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萌力十足!大熊猫的驚奇世界與不可思議的竹子情緣」

「萌力十足!大熊猫的驚奇世界與不可思議的竹子情緣」

中國的國寶大熊猫,同樣是地球上最呆萌可愛的動物之一。 就憑它那副招人喜愛的模樣,恐怕很難有人會不喜歡它,對吧? 囙此,大熊猫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擁有超高人氣。 任何動物園只要有猫熊坐鎮,就仿佛掛出了“金字招牌”,人氣能到達頂流的級別,簡直是一種現象級動物。 說實話,如果咱們的頻道一直不聊聊猫熊,未免有些不够禮貌,所以得趕緊安排上。 其實,大熊猫吸引人的絕不僅僅是它的外表,像它們的食肉本性與竹子之間的淵源,以及那苛刻的交配條件等等,全都非常有意思。

同時還存在不少有趣的故事,甚至連大熊猫的名字——無論是中文名還是英文名——都有一些令人意外的說法。 所以咱們就先聊聊它們的名字吧。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大熊猫”這個稱呼,四川、陝西一帶較為確定的老叫法是“花熊”或“竹熊”。 而在古籍、傳說裏出現過但並不能確定是否指猫熊的稱呼,如“貔貅”、“磨石”、“鐵獸”等等,這些都沒有“猫熊”二字。 那後來為什麼開始叫“猫熊”了呢? 有種說法是它的名字可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

據說,1869年,一比特叫阿爾芒·戴維德的法國傳教士在四川見到了大熊猫。 他不認識這種動物,就問當地人:“老鄉,這是什麼啊?”村民告訴他說“這叫花熊”。 大衛德於是給猫熊定了一個學名,意思就是“有黑白花紋的熊”。 後來有動物學家發現,猫熊的骨骼、牙齒等構造跟“小熊猫”有些類似,因而以為它倆是一家。 由於小熊猫的英文名是“panda”,便給大熊猫取名“giant panda”,而小熊猫則改稱“red panda”。 這就是它們英文名字的來歷。 至於“大熊猫”這一中文叫法,大英百科全書裏也有個線索:在小熊猫的詞條下標注說,它也叫“紅猫熊”或者“紅猫熊”。 考慮到小熊猫確實長得很像猫,所以“猫熊”這兩個字,最初是翻譯小熊猫時出現的。 只不過後來大熊猫聲名更大,漸漸地一說“猫熊”就默認指的是大熊猫了。

接著,另一個爭議點就是“猫熊”和“猫熊”的問題。 流傳很廣的說法是,在1940年代有人讀錯了——原本是“猫熊”,因為當時重慶有次做標本展,人們按照從右往左的習慣,把“猫熊”給讀成了“猫熊”。 不過,這個觀點其實已被學術界許多專家反駁了,最直接的證據就是191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和1938年出版的《辭海》,兩本書用的都是“猫熊”這個叫法。 由此可見,所謂“1940年代才讀錯”就顯得很牽強。 可能有觀眾會想:“猫熊本身是一種熊,那叫‘猫熊’不更貼切嗎?”對此,我倒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看:第一,剛才說了,“猫熊”這個叫法最早其實形容的是長得像熊的猫——也就是“小熊猫”,而大熊猫是後來對應小熊猫才得了這個名字。 第二,你看,大熊猫長得也不像猫呀,硬說它是“像猫的熊”也不大合適。 雖說猫熊會爬樹,這多少和猫沾邊,但它那笨拙的爬樹姿勢實在一點猫的影子都沒有,硬說它像猫都有點“冒犯”猫了。 所以我覺得就叫“猫熊”挺好,大家也沒必要太過烦乱。

聊完猫熊的名字,再說說它的“出身”。 首先,大熊猫確實是一種熊科動物,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它是熊科八大熊裏最早分化出來的。 基因分析顯示,大約1900萬年前,大熊猫就已經和其他七種熊分道揚鑣,是現存最古老的熊科動物之一。 大熊猫屬現時只有大熊猫這一種,而在那七種熊當中,與大熊猫血緣最近的就是南美的眼鏡熊(也叫安第斯熊),它們在食性上也最為相近,都是以素食為主。 不過眼鏡熊究竟吃什麼有趣的東西,這裡就先不展開,回頭再說。 大熊猫嘛,大家都熟悉,幾乎整天啃竹子,食物有99%都是竹子。 所以老百姓叫它“竹熊”還是相當貼切的。

