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世界範圍內,燕子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鳥類。 它們和之前提到的麻雀一樣,都是典型的“家門口”鳥兒。 不過,相較於麻雀,燕子似乎更討人喜愛。 若說麻雀評估褒貶不一,那麼燕子幾乎就全是好評,給人的印象普遍正面。 可是,同樣都在人類周邊生活,這兩種鳥兒之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我想了想,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大家來聽聽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原因之一在於食性。 麻雀在育雛時確實會捕食很多害蟲,但當莊稼成熟,它們也會吃糧食,囙此常給人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相比之下,燕子基本上只吃害蟲,所以各地普遍把它當成益鳥,也就幾乎沒有什麼負面評估。
接下來,第二個原因是築巢位置的差异。 麻雀的窩大多藏在犄角旮旯裏,存在感並不强。 燕子則恰好相反,它們的巢就築在人們的眼皮底下,因而它們餵養幼鳥的整個過程常常被人看見,也更容易博得好感。
最後一個重要原因,恐怕要數燕子的遷徙習性。 它們每年都會遠赴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又準時返回。 更神奇的是,很多燕子還會回到同一個舊巢,就像它們也是這戶人家的一分子,自然顯得更加親近。
囙此,人們對燕子普遍充滿好感,認為它們在誰家築巢,就能給那戶人家帶來福氣和好運,是吉祥的象徵。 在歐洲也有類似的說法:務必要保護屋子裏的燕子窩,千萬別毀壞,否則家裡的奶牛、母雞可能就不產奶、不下蛋了。 總之,無論燕子飛到哪裡,似乎都蘊含了美好寓意。 如此常見又受喜愛的動物,你到底對它們瞭解多少呢? 比如說它們遠赴南方時,究竟去了哪兒,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也許大多數人都很少知道。
此外,燕子高超的捕獵技巧究竟如何練就? 它們又是怎樣育雛的? 包括燕子窩的演化過程等等,這些都非常有趣。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認識一下燕子。 全世界現存的燕子大約有九十種,都屬於鳥綱雀形目燕科。 而在燕科之下,還可再分成二十一個屬。 大家最熟悉的燕子,便是家燕,它們也是最喜歡在人居環境周邊生活的燕子,分佈幾乎遍及全球。 所有大陸都能見到家燕的踪影,甚至在南極洲也曾發現過迷路的家燕,實在令人驚歎。 由此可見,它們是雀形目中分佈範圍最廣的鳥類之一。
既然提到燕子的生物學分類,就不得不說說“雨燕”。 雨燕和燕子看起來確實很相似,不管是體態、捕獵管道還是築巢,都酷似燕子。 然而,它們實際上並非同一家族,彼此關係還非常遙遠。 雨燕屬於雨燕目,與之前提到的夜鶯關係更近; 而作為人們常說的補品“燕窩”,其實也是雨燕的傑作,和這一期咱們討論的“燕子”沒有半點兒關係。 至於雨燕和燕窩的故事,我們以後可以專門開一集來聊,這裡就先不展開了。
繼續回到家燕。 家燕最顯著的標誌之一是它的配色:背部羽毛呈鋼藍色或黑色,腹部則主要是白色或偏黃,這樣的黑白配搭顯得乾淨俐落,識別度極高。 另一大特點是那副“剪刀”形的尾巴——燕子的外側尾羽格外修長,形成一個大大的分叉,非常引人注目。 囙此,“燕尾”這詞兒也常被用在許多地方。 比方說,模仿燕子尾巴造型和配色的西裝禮服就叫“燕尾服”,尾巴同樣分叉的某些蝴蝶叫“燕尾蝶”,而擁有類似尾形的鷹也被稱作“燕尾鷹”。 可見,“燕尾”這造型在大家心裡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從體型上看,燕子屬於小型鳥類,比麻雀略大,但它們的身體更細長、更具流線感,翼展也大得多。 成年雄性燕子體長大約十八釐米,翼展能有三十多釐米。 反倒是體重相當輕,只有二十克左右。 如此一來,燕子在飛行能力方面,可謂輕鬆“碾壓”麻雀。 不過,這並不是貶低麻雀的意思,畢竟麻雀也不需要那種超强的飛行技巧; 而燕子本身對飛行卻有非常高的需求,它們已將“飛行”這件事發揮到了極致,接下來咱們慢慢聊。
