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頭足綱動物,之前已經聊過很多,例如章魚、魷魚、鸚鵡螺等,它們都是頭足綱中相當有代表性的成員,基本可以說都介紹得差不多了。 可唯獨還有一種沒提到——那就是墨魚。 它有著W形的眼睛,身上花花綠綠,相當吸睛。 不過,很多人更習慣管它叫烏賊,在閩南和臺灣地區,還有人稱它們為“墨汁”,這些都是常見的叫法。 但如果要說最準確的稱呼,其實還是“墨魚”。 因為“烏賊”常常指的是生物學分類中的“十腕總目”,這個大類裏既包括“墨魚目”下的墨魚,也包括“管魷目”下的魷魚。
舉例來說,大王烏賊和槍烏賊其實都屬於魷魚,但在某些場合也被統稱為烏賊。 所以,烏賊和墨魚之間還是存在差別的。 再說說“花枝”這個稱呼,好像也不能涵蓋所有墨魚。 在閩南語中,“花枝”更傾向指那些體型較大的墨魚,而小的則不叫花枝,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花枝”特指東南沿海常見的某種虎斑墨魚。 總之,“花枝”並不一定等同於所有墨魚。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墨魚目”動物,為了更準確,還是統一用“墨魚”來稱呼。
接下來要提到一件非常特別的事:墨魚在全球熱帶到溫帶的近海幾乎都能見到,唯獨美洲海域沒有它們的身影,不管是北美還是南美,原產的墨魚都沒有。 按理說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墨魚目裏有一百二十多個物種,幾千萬年的演化歷史,怎麼就沒擴散到美洲呢? 要知道它們的同胞——章魚、魷魚這類頭足綱親戚,基本上只要是適合的海域都能遍佈。 可墨魚偏偏就好像被什麼神秘力量遮罩了一樣,確實很詭異。
其實,這跟墨魚的習性有關。 它們和章魚、魷魚不同,不愛往深海去,一般只生活在水深幾米到一百米以內的溫暖水域,尤其喜歡有珊瑚礁、海草床或泥沙海床的近海,這是它們的舒適圈。 等到墨魚開始演化的時候,美洲大陸已經和亞非歐板塊分離了,中間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深水區; 那唯一有機會橫過去的水域又過於寒冷,比如白令海峽和北大西洋的那些島鏈,墨魚既嫌冷又不愛去深水區,乾脆就沒過去成,這才導致它們如今在美洲海域完全缺席。
除了棲息地的差异,墨魚和章魚、魷魚在外形上也有明顯區別。 首先,章魚是頭足綱“八腕總目”,顧名思義就是只有八條觸手,而且還特別長,往往超過身體本身的長度,這是章魚的標誌。 而墨魚和魷魚同屬“十腕總目”,擁有十條觸手,通常是八條短的加兩條長的。 比如捕獵和交配時,墨魚主要靠那兩條長觸手,就像多了一雙靈活的“手”。 至於如何區分墨魚和魷魚,可以看它們的“魚鰭”(實際上更準確叫“肉鰭”)。 魷魚的肉鰭通常長在身體的中後部或尾部,多為三角形,拼在一起像個菱形; 而墨魚則是在身體周圍一圈都環繞著肉鰭,看起來像裙邊似的,還能擺動。
這種結構讓墨魚在游泳方面尤為專業。 章魚和魷魚主要靠噴射外套腔的水來前進,吸滿水後猛地噴出,通過反推力遊動,靈活性稍差。 而墨魚既能噴水推進,也掌握了利用肉鰭游泳的本領,前後左右都能自由移動,遊起來特別輕鬆自如,真就跟魚似的。
