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奪命頸環:眼鏡蛇如何成為人類頭號天敵?

奪命頸環:眼鏡蛇如何成為人類頭號天敵?

每年導致人類死亡最多的動物,排在第一的是蚊子,第二則是人類自己。 那麼,位列第三的呢? 那就是蛇。 只不過,蚊子致命主要是由於傳播疾病,而人類之間的自相殘殺則屬於同種內鬥。 所以,若單從動物界對人類的直接威脅來講,蛇才是真正的頭號殺手。

根據某社會組織在2023年的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因為蛇而死亡的人數約在8萬到14萬之間,另有約24萬到40萬人囙此截肢或致殘。 換句話說,其他所有動物加起來都沒有蛇造成的傷亡多,可見其危險程度之誇張。 而且,這些死亡案例幾乎都是被毒蛇咬傷後中毒而亡。


不過,反過來說,人類的行為也可能在影響著蛇的演化。 比如有些眼鏡蛇會把毒液噴出去,進行遠程攻擊。 有研究認為,這種技能很可能是被人類“逼”出來的。 另外,蛇毒本身也大有學問:到底有哪些種類? 各自如何發揮作用? 能救命的抗蛇毒血清又是怎麼來的? 這些都十分值得探究。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認識一下“眼鏡蛇”這個家族。


一、“眼鏡蛇”究竟指什麼?

在中文裏,“眼鏡蛇”這個詞一般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是生物學上的分類,即“眼鏡蛇科”。 這個科大約包含了55個屬、360多個物種,其中許多耳熟能詳:如眼鏡蛇屬、眼鏡王蛇屬、曼巴蛇屬、環蛇屬、海蛇屬等等。
我國常見且毒性極强的有中華眼鏡蛇(又稱舟山眼鏡蛇)和銀環蛇(也叫雨傘節),一旦遭遇要格外小心。 眼鏡蛇寇里體型最大的要數“眼鏡王蛇”,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亞和我國南部地區,紀錄中最長可達5.85米,是已知毒蛇中體型最大的。 而最小的則是分佈於澳大利亞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地區的白唇蛇,通常不足40釐米,看上去嬌小,但依舊有毒。
此外,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內陸太攀蛇——就屬於眼鏡蛇科,分佈在澳大利亞中東部。 它咬上一口釋放的毒液,足以致死一百多個成年人,堪稱可怕至極。 值得一提的是,眼鏡蛇科幾乎所有物種都是毒蛇,唯一的例外是西太平洋一帶龜頭海蛇屬的某些物種,因為它們主要吃魚卵,不需主動捕獵,所以演化出了“無毒”這一特性。

另一種“眼鏡蛇”的理解對應英文“cobra”,它指的是一類會將上半身豎起、頸部擴張,看起來像戴了副“大號頸環”般的蛇,這是它們對敵的典型威脅姿態。 尤其是印度眼鏡蛇,立起來後頸部花紋像兩隻眼睛,中間還有連接圖案,看上去就像真的戴了眼鏡,囙此得名。 後來,不管蛇頸部花紋是否真像“眼鏡”,只要有這種立頸擴張的威懾行為,都被籠統稱為“眼鏡蛇”。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才是對“眼鏡蛇”這個稱呼最直觀的認識。


二、各類眼鏡蛇與其毒性

具有此種立頸行為的蛇,大多來自眼鏡蛇科的眼鏡蛇屬(學名“Naja”),約有二十來種,分佈在亞洲和非洲,這些被稱為“true cobra”的蛇是眼鏡蛇家族的典型代表。 除了眼鏡蛇屬之外,眼鏡蛇寇里的眼鏡王蛇、唾蛇、豎眼鏡蛇、鈍鼻蛇等幾個小屬也會有類似行為,它們也習慣被稱為“cobra”,但占眼鏡蛇科的比例並不大。

有趣的是,常有人會好奇:在眼鏡還沒被發明之前,眼鏡蛇原本叫什麼? 其實,俗稱很多,比如粵語裏叫“飯鏟頭”(因為頸部擴張後形似飯鏟),還有其他叫法如“飯匙蛇”“飯匙倩”等等,都比“眼鏡蛇”更貼切些。 只是後來翻譯寶可夢時,“飯匙蛇”這個名字用在了並非眼鏡蛇原型的蝰蛇身上,稍顯遺憾。

生活中,不少人判斷蛇有無毒時,會說“頭呈三角形的有毒,圓頭的沒毒”。 但這並不完全準確,因為那是針對蝰蛇。 眼鏡蛇等毒蛇很多頭部都較窄,外觀並不明顯呈“三角形”,可毒性卻常常更强。 所以,遇到不熟悉的蛇類,最好的辦法是遠遠避開,不要輕信所謂“頭型判斷”。


三、蛇毒與毒牙的演化

根據基因分析,眼鏡蛇科的分化大約始於3700萬年前,在所有蛇類中算年輕的一支。 雖然如今它們的毒性堪稱最强,但遠在它們出現前,蛇界就已有了使用毒液的“前輩”。

最早的蛇毒其實是從口水演化而來。 唾液腺最初只是幫助消化食物,後來漸漸演變成能分泌毒液,用於捕獵。 另一方面,毒蛇標誌性的大毒牙也並非一開始就長在前端。 最初的毒牙只是長在口腔後方的一對小牙,毒腺釋放的毒液量也很有限,且沒有强大的壓力,毒液只能沿著牙面緩緩流入獵物體內,效率並不高。
後來,一些蛇不斷“陞級”毒牙:先是牙齒位置逐漸前移,尺寸也變大。 再就是牙面出現凹槽,能更好地給毒液導流,最後乾脆演變成中空形如“針管”,能把毒液直接注入獵物體內,幾乎不浪費半滴。