可別看“猫熊吃竹子”眾所周知,可對猫熊來說,這事其實很“違和”。 因為熊科動物屬於食肉目,按理說,吃肉才是它們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偏偏猫熊對肉完全沒興趣,就愛啃竹子。 按猫熊的消化系統,它其實並未進化成真正的草食動物,它還是更適合吃肉。 一般草食動物的腸道又長又曲折,食物停留的時間會更久,便於慢慢消化吸收,比如牛能在腸道裏讓食物待上24小時以上,這才是典型的草食動物。 對比之下,猫熊依然還是食肉動物那種短腸道,竹子進去後幾小時就排出來了,加上它分泌的消化酶更適合消化肉,只能靠腸道共生菌儘量分解竹子。 時間又短,效率也低得可憐,所以猫熊的糞便通常發綠,看起來仍是竹子的顏色。

據專家說,猫熊糞便基本沒啥臭味,反而能聞到一點“竹香味”,不知道是不是真這樣。 不過這麼一看也明白,猫熊相當於“搞不定”竹子,大概只能吸收其中20%的營養價值; 而典型食肉動物對肉的利用率能有60%-90%,猫熊這樣純屬低效。 它們就像是把一臺擁有12缸發動機的跑車,硬生生套在騾子後面拖著走,非常“浪費”。 再加上大熊猫體型可不小,站起來有一兩米,體重一百多公斤,竹子本來熱量就有限,還只有20%能被吸收,這日子可怎麼過? 所以它只能每天花大量時間啃竹子,一天吃到12個小時以上,差不多得啃十幾、二十公斤的竹子。 一邊吃一邊拉,一天得拉個幾十次,妥妥的一條“流水線”工作。

當不在吃的時候,它們主要就睡覺,儘量降低能量消耗,所以它們的新陳代謝率非常低,只有同體重哺乳動物的38%上下,幾乎和樹懶(36%)差不多。 兩者都堪稱“臥龍鳳雛”。 不過猫熊的食肉内容也算沒完全浪費,比如它們的咬合力還是猛獸級別,剛好可以應對竹子裏那些硬梆梆的部分,這一“猛獸血統”總算派上了用場。 而且說猫熊之所以臉盤兒圓圓的,也跟它發達的咬肌有關,畢竟一天到晚地嚼竹子,想不發達都難。 為了讓進食更方便,猫熊的爪子也發生了進化,能像靈長類那樣抓握,只是它們不是“拇指對掌”那種結構,而是在腕骨上多長出了一塊骨頭,相當於有了第六根“手指”,設計相當巧妙。

那麼問題來了:猫熊明明有吃肉的能力,卻為什麼死心塌地“啃竹子”? 難道是因為它們慈悲為懷、不肯殺生? 當然不是,而是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化石證據顯示,猫熊剛跟其他熊科分化時,它依然是標準的食肉動物; 大約700萬年前,化石中可以看出它逐漸與其他熊一樣,變成了“雜食”——一邊吃肉,一邊吃竹笋之類,葷素搭配,更多是生存壓力所致。 至於猫熊真正放弃吃肉這一步,則可能發生在420萬年前。 有項在2009年進行的研究,對猫熊基因組測序後發現,它大約在420萬年前有個叫T1R1的基因突變並失活了,這基因負責鮮味受體,也就是谷氨酸味道。 沒有了鮮味受體,肉就不香了,味同嚼蠟一般,甚至還不如竹子好吃。 加上當時中國竹子遍地都是,坐著啃就好,何必費勁去捕獵呢? 從而猫熊才逐漸習慣當了“素食主義者”。

不過有人也會問:“既然肉不香,那為什麼非得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更奇怪的是,小熊猫和大熊猫在親緣上距離很遠,但也同是食肉目,偏偏同樣選擇了“啃竹子”。 其實之前提到過,竹子一年四季常青,就算是寒冬也依然能長,食物不會斷頓,對猫熊來說至關重要。 要是換別的植物,冬天一旦斷糧,它可就得挨餓。 另外,竹子裏雖含有氰化物,有一定毒性,但猫熊腸道菌大多能分解掉,大部分毒素則以尿液排出,所以基本不用擔心中毒,可以放心大膽地嗑。 竹子生長迅速、供應充足,冬天依舊青翠可吃,這些特點對猫熊特別“友好”。 於是,大熊猫和竹子的奇妙緣分就這麼結下了。

說到冬天,有人或許會問:“其他熊科為了應對冬天都選擇冬眠,猫熊要是過冬沒吃的,乾脆睡過去不就行了?”這正是猫熊另一個特別之處:大冬天的冰天雪地裏,最活躍的熊科動物就是猫熊,它們完全沒有半點要冬眠的意思。 可並不是猫熊“不想冬眠”,而是它們實在沒這個本事。 畢竟冬眠得靠脂肪存儲啊。 北極熊、棕熊之類,在入冬前都吃飽喝足,攢下一身脂肪才能睡過去。 春天一覺醒來,往往能瘦掉30%的體重。 可猫熊呢? 整天埋頭啃竹子,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讓它再多囤幾個月的脂肪儲備來度過冬眠,根本不可能。 所以只好放棄冬眠,不管外面多冷,每天仍得照常“上班”,保持大量進食才能活下去。

