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世界上最被低估的植物,就是馬鈴薯——洋芋。 也許你會反駁說:“洋芋沒有被低估啊,薯條、薯片、薯泥、薯餅、小吃、醋溜土豆絲、燉土豆塊,日常餐桌上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呀。”沒錯,洋芋確實是人類飲食中非常常見的食材,可要是按它真正的價值來衡量,我們吃得仍然太少了。
舉個例子,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裏就專門提到過洋芋,覈心觀點可以概括成:一個國家若想富强,就得讓大家多吃馬鈴薯。 它不僅對個人健康有益,還能提高國家整體經濟效益。 也就是說,他的理想狀態幾乎是人人頓頓都把洋芋當飯吃,認為這對人類最有利。 那小小的洋芋究竟憑什麼能收穫如此高的評估?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聊這株足以改變世界的植物。
先說說洋芋的起源和馴化過程。 它跟上個月提到的玉米一樣,都是由美洲人馴化,待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才逐漸傳遍全球。 不過它們的祖先比玉米的還要“離譜”——那些先輩原本是有毒的植物,人類壓根沒法直接吃。 更何况洋芋本身還有個特性,讓它無法像其他農作物那樣輕易育種,馴化歷程十分獨特。 再加上洋芋在餐桌上很常見,卻常被人疑惑:它到底算蔬菜,還是算糧食? 怎樣吃才更健康? 又該如何避免它的毒素? 這一系列問題都很值得探討。 所以這期內容就讓我們把洋芋好好捋清楚。
一、洋芋的“家族背景”與發芽風險
洋芋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茄目、茄科、茄屬。 沒錯,它和茄子是一家,外加蕃茄,就可以組成茄屬“三劍客”。 不同的是,茄子和蕃茄吃的是它們的果實,生長在地上; 洋芋則埋在地底下,吃的是它們的塊莖,而且那膨脹成洋芋的部分是地下莖,所以才會長芽眼,如果是塊根就不會有芽眼了。
說到洋芋發芽,必須反復提醒:發了芽的洋芋千萬不能吃。 雖然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難保有人(尤其是孩子)還不清楚。 長芽的洋芋之所以不能吃,是因為其中會產生大量茄堿,這是一種茄科植物的“化學武器”,用來防禦動物的侵害。 事實上,整株洋芋——無論葉子、莖還是根部——都含有茄堿,只不過沒發芽前含量極低,每100克大概3~10毫克,正常食用不致中毒。 然而一旦開始發芽或變綠,茄堿含量就會飆升。 尤其是芽眼周圍,每100克可能含500毫克左右,比安全值高出25倍,已足以危及生命。 更糟糕的是,茄堿屬於耐高溫毒素,加熱也無法破壞它,囙此發芽洋芋必須直接扔掉。
這裡還會引申一個問題:“把發芽和變綠的部位切除後,剩下的能不能吃?”專家們普遍認為還是別捨不得,因為一旦發芽,整顆洋芋的茄堿含量都可能超標,穩妥起見最好整顆扔掉。 歸根結底,購買洋芋時注意計畫用量,別囤太多,减少放久了發芽的機會,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二、野生祖先與漫長的馴化之路
有人好奇:還能在地球上找到洋芋未被馴化的祖先嗎? 答案是:能。 在秘魯和阿根廷之間,還有學名為“Solanum brevicaule”的野生洋芋種群,中文可譯作“短莖茄”。 它其實是大約二十來個形態近似的野生洋芋物種的統稱。 它們的塊莖很小,大的像冬棗,小的近似酸棗,跟我們熟悉的洋芋比簡直微不足道。 而且茄堿含量最高可達220毫克/100克,比安全值高出十倍,顯然不能隨便食用。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為了研究,也曾把野生短莖茄烤著吃過。 實驗者表示,這種原始洋芋皮厚、水分少,烤時確有“烤土豆”的香氣,但入口發苦,甚至帶點灼燒感,完全談不上美味。 可是,生活在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族和當初馴化玉米的中美洲居民一樣,需要穩定糧食來源。 他們在7000到10000年前,就盯上了這類野生洋芋,將其一點點培育成為如今人們常吃的品種。
不過跟玉米的改良路線截然不同。 比如培育玉米,只要讓它們自花授粉,從中選最好的種子,不斷重複,就能一點點獲得更優質的品系。 但洋芋多用“種薯”繁殖——把洋芋切塊,每塊都帶芽眼,再種到土裏,讓這些塊莖生根發芽。 說白了,這是無性繁殖,相當於尅隆,無法通過繁衍來“陞級”基因,談何改良?