能在空中捕獵飛蟲的動物,必然是飛行高手; 若飛行技巧不到家,空中捕蟲幾乎難以成功。 先前提到過的蜻蜓就是如此:它一邊飛、一邊捕捉昆蟲; 為了提升機動性和靈活度,蜻蜓的四片翅膀能獨立運動,可上下左右各個方向來回飛,隨時轉彎、掉頭,極其靈活。
另一個例子是夜鶯。 夜鶯以捕食飛蟲為生,尤其在黃昏和夜晚最活躍。 雖然和蜻蜓沒法比,但在鳥類裏,它們的飛行技巧也稱得上頂尖:夜鶯擁有寬大的翼展、纖長的翅膀與特別長的尾羽,這些都是飛行高手的“標準配置”。 之前我就說過,夜鶯像是“上夜班的燕子”,原因就是除了一個白天捕蟲、一個夜晚捕蟲外,它們的其他特徵都很相似。 燕子的翼展同樣巨大,尾羽也很長,這些都有助於飛行; 相對而言,它們的腿脚倒不怎麼靈光,不太擅長在地面上活動,幹什麼都喜歡飛著完成。
舉例來說,燕子喝水會貼著水面飛掠而過,洗澡時也是掠過水面順帶“沖個凉”。 總之,對它們而言,飛行簡直是“全能模式”。 尤其捕蟲時,燕子飛行的路線相當飄忽不定,讓你猜不出下一秒它會往哪個方向轉,儼然空中特技表演一般,只要哪邊有蟲子,它們就能立刻轉過去下手,捕獵效率非常高。
與夜鶯相同的捕獵管道也使得燕子和夜鶯在演化上呈現出了類似特徵:它們的嘴巴都很大。 平時看著似乎不明顯,可一旦張嘴,幾乎能占半個腦袋,之所以這麼誇張,就是為了更方便吞食飛蟲。 燕子的英文名“swallow”也有“吞食”之意,恐怕就是囙此而來。
從食譜上看,燕子和夜鶯有不少相同點,主要捕食蚊子、蒼蠅、飛蛾、蛾類幼蟲等。 而由於燕子是白天活動,它們還能額外捕到蜻蜓、豆娘、蝴蝶、甲蟲等白天飛行的昆蟲。 另外,燕子常常出沒於人類活動的室內場所,譬如面積較大的菜市場裏,有時能看見燕子貼著你的頭頂掠過,讓你感到一陣風拂面,非常瀟灑。 我以前去買菜時,就常見到它們的身影,而且那附近的蚊蠅數量往往也不多,興許就是多虧了燕子的“巡邏”。
燕子的飛行天賦不僅體現在捕獵,也讓它們完成了另一項偉大的壯舉——遠距離遷徙。 咱們先從“燕子回歸”時聊起吧。 談及候鳥,多數人最熟悉的或許就是燕子,尤其在溫帶地區,每年春天,它們都會準時飛回築巢。 燕子實行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一生大約十幾年都不更換配偶,十分專一。 每年回家的時候,雄燕往往飛得更快,先一步回來,占好舊巢免得被別人搶走。 等雌燕一到,夫妻倆就像往年一樣,開始生兒育女。 通常來說,一窩燕子能下四到六顆蛋,每年能繁殖兩到三窩,繁衍效率還不錯。
大約過了十四五天,這一窩蛋便陸續開始孵化,燕子夫婦也進入最忙碌的階段。 它們每天要花大量時間捕蟲,才能填飽一窩小燕子的肚子。 據觀察,燕子一天投喂幼鳥的次數可超過一百八十次,有時不到三分鐘就能來回一趟,堪稱超“卷”父母。 不過好在兩隻親鳥都出去捕食、共同養家,壓力也能分擔不少。
燕子在雀形目鳥類中,幼鳥成長速度算比較慢的。 小燕子大約十天左右才能睜眼,二十天才能站立。 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裏,它們基本就窩在巢裏不動,只要一聽到親鳥飛回來,立刻伸長脖子、張大嘴等投喂,那張開的嘴簡直能把親鳥的腦袋都包進去,畫面頗為誇張,這也算是燕子育雛最經典的場景之一。