另外,墨魚能在水中“如魚得水”,還多虧它們體內的一塊“墨魚骨”。 這塊骨頭並不是和脊椎動物一樣的骨骼,而是從外殼演化而來。 投足綱的老前輩,如鸚鵡螺、菊石都有外殼,到了墨魚這裡,這層殼就變成了體內的一塊骨頭——也就是“墨魚骨”。 它雖不再具備防禦功能,卻保留了提供浮力的作用。 就像鸚鵡螺能靠管子調節殼室內的空氣占比來調整浮力,墨魚骨也有類似的微小腔室和筦道結構,能做微調,讓墨魚在水裏懸浮或遊動都更省力。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 和鸚鵡螺一樣,墨魚骨讓它們不能潜太深,一旦水壓過大,墨魚骨容易被壓碎,這對墨魚是致命風險。 但它們本就喜歡淺海,上面獵物又多,壓根兒沒有非去深海不可的理由。 在淺水區,墨魚不管防禦還是捕獵都稱得上大師級。
要說墨魚作為軟體動物,又沒有殼,它們的物理防禦確實幾乎為零,於是就得靠別的招數——最有名的自然是“噴墨”。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竟名字裏就帶個“墨”字。 這些墨汁在防禦時的妙用相當多。 最常見的是“障眼法”:噴出墨汁把周圍水域染黑,像丟了個煙霧彈,然後趁對手看不清時迅速逃走。
但噴墨不僅僅能扔“煙霧彈”。 它的成分和我們寫字的墨汁可不一樣,含有約10%的蛋白質,營養價值甚至是牛奶蛋白含量的三倍,對捕食者而言同樣是誘惑,喝上兩口黑乎乎的“奶”,可能就忘了繼續追墨魚。 再者,一些捕食者主要靠嗅覺鎖定目標,這時障眼法就沒那麼給力了。 而墨魚墨汁裏還含有多巴胺,可以抑制對方嗅覺,讓對手既看不清也聞不到。 某些情况下,墨魚還會混入黏液,讓噴出的墨汁形成不易散掉的團塊,像造了個分身似的,把獵物或天敵都給騙過去,從而安全脫身。
不過,最妙也最高級的生存技能,當屬它們的偽裝。 很多人知道章魚的偽裝能力很驚豔,而墨魚也毫不遜色,二者是“各有所長”。 章魚可以大幅改變身體輪廓,但墨魚有體內墨魚骨支撐,不如章魚那樣隨意變形。 然而,在變色這方面,墨魚可比章魚更勝一籌。 它們的皮膚有三層可以變色的細胞:最上層是色素細胞層,中間是虹彩細胞層,最底層是白色細胞層。
先說色素細胞層,就像調色盤一樣,分成黃色、紅色和棕色三種色素細胞。 每一個色素都像被裝在小口袋裏,墨魚可以用肌肉單獨控制某個口袋的開合,一打開,裡面的顏色就顯現出來。 也就是說,每個色素細胞就相當於一個“點數”,整片皮膚就如同一塊能彎曲的“顯示幕”,能呈現千變萬化的花紋。 並且它們的點數密度還驚人——每平方毫米約有200個色素細胞,相當於360 PPI左右,甚至比8K電視的PPI還要高出不少。
在這層色素細胞下麵,還有兩層細胞專門用來反射光線。 虹彩細胞層可以讓反射光產生繞射,墨魚身體有時閃現出金屬光澤便是它們的功勞; 再往下一層就是白色細胞層,主要直接反射光,相當於整塊“顯示幕”的背光源,能讓上層色素更亮或直接呈現白色、亮色效果。 三層配合,墨魚瞬間就能變化出極其多樣的色彩。
真正高超的偽裝,不僅是顏色,連身體紋理也得改。 墨魚皮膚能通過收縮推擠出一些小突起,配合觸手的姿態,類比海藻、珊瑚或岩石的質感,非常逼真。 再加上這塊“顯示幕”能隨心所欲變花樣,堪稱海底“美妝天花板”。 不過,偽裝並非它們的唯一用途,墨魚還能用變色來上演各種驚豔操作。
每年5到8月,南澳斯潘塞灣會出現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墨魚聚會——據說能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只墨魚到此集結,其中還包括世界體型最大的澳大利亞巨型墨魚,身長可達50釐米,總長約1米,體重超過10公斤。 成千上萬大墨魚擁擠在一起,場面極其壯觀。 它們這麼做是為了交配產卵,類似於之前介紹過的墨爾本蜘蛛蟹也喜歡在6月左右搞“相親派對”,這種“以數量換安全”的策略確實行之有效。 畢竟有鯊魚、海豚等天敵來襲時,在十幾萬只墨魚之中,當場被吃掉的概率反而很低。
