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當“紐西蘭小精靈”遭遇逆境:一場奇異鳥的生存大冒險

當“紐西蘭小精靈”遭遇逆境:一場奇異鳥的生存大冒險

梟鸚鵡,大家應該還記得吧? 它走起路來步子不算輕快,卻總是左搖右擺地朝你撲過來,特別招人喜歡。 今天這期又來了個同樣“撲面而來”的傢伙——它就是奇異鳥,也叫幾尾鳥。 奇異鳥和梟鸚鵡之間可不一般,首先,它們都不會飛,而且都是紐西蘭特有的物種。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點,但除此之外,說它倆在“鳥不像鳥、不守鳥道”這方面,簡直是一模一樣,甚至奇異鳥比梟鸚鵡還要更誇張一點。 我覺得吧,奇異鳥有點像梟鸚鵡的“聞道先師”——梟鸚鵡的生存之道,沒准就是跟奇異鳥學來的。 為什麼這樣說? 待會兒你就明白了。

先來說說奇異鳥這個名字,是從它的英文名“Kiwi”音譯過來的。 不過用“奇异”這兩個字,倒真是非常貼切,因為它們不僅外形特別奇怪,就好像在葫蘆上插了一根木棍似的,而且行為也很怪異,生存管道相當神奇,什麼世界第一巨蛋之類的奇葩紀錄到處都是,感覺它們哪哪兒都透著“不正常”。 就連它們最近的親戚,身份竟然是史上最大的鳥,這也能說明奇異鳥確實够奇异。 所以今天咱就來好好認識一下它們。
那麼說“奇異鳥”這個英文名“Kiwi”到底是怎麼來的? 最常見的說法,是根據它們的叫聲來命名的,因為據說它們叫起來像“Kiwi”這個音。 至於像不像,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我個人感覺並不是很像,因為不管雄鳥還是雌鳥叫起來都是一個音節,聽不太出來“Kiwi”那個發音,有點牽強。 不過還好,“Kiwi”這個名字也有另一種解釋——語言學家分析說,在古波利尼西亞語裏,“Kiwi”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一種叫“太平洋鷸”的候鳥,據說頭頂上也像插了根棍子,連身上顏色都和奇异鳥挺像。
推測當年毛利人剛到紐西蘭時,一時弄混了,把奇異鳥當成了那種太平洋鷸,於是就叫它們“Kiwi”。 這是一種說法。 再說到中文名這邊,奇異鳥還有個正式的“鷸鴕”稱呼。 從生物學分類上看,它們是鳥綱鷸鴕目、鷸鴕科,全世界現存五個物種,分別是:大斑鷸鴕、小斑鷸鴕、南方灰鷸鴕、北島灰鷸鴕,以及奧卡裏多灰鷸鴕。 一共五種。 而從這個“鴕”字裏,基本也能看出它們的出身——它們和鴕鳥、鶴鴕這些超級大的傢伙是一類的,都屬於鳥綱裏的古顎亞綱,這也是鳥類最古老的分支之一,裡面絕大多數都不會飛,胸骨沒有龍骨突,所以被歸為平胸類。

奇異鳥就是平胸類中體型最小的鳥,大約只有一到三公斤重,跟一隻雞差不多。 但和它關係最近的物種,竟然是象鳥! 那就是馬拉加西在一千多年前剛剛滅絕的一種龐然大物,身高超過三米,體重能超過六百五十公斤,有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鳥。 結果用DNA檢測後發現,奇異鳥竟然和象鳥是最近親,真是離譜。 而且從DNA來看的話,它們大約在六千萬年前就分化了,那時候岡瓦納大陸都已經解體完畢,馬拉加西、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隔著茫茫大海。 這就說明,不管是象鳥還是奇異鳥,它們的祖先都是先飛到這些島上,發現地面上天敵少,生活很安全,才慢慢失去了飛行能力。 這也再次驗證了之前的推測。