洋芋當然也能開花結果,結出看似“小青蕃茄”的果實,裡面藏著好幾百粒細小種子。 用這些種子育苗才屬於有性繁殖。 然而洋芋存在一個大麻煩——“自交不親和”,也就是說它只能跟其他品種雜交才能結果,且絕大多數傳統洋芋是四倍體,雜交種子基因混亂,既難保留父母本優良特性,更難說能往好的方向突變。 這就讓洋芋的選育工作“難上加難”。 所以從七千到一萬年前一直到今天,人類想培育出優良洋芋品種,基本都靠撞大運。 直到得到了不錯的品種,才用種薯管道延續它的基因,保留穩定性,但也無法再陞級出什麼新品。 故而,在安第斯山脈周邊,至今還能發現三千多個洋芋品種,相當多是古人不斷雜交、失敗後留下的“遺產”。
由於這個特性,許多現行栽培的洋芋品種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老面孔”,一直依靠無性繁殖延續。 可未來也並非毫無希望——科學家們正研究用雜交或轉基因技術,開發出自交親和的二倍體洋芋。 若這能實現,洋芋就能像其他作物一樣順暢育種,培育新優品系速度也會大大加快。 此外,用種子種洋芋成本更低,也不用費勁儲存種薯,優勢明顯。 至於什麼時候能普及,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三、馬鈴薯如何“征服”世界?
洋芋和玉米都曾是美洲高山族的主食,玉米發源於中美,洋芋則源於南美。 對印加文明而言,馬鈴薯更是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 時至今日,秘魯及安第斯山區仍保留祭拜“洋芋神”的傳統活動,可見當地人對洋芋的敬畏。 伴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洋芋走出南美,成為全世界的財富,但在最初進入歐洲時卻遭到排斥。
原因在於歐洲有種叫“顛茄”的茄科植物,有毒,還被當作女巫的煉藥資料。 洋芋和它長得相似,結果也被扣上“魔鬼植物”的帽子,一開始沒人敢吃。 可隨著饑荒的威脅新增,人們還是選擇了產量更高、對土壤要求低的洋芋填飽肚子。 愛爾蘭更是把馬鈴薯當成主要糧食,人口囙此從一百多萬暴增到八百多萬,被稱作“歐洲的洋芋故鄉”。 隨後歐洲各地也越來越依賴洋芋,高產帶來人口增長,城市化水準迅速提高,工業革命得以順利展開。 可以說,歐洲的强盛也有洋芋的功勞,它當之無愧“改變世界”的美譽。 亞當·斯密之所以在《國富論》中大力推崇洋芋,看重的正是它能用相對少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從而增强國力。
然而,就在洋芋風靡歐洲之際,一場大災難發生了。 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晚疫病”,由類似黴菌的病原體引起枯萎症。 當時歐洲所引進的洋芋品種十分單一,且全靠尅隆式的種薯繁殖,基因幾乎一樣。 一旦染病,大片農田全軍覆沒。 愛爾蘭人因為過度依賴洋芋,很快陷入饑荒,餓死超過一百萬人,局面慘不忍睹。 為了活命,約兩百多萬愛爾蘭人逃離家園,其中四分之三去了美國。 當時美國正需要大量勞動力發展工業,這批移民恰好解了燃眉之急。 某種角度看,這場洋芋瘟疫意外推動了美國的崛起。 更妙的是,許多知名美國人物皆是愛爾蘭後裔,比如肎尼迪、裏根、柯林頓、奧巴馬、拜登,以及迪士尼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福特創始人亨利·福特等,若沒有這段洋芋悲喜劇,也許歷史會是另一副模樣。
四、營養擔當:幾乎“全能”的馬鈴薯
我們都知道,人體需要多樣化營養,單一食物無法滿足全部需求; 若非萬不得已,誰也不會“專吃一樣”過活。 然而,如果非要評選一種最接近“全營養”的食材,洋芋一定榜上有名。 有種說法:洋芋是唯一能讓人長期只吃它而不產生嚴重機體問題的食物——當然是指生理層面,心理上天天啃洋芋可不是什麼愉快經歷。