不僅如此,燕子在“拉”這件事上也相當講究。 只要幼鳥一撅屁股,親鳥就知道它要排便,會直接把糞便接住再丟到外面; 等幼鳥再大一些時,它們自己也學會了把屁股對向巢外排泄。 所以,凡是燕子窩下方必定會被“轟炸”,這也算是它們為數不多的不討喜之處。 某些店鋪或住戶會覺得麻煩,甚至有人會毀巢,但大多數還是挺歡迎燕子的,或者會鋪張紙、裝個接板來防護,總歸捨不得把它們趕走。
當小燕子在窩裏待到二十天左右,羽翼就漸漸豐滿了,窩裏也擠不下這麼多小傢伙。 它們會站在窩簷邊練習扇動翅膀,隨後陸續離巢。 可它們剛學會飛行,一開始還不會捕蟲,往往會在附近的樹枝或電線上逗留幾天,依舊由父母餵食,等慢慢掌握捕獵技巧後才算自立。
不過,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幾個月後才是它們的“鬼門關”。 每到夏末秋初,一些地方會出現“燕子大聚會”:成千上萬只燕子彙聚在一起過夜,尤其電線上常密密麻麻地擠滿它們,如同五線譜上的音符,頗為壯觀。 它們通常天黑前趕來,翌日清晨又飛走,好像只是借宿一晚似的。 為什麼不回原來的巢? 其實對燕子來說,巢主要用來下蛋和育雛,小燕子學會飛行後,老巢就沒必要回了。
這些大規模聚集的燕子,實際上是在為秋天的漫長遷徙做準備。 燕子遷徙通常跨越極遠的距離,例如生活在我國的燕子常會飛到東南亞甚至澳大利亞; 而歐洲的燕子則要穿越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到南非越冬,行程動輒上萬公里。 考慮到燕子只有二十克左右的體重,還要飛這麼遠,確實匪夷所思。
為順利抵達目的地,燕子需要儲備大量能量,囙此它們往往聚集在食物充足的沼澤、濕地、蘆葦蕩等地,晚上則可能飛到村鎮休息。 成群遷徙還有個好處:首先,大夥兒一起飛能减少風阻,相對省力; 其次,單獨飛行時要時刻保持警覺,而大部隊則能相互照應。 然而,即便有這些“團隊加成”,如此漫長的遷徙依舊危險,尤其是當年出生的年輕燕子,才幾個月大就要飛幾千甚至上萬公里,實在太難了。 據統計,當年幼燕的存活率只有大約百分之十,九成都會在途中折損,真實的“渡劫”場景。
倖存下來的燕子,一旦抵達越冬地,生活就從繁忙變得悠閒多了。 畢竟這裡不用繁殖,也不用築巢,只要找個食物豐富的地方和大部隊一起住下就好。 這些越冬地也相對固定,每年它們都會到同一個區域。 像蘆葦地、稀疏草原、開闊林地等,都可能聚集大量燕子。 例如在奈及利亞,就曾觀測到約一百五十萬只燕子共同棲息,飛起來遮天蔽日,與它們在北方“安家”時期出雙入對的情景,截然不同。
說回“家燕”那種築泥巢的管道,它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呢? 燕科共約九十種燕子,但並非所有都築泥巢,只有四十種左右才會用泥巴做窩。 由演化關係推測,這些泥巢算是燕子家族較晚出現的“新事物”。 譬如早期分化出的非洲河燕,直接在河岸邊的沙地裏挖洞,這種巢固然簡單,卻容易被挖開,安全性不够高。 後來,“沙燕”出現了,它們選擇在高高的河岸土崖上挖洞,更安全,但可用的築巢地點畢竟有限,數量擴張也受限。
接下來,“崖燕”出現了——通過銜泥築巢。 它們唾液裏含有大量黏蛋白,可當“膠水”使用:先到河灘叼起一口泥,混合口水粘合後,再把它固定到崖壁上。 幹透後十分堅固,相當於沙裡摻了“水泥”。 一隻崖燕需要來回上千趟,花好幾周時間才能築好一個泥巢,過程雖然辛苦,但換來安全、耐用且能用多年的好處,還是值得的。
隨著人類建築的逐步出現,銜泥築巢的燕子更是如魚得水。 人造房屋能遮風擋雨,而且牆壁相當平整,比崖壁要省力多了。 一些燕子便大著膽子與人“同住”,人類因為它們能捕食害蟲,也不怎麼排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燕子在人類屋簷下安家的景象。 這也包括咱們所說的家燕在內。
好了,燕子的故事就先聊到這裡。 若大家還想聽哪種動物或別的有趣話題,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