可既然它們是同一個祖先分化出來的,怎麼一個變得那麼大,一個又小到跟雞似的? 所以它們在失去飛行能力後,身體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首先,既然用不著飛了,奇異鳥的翅膀和羽毛就變了。 它們的羽毛變得更纖細、更柔軟,看起來和哺乳動物的毛差不多,完全沒有一般鳥類那種羽毛的質感,更像毛茸茸的獸毛; 而它們的嘴邊毛髮還變得跟鬍鬚似的,可以用來探測環境,這也是哺乳動物常見的特徵。 至於翅膀嘛,也基本都退化沒了,只剩下特別小的一點,非得扒開毛才能找到,對飛行毫無幫助。 加上它們的尾羽也退化乾淨了,整個身體看上去就像個毛球,輪廓極其簡單。

飛不起來,那就得靠跑,對吧? 這點跟梟鸚鵡如出一轍。 不過奇異鳥跑起來,比梟鸚鵡可要靈活多了,畢竟它體型更小,行動更加輕盈,在林子裏躥來躥去的速度相當快,衝刺時甚至能跟人跑得不相上下。 又因為它們夜間活動,為了在黑燈瞎火的環境裏生存,奇異鳥的感官也得“改頭換面”才行。 眼睛在夜裡沒啥用,它們主要靠嗅覺和觸覺來找食。 那它們吃啥呢? 最愛的就是蚯蚓,然後還有各種生活在土裏的蟲子、昆蟲、蜘蛛等無脊椎動物。 總之,全靠“地裏刨食”。

因為吃的東西在泥土裏,奇異鳥就得想辦法找到它們。 它們最標誌性的部位就是那根看上去像木棍的長嘴——在地上戳幾下,像捅魔棒一樣,居然能捅出條蟲子來,十分神奇。 之所以知道土裏有沒有蟲,靠的就是它們的嗅覺和觸覺。 奇異鳥的鼻孔長在嘴巴的尖端,這在鳥類中獨一份兒,用這根“魔棒”插進土裏,就能聞到蟲子的氣味,主要依靠大腦中的嗅球來捕捉。 除此之外,它們還能用觸覺感受震動——在嘴上有一些專門的受體,能捕捉地底下的細微震動,有研究甚至指出,震動對於它們找蟲子可能更重要,嗅覺更多是用來認路、識別環境或同伴的。 總體來說,它們這套“感官組合拳”十分精妙,而為了“聽”得更清楚,有時它們也會下意識歪頭,耳朵更貼近地面——這也堪稱又一個“趨同進化”的例子。

再來說說奇異鳥的交配繁殖。 在鳥類裏,它們也很與眾不同。 每年到了繁殖季,雄鳥和雌鳥會在夜晚高聲鳴叫——雌鳥叫聲更嘶啞,雄鳥更尖銳。 雖然聽著算不上好聽,但架不住够響。 只要雙方互相應和,基本上就算配對成功。 而一旦配對成功,奇異鳥往往在幾十年的壽命中都保持這對“夫妻”關係,非常專一。 它們一般在樹根下挖個洞築巢,然後雌鳥為了下蛋,會開始拼命吃東西,飯量比平時大三倍。 下蛋前這一個月吃得凶,是因為它要產下“世界第一大蛋”。 奇異鳥的蛋多大呢? 大概重五百克,相當於八個雞蛋的總量。 要知道它們本身體重也就跟雞差不多,這種“蛋重比”在所有鳥類裏是最高的。 尤其是下蛋那幾天,蛋能占雌鳥體重的20%左右,肚子都被蛋撐滿了,沒法再吃,只能“硬挺”。