在“完美毒牙”基礎上,蛇毒本身的成分也極其複雜,常包含上百種化合物。 若從致死機制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1. 神經毒性:能阻斷神經信號傳導,導致麻痹和呼吸障礙,讓受害者有窒息的風險。 眼鏡蛇科(如眼鏡蛇、銀環蛇等)便主要依賴這種神經毒。
  2. 細胞毒性/血液毒性:會破壞細胞與組織,引發出血、腫脹、水泡或壞死,嚴重的也能致命。 蝰蛇科的百步蛇、竹葉青等都以此類毒素為主。

四、抗蛇毒血清的由來

被毒蛇咬傷後,真正能救命的往往是“抗蛇毒血清”。 在它還沒誕生時,早期人們是從緬甸捕蛇者身上得到啟發:他們會讓眼鏡蛇咬自己胳膊,用以新增抗毒性,類似“打疫苗”的原理。 後來科學家拿兔子實驗,少量多次地注射眼鏡蛇毒,結果八個月後,兔子可承受正常致死量15倍的毒液。 說明“提前獲得抗體”這一思路行得通。

但問題是:誰也不能確定何時被哪種蛇咬,也不可能像打疫苗那樣早早預防。 於是,只能依靠已產生特异抗體的動物來製造血清。 實際生產中,一般選擇馬來承擔注射蛇毒的任務:它們體型大,耐受力强。 之後,在馬血漿裏分離出抗體,製成血清。 然而,前提是要先有大量蛇毒,而收集蛇毒就需要那些不畏危險、與毒蛇“面對面”的采毒者,一條條擠出毒液,過程極其驚險。 緊接著,還有那些為人類貢獻血液的馬,一遍遍接受抽血,可謂“功不可沒”。

囙此,抗蛇毒血清非常珍貴,也來之不易。 我們應心懷感激,也祝願所有人永遠用不著它。


五、噴射毒液:人類“逼”出來的技能?

眼鏡蛇家族中有些“另類”——射毒眼鏡蛇,它們會把毒液噴射出去,進行遠程攻擊,有些甚至能噴到兩三米遠。 研究發現,能噴射毒液是因為這類蛇的毒牙開口更小,且它們能擠壓毒腺,讓毒液擁有足够壓力。 然而,這招看似厲害,卻有個疑點:眼鏡蛇的毒液以神經毒素為主,只有注射進體內才能快速致命,若只是噴灑在對方身上,殺傷力其實不大,而且消耗寶貴毒液並不划算。

深入分析毒液成分後發現,射毒眼鏡蛇的毒液裏雖然仍以神經毒素為主,但某些促進劇烈疼痛的細胞毒素——尤其是名為PLA₂的成分——明顯提升。 當它們攻擊時,會準確瞄準敵人的眼睛,在面具實驗中甚至能跟隨對方眼睛的移動而改變噴射方向,一旦被噴中眼球,不僅會造成劇痛,還可能腐蝕眼睛,導致永久失明。 雖然不一定致死,卻能有效嚇跑敵人,達到自我防禦的目的。

那麼,這種遠程攻擊的防禦策略是如何被篩選出來的? 科學家猜測,很可能是因為人類的出現。 研究表明,在非洲和亞洲,眼鏡蛇至少有三次獨立演化出“噴毒”能力。 時間點與人類開始使用武器或向外擴散的時期大致吻合。 人類遠距離使用棍棒或投擲石塊,使得蛇若只會近身咬並不足以自保。 這種環境壓力下,能噴毒液顯然能更快逼退敵人。 於是,這項“技能”就這樣被保留下來了。


六、眼鏡蛇對其他動物的“威懾力”

與人類相比,眼鏡蛇對其他動物造成的影響更為廣泛。 比如,兩棲動物中有一類叫“蚓螈”,它們躲在地下,形似蚯蚓或小蛇,是眼鏡蛇的絕佳獵物。 研究者驚訝地發現,只要與眼鏡蛇共域生存的蚓螈種群,不管在亞洲、非洲還是美洲,都對神經毒素演化出了極强抗性; 唯獨西印度洋的塞舌耳群島,因為在眼鏡蛇出現前就與大陸分離,當地的蚓螈就沒有這種抗性。

同樣的現象也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出現。 針對眼鏡蛇毒素的抗性測試顯示,黑猩猩、大猩猩以及人類這個分支最强,因為它們經常在地面活動,更容易遭遇眼鏡蛇。 而與大陸分隔已久的馬拉加西狐猴則完全沒機會接觸眼鏡蛇,自然也就缺乏相應的抗性。 這進一步印證了眼鏡蛇在生物演化中的巨大“篩選力”。


七、結語

眼鏡蛇家族的故事實在太多,像黑曼巴、海蛇、眼鏡王蛇等都能單獨講上許多,還沒提到蟒科、蝰蛇科等其他蛇類的“狠角色”。 這次,我們先聊到這裡,以後有機會再慢慢展開。 順便也祝各位在“蛇年”裏大吉大利,萬事如意——當然,也衷心希望大家一輩子都不會與這些劇毒傢伙正面交鋒,更用不著那珍貴的抗蛇毒血清。 畢竟,這些天生帶著“奪命頸環”的傢伙,可不是鬧著玩的!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