此外,天寒地凍也是問題。 雖然猫熊毛皮確實保暖,但它皮下脂肪並不算很厚,看上去滾圓更多是骨架和肌肉,配合低新陳代謝,自身產熱並不高,氣溫太低也扛不住。 它們通常的做法是“遷徙”——住在海拔較高的深山裏,夏天熱時會跑到海拔三千多米處納涼,冬天冷了就下到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山谷裏取暖。 可對於生活在更冷地區的大熊猫,比如秦嶺大熊貓,它們在冬天還有一項特別詭異的操作:滾馬糞。 所謂“滾馬糞”就是只要看見馬糞,特別是還熱乎著的馬糞,就會瘋狂地沖上去打滾,碾碎了往自己身上抹,弄得自己滿身都是,看起來像發了瘋。

研究人員在2020年的一項研究裏發現,馬糞中含有名為BCP、BCPO的化合物,這些物質能降低對寒冷的敏感度,等於給猫熊帶來一種“熱感”,就好比往皮膚上塗辣椒膏,火辣辣的暖和許多。 於是猫熊才迷戀“滾馬糞”。 至於它們怎會形成如此“重口味”的習慣,一來秦嶺大熊貓的活動範圍正好在古代連通長安和四川的商道附近,這些路上常年有馬幫經過,一來二去就留下了馬糞。 如此接觸幾千年,大熊猫可能無意間發現了這玩意兒能“禦寒”,就流傳下來了。 只是對於猫熊的粉絲而言,這畫面多少讓人震撼吧。

說回猫熊最標誌性的特徵,當然是它那黑白相間的外形,既萌又討喜。 但在野外,這種黑白配看起來有些顯眼,不大利於隱藏。 可其實這正是它們的“破壞色”偽裝原理。 我們之前在“食蟻獸”裏也說過這種策略:通過大面積的黑白拼接來打亂身體輪廓,讓對手不容易看出它究竟是啥。 猫熊生活的自然環境中,既有鬱鬱蔥蔥的季節,也有白雪皚皚的時節。 單純一種顏色不足以兼顧這麼多場景。 黑色能融入樹幹與陰影,白色則能混在冬日的積雪或陽光下的岩石裏,所以別看近處看起來分外醒目,遠距離下反而擁有絕佳的隱蔽效果。

既然說到隱蔽,就再提一下猫熊的天敵。 成年猫熊除了人類,主要也就怕老虎和豹子,而且這種情況在當下幾乎很少見,威脅並不算大。 但猫熊幼崽就危險得多了,花豹、豺狼、野狗、黑熊以及部分大型猫科,若逮到落單的猫熊幼崽,也可能會下手。 可要是成年猫熊在場,基本就無事。 所以縱觀下來,猫熊最大的威脅還是人類:棲息地被大規模侵佔,它們的生存範圍已經縮水到歷史上的1%都不到,只剩四川、陝西周邊的深山區域。 野生大熊貓數量最少時僅有1000只上下,成了瀕危保護動物。

當年開始搞人工繁育時,還很不順利——猫熊繁殖真是不好整。 大家總結說有“三難”:發情難、受孕難、成活難。 首先,圈養大熊猫對“談戀愛”這件事常常興致缺缺; 再者,母猫熊的最佳受孕期僅一兩天,時間點難以把握。 最後,小熊猫崽出生後,人工餵養的成活率一直很低。 好在後來研究人員想出了不少法子,比如豐富它們的活動場景、提高營養水准、監測雌激素和行為變化來精准判斷排卵時機等,最終提高了交配和受孕的成功率。 幼崽出生後的養護也不斷總結經驗。 要知道,大熊猫幼崽是哺乳動物中“最迷你”的之一,體重僅占母體的千分之一,猶如早產兒一般。 並且大熊猫一胎生雙胞胎的概率高達50%,可野外母猫熊只願意撫養一隻,另一隻就任其自生自滅。 這對本已瀕危的物種而言,自然不利。 所以在人工繁育中,人們想出了“掉包”法:若生了雙胞胎,就先把其中一隻拿去恒溫箱裏人工照顧,讓母猫熊專心照顧另一隻; 過段時間趁母猫熊不注意,再把兩隻幼崽“偷偷換”一下,讓它們輪流吃母乳。 這樣不僅提升了成活率,還成功讓母猫熊“被迫”同時養大了兩隻崽。 這對於新增種群數量可太重要了。

除了人工繁育,另一件大事就是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畢竟要放歸野外的大熊猫,沒有棲息地也無法生存。 比如2021年,中國將80多個自然保護區合併成“大熊猫國家公園”,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務求給野生猫熊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野外大熊猫數量已經回升到1864只,保護等級也從“瀕危”降至“易危”。 相比動物園裏的藝員猫熊,野生猫熊能越來越多,這才是更值得開心的事。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