這麼大的蛋自然不可能下得多,所以奇異鳥每年只產一到兩個蛋,走的是“優質不求量”的路線。 更奇异的是,大多數品種的孵蛋工作竟然主要由雄鳥負責,雌鳥則負責守衛巢穴,和其他鳥類普遍的分工恰恰相反。 以至於在紐西蘭那邊,如果某個男人顧家愛護孩子,就會被稱為“奇異鳥丈夫”,挺有意思的。 奇異鳥蛋的孵化期也特別長,要八九十天左右,比鴕鳥蛋還要多一倍。 而最後小奇異鳥破殼更是費勁,它們的嘴形特殊,沒有鳥類通常用來破殼的“卵齒”,只能慢慢鑽出來,需要好幾天。 但因為在蛋裏發育時間充足,小奇異鳥出生就很成熟,能跑能跳能抓蟲,幾乎不用怎麼照顧就能獨立生存,存活率高。 這就是母鳥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下這麼大蛋的原因。

然而現實狀況裏,奇異鳥幼鳥的存活率仍然很讓人揪心。 資料顯示,在自然環境下,只有5%的幼鳥能長大成人,二十只裏才能活下來一隻,原因想必也不難猜:人類到來後,帶來了猫、狗、貂、鼬等等入侵物種。 而奇異鳥和梟鸚鵡一樣,身上有股濃烈的氣味,會讓這些食肉動物很容易找到它們。 再加上雪貂、白鼬等還能鑽洞,奇異鳥躲在地洞裏也不安全,尤其幼鳥更是被碾壓式捕食。 奇異鳥數量從一百多年前的幾百萬只暴跌到現在僅剩幾萬只,形勢十分危急。

好在後來動物學家們想了個辦法,叫“巢蛋行動”,看起來效果不錯。 簡單說就是在奇異鳥下蛋後,把蛋帶走放在實驗室裏人工孵化,然後再人工餵養一個月左右,讓小鳥長到一到一點二公斤左右,再放歸野外。 這個體重的幼鳥有能力對付白鼬之類的捕食者,別小看奇異鳥,它們的爪子踢起來也挺狠的,一旦個頭够大,白鼬就不敢惹了。 這樣一來,奇異鳥幼鳥存活率能提高到65%,效果相當明顯。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體型最小的小斑鷸鴕,哪怕長大也就一公斤出頭,仍然打不過那些天敵,所以只能把它們放到無天敵的小島上建立保護區,並清除島上的入侵捕食者。 現時,紐西蘭主島上的小斑鷸鴕早已滅絕,那些小島是它們的最後希望。

好消息是,奇異鳥的數量已經出現了回升迹象。 到2023年統計,奇異鳥總數大約有七萬只左右,尤其是2017年,北島灰鷸鴕和奧卡裏多灰鷸鴕這兩種還從“瀕危物種”降級成了“易危物種”,說明保護確實見了成效,前景可期。 更何况紐西蘭人對奇異鳥的熱愛不容置疑,畢竟它在紐西蘭人的心中意義非凡。

從毛利人開始,紐西蘭人就和奇異鳥打交道了。 最早當然是為了生存,捕捉奇異鳥吃肉,這和梟鸚鵡被吃下肚的命運相似。 此外,奇異鳥的羽毛曾被用於做酋長的斗篷,也是地位與尊貴的象徵。 但現在,毛利人已經不再捕殺它們,而是全力保護。 奇異鳥真正成了紐西蘭國家象徵,大概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9年,紐西蘭遠征軍在英國等船回國的時候,在駐紮地的山坡上繪製了一個巨幅地畫,就是一隻奇異鳥。 從此,奇異鳥就成了紐西蘭的國際代號。 現在外國人常直接喊紐西蘭人“Kiwi”,而紐西蘭人對此不但不介意,反而挺自豪,就能看出來他們對奇異鳥的喜愛程度。 而且他們的空軍居然還用奇異鳥當標誌,也是相當幽默。

最後,可能有人會好奇——奇異鳥和奇异果(Kiwi fruit)有什麼關係? 至於“Kiwi fruit”是怎麼來的,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咱們以後有機會再說。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