然而,大量雄墨魚來了後才發現,雌墨魚數量比想像中少得多。 有時雌雄比例不到1比10,雌墨魚極度搶手,於是每條雌魚都會被個頭特別大的雄墨魚緊緊看守,想要獨佔。 一旦別的雄墨魚靠近,肯定要拼命打起來。 一些當年剛長成的小雄墨魚因為體型不佔優勢,幾乎沒機會。 不過它們也不急——反正墨魚的壽命就一兩年,那些大塊頭今年交配後很快就會死去,等明年,小墨魚長壯了再來。
可也有些年輕雄魚就是等不及,還想今年就搏一搏。 它們想出了一個危險又巧妙的招數:把身上的花紋變得跟雌墨魚差不多,再收起觸手,偽裝成雌性,趁機混到大雄魚守護的“後宮”旁邊。 更有甚者會玩“雙面顯示幕”策略——朝向大雄魚的一側仍維持“我是雌魚”的假裝訊號,避免被趕走; 朝向雌墨魚的那一面卻亮出“我是雄魚”的真面目並示意求偶。 只要雌墨魚點頭,趁大塊頭一不留神,它們就能把事辦成。 這也因為雌墨魚是“一妻多夫制”,願意收集多只雄魚的精囊,以新增後代的生存率。
它們的交配動作簡單高效:雌雄對頭抱在一起,雄墨魚用那兩條長觸手把精囊塞進雌魚體內就算成功。 隨後雌墨魚會找石縫把卵產在底下,每次產幾十到上百顆,像一串串小葡萄。 等過幾個月,這些卵開始變得半透明,就快孵化了。 科學家還發現,它們在孵化前,依舊藏在卵裏時,就能透過卵殼觀察外界,十分神秘。
墨魚觀察什麼? 你絕對想不到。 它們最常捕食的對象是螃蟹、蝦等甲殼類,有時也會捕小魚。 2008年有項實驗做過類似測試:研究人員從野外採集一批墨魚卵,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放一隻螃蟹在鄰近水箱,讓還在卵裏的小墨魚能看卻聞不到氣味; 另一組什麼都不給看。 等孵化後,把這些小墨魚放進同時有蝦和螃蟹的水箱,結果發現,看過螃蟹的那組明顯更喜歡捕螃蟹,沒看過的則更偏愛抓蝦。 也就是說,小墨魚在卵裏視力就相當發達,還具備學習和記憶能力,極為神奇。
捕獵時,墨魚並不靠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而是主打“出其不意”。 它們鎖定獵物後,會非常平穩地慢慢接近,同時評估與獵物的距離。 覺得“OK了”,便悄無聲息地把那兩條長觸手伸出去,最後猛然一彈,把獵物抓住,動作快到難以捕捉。 對一般的小蝦米、小螃蟹,這樣的常規捕獵管道足以解决問題。 可若獵物够大又警惕性强,墨魚則會祭出一種酷炫大招:讓身體像閃電一樣“閃爍”,身上出現波浪形的脈衝圖案; 前端的觸手擺出T字形,對著獵物,好似一門正蓄能、隨時發射的能量炮,視覺效果相當科幻。 科學家猜測,這是一種“催眠”戰術,可能讓獵物一時困惑或驚呆,放鬆警惕或停滯,從而被瞬間捕獲。
綜合這些交配、捕獵行為,不難看出墨魚非常聰明。 那麼,它們究竟有多聰明? 有一個常見評估名額叫“腦體比”,即大腦重量與體重的比值。 在所有無脊椎動物中,腦體比最高的就是墨魚,甚至超過了它那個以智商聞名的表親——章魚。 比如某次科學家利用“棉花糖測試”原理,用活蝦和蝦仁做實驗,給墨魚設定一個延遲滿足的考驗。 它們非常快就學會了規則:若立刻吃到蝦仁就沒了,但忍住等待幾分鐘,就能吃到更喜愛的活蝦。 結果不少墨魚都能成功堅持,表現出高智商動物才具備的延遲滿足能力。
最後,還有種叫“火焰墨魚”的特殊品種,它們的生存之道和其他墨魚差別很大,值得另起一篇來細說。 相關更多的衍生話題,就先放到會員專享裏,想瞭解的朋友記得加入會員,咱們一起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