洋芋裏最主要的營養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 碳水含量約20%,蛋白質約2%。 跟小麥、大米相比,這個比例似乎略低,但別忘了它們的含水率大不相同:小麥和大米含水量只在10%左右,而洋芋有77%水分。 若去掉水的干擾,洋芋提供的能量其實並不遜色。 更關鍵的是,洋芋的蛋白質中,各類胺基酸非常均衡,尤其是人體不能合成、必須從飲食中攝入的那些,洋芋都能部分或大部分滿足。 它還特別容易讓人產生飽腹感,不易暴飲暴食。
除此之外,洋芋在維他命與礦物質方面也很突出。 它富含維他命B族和維他命C,約為蘋果的4~10倍; 同時,還提供鈣、鐵、鎂、錳、磷、鉀、鈉、鋅、銅等多種礦物元素。 換句話說,洋芋就像是糧食與蔬菜的結合體——既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又兼具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可謂“六邊形全能戰士”。 所以有時人們把它當主食,有時當蔬菜,兩種做法都不違和。
當然,如果一個人一直只吃洋芋,也會出現問題。 比如洋芋中脂肪很低,必需脂肪酸不足,維他命A和維他命E含量也不够,礦物質方面鐵、鈣、鋅等略顯不足。 總之,你或許能靠洋芋撐更久,卻仍會因營養缺陷而受影響。 不過,這至少說明洋芋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值得作為主食適當多吃。
不過,怎麼吃也很有講究。 炸薯條、薯片等顯然不能算健康,甚至被列為“垃圾食品”。 最推薦的做法通常是煮或蒸,這樣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 這裡還有個小貼士:如果煮好後放凉再吃,會產生一種叫“抗性澱粉”的物質,意味著更難被消化吸收,帶來更强的飽腹感和更少熱量攝入,還能給腸道有益菌提供幫助,作用和膳食纖維差不多,所以對想减肥的人很友好。
另外,洋芋的口感差异往往與“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比例有關。 一般洋芋中直鏈澱粉占20%~25%,支鏈澱粉占75%~80%。 如果直鏈澱粉含量相對高,煮出來會比較面、綿軟; 若支鏈澱粉偏多,則更脆更硬。 這使得不同品種可用來做不同料理——比如燉菜或搗土豆泥的,軟糯更合適; 醋溜土豆絲就需要口感脆的。 另外,如果把洋芋當蔬菜夾進菜裏,就要相應减少米飯或麵食,以防碳水過量; 換言之,直接把洋芋當主食來吃更合理。
五、結語:被低估的“改變世界”的作物
最後,也順便提一下會員頻道的事。 會員頻道成立已滿一年,我發現至少有八百多比特會員從最初加入至今,都成為“獨角鯨會長”,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感謝所有會員一直以來的厚愛。 要說咱們會員頻道的定價,在YouTube上算是非常低的了。 想要拓寬見識、增長知識的朋友,希望你們能多多支持。
總之,洋芋看起來其貌不揚,然而它的歷史與價值都遠遠超過常人的想像。 它曾撐起過歐洲與愛爾蘭人的命運,也在安第斯山脈留下萬年的馴化足迹。 小土豆,大力量——它當得起這句評估。 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方法來改良與提升這種神奇作物,讓更多人享受它的好處、體會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