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介紹的動物可真是有趣。 它們幾乎每年到特定時節就會在熱搜上火一次,其他時候卻幾乎隱身,讓人想不注意都難。 它們就是“雪蟲”,也被稱作“雪妖精”——身上長著雪花般絮狀物的小飛蟲。 它們只在每年入冬前出現,而且不只是季節限定,還是地域限定,基本只在日本北海道出沒。 一到這個時段,許多媒體就會報導“北海道下雪”的消息。 因為北海道的第一場“雪”,往往並不是真正的雪,而是這些神秘的雪蟲。
就像去年十月底,北海道就出現了宛如漫天飛雪的壯觀景象,乍看之下,和真正的降雪並無二致。 那紛飛的“雪花”,其實就是無數雪蟲鋪天蓋地地飛舞。 可以說,這是一幅北海道特有的“名場面”:每年正式下雪前,往往會先來一場“蟲雪”。 當地人甚至將其當成“天氣預報”來參攷,據說再過一兩周就會迎來真正的雪,囙此它們也被稱為“冬天的使者”。 媒體報導裏,很多人可能也看過相關消息,不過報導一般只聚焦“漫天雪蟲”這一現象,看熱鬧的成分更多一些。
而咱們作為專門介紹動物的頻道,今天主要是想聊聊雪蟲到底是什麼來頭? 它們有什麼習性? 為何每年會像下大雪那樣鋪天蓋地? 其實,雪蟲的生存之道相當神奇,絕對會超乎你的想像。 好了,咱們就來好好認識一下它們吧。
雖然叫“雪蟲”或“雪妖精”,聽起來很神秘,但其實它們的出身並不顯赫——本質上,這是一種蚜蟲。 說到蚜蟲,大家可能都知道,它們可是農業、林業裏出了名的“植物害蟲”。 現時已知的蚜蟲有約4400多種,其中對農作物和樹木破壞嚴重的就有200多種,被視為地球上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 而北海道的雪蟲,其實就是地地道道的蚜蟲。 它們在生物學分類上隸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蚜科、卷葉綿蚜屬,學名暫譯為“Prociphilus oriens”(中文名現時還沒見到)。 至於“卷葉綿蚜屬”這個名字,後面咱們會解釋。 “綿”字指的就是它們那毛茸茸的體表,看起來像覆著一層棉絮,所以也叫“綿蚜”。
在日語裏,它們的正式名稱並不是“雪蟲”,而是“ワタムシ”(意為棉蟲)。 不過北海道人更喜歡“雪蟲”這個愛稱,畢竟“像雪花”聽起來比“像棉絮”更浪漫嘛。 那麼問題來了,雪蟲身上這些既像雪花又像棉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其實那是一種蠟。 大多數蚜蟲都能分泌蠟質,普遍認為這是它們的防禦手段之一。 只不過,有些蚜蟲會把蠟分泌成絲絨或棉絮狀,雪蟲正是其中的代表。
類似雪蟲這種“棉絮蚜蟲”其實並不少見。 除了它們所屬的卷葉綿蚜屬,其他屬也有這種“蓬鬆”造型。 比如今年四月,成都就曾出現“滿天飛雪”的景觀,遠遠看去像飄柳絮,實際上那是一種名為“泡桐白粉蚜”(俗稱“破棉葉蚜”)的蚜蟲。 它主要寄生在泡桐樹上,所以得了這麼個不太文雅的名字。 靠近一看,它們全身——腦袋、翅膀、腿乃至觸角——都包裹著一層蠟絲,毫無“昆蟲感”。 不過,也正因為這身棉絮,它們的飛行能力特別弱,一點兒風就能把它們吹得四處飄,和柳絮或雪花一樣,讓人不一定能意識到這其實是蟲子。
那麼問題來了,雪蟲為啥會演化成這副“棉絮”模樣? 對它們的生存有何好處? 現在並沒有明確定論。 有說法認為,它們依靠風力隨波逐流,以此進行傳播。 然而觀察發現,雪蟲大規模爆發時,往往在晴朗無風的天氣出現,看上去它們更傾向於自己飛行,而不是借風勢。 也有人推測,這是它們的“偽裝”手段,裝成一團不起眼的“棉絮”,不管是飛在空中,還是落在植株上,都能讓天敵不易察覺。 另有說法是為了保暖,畢竟北海道寒冷,需要“穿件棉衣”。 但實際上,在溫暖地區或夏季,類似的蚜蟲也會出現,似乎並不是為了禦寒。 囙此,現時看起來,“偽裝”這一觀點更能說得通。
不過別看雪蟲的“雪花”形態十分搶眼,這並不是它們的常態。 它們在一年裏要經歷的“變身”階段可多了,幾乎能用“十個時代”來形容。 先說說它們的生命週期吧。 對雪蟲而言,也是一年之計在於春。 它們以卵的形式越冬,春天時卵會孵化。 剛破卵而出的幼蟲全是雌性,沒有雄蟲,這就是第一代。 它們出生地比較固定,卵幾乎都產在水曲柳上,所以初生幼蟲就以水曲柳葉片為食。 與此同時,它們還能分泌一些刺激葉片的物質,讓水曲柳葉子慢慢捲曲,像蓋子一樣包裹住自己,囙此“卷葉綿蚜屬”中的“卷葉”就是這麼來的。
到了五月上旬左右,這批第一代雪蟲長成無翅成蟲,還只能留在水曲柳上生活,唯一使命是繁殖。 可是一代全是雌性,怎麼繁殖? 很簡單,它們像大多數蚜蟲一樣能進行孤雌生殖(尅隆)。 而且它們不產卵,直接胎生幼蟲,幼蟲看上去就是微縮版的成蟲,依然全是雌性。 待一代完成使命,留下幾十到上百只的二代雪蟲後便壽終正寢。
二代雪蟲則要完成不同任務:蛻皮四次左右,到六月份左右,它們會羽化成有翅膀的成蟲,也就是“雪花形態”,具備了飛行能力。 它們的目的很明確:搬家。 它們會集體離開水曲柳,前往冷杉樹——它們的“第二故鄉”。 不過這時雪蟲數量還不算很多,充其量像飄了點柳絮,不會出現“暴雪”般的規模。
到了冷杉那邊,雪蟲不再吸食枝葉,而是遷往樹根,從根部獲取營養。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它們繼續孤雌生殖,尅隆出一代又一代的後代,連續六七代,全都是無翅雌蟲,職責只有一個:爆炸式地新增數量。 一隻二代雪蟲通過三代、四代、五代、六代、七代、八代的接力式繁衍,就能尅隆出上億個後代,整個過程在冷杉樹根部悄無聲息地完成。 等天氣轉冷後,這些龐大的雪蟲群體才同時羽化,變回那副帶著“雪絮”的飛行形態。
接下來,它們要再度“搬家”——這次則是“葉落歸根”:飛回水曲柳老家過冬。 因為北海道冬季嚴寒,雪蟲本體會被凍死,只有卵才可能挺過寒冬; 而且它們必須在水曲柳上產卵。 所以我們見到的漫天“雪花”,正是雪蟲們趕著回老家產卵的“大春運”。 別看最初離開老家的祖先和這批返鄉的蟲子相隔了好幾代,但“水曲柳”這個老家座標彷佛刻在它們基因裏,只要到了寒冬,就毅然回歸。
回到水曲柳後,因為這一代仍是雌蟲,依舊只能孤雌生殖,直接胎生幼蟲。 但這些新生幼蟲裏,終於有了雄性出現。 你會看到它們有兩種顏色:綠色是雄蟲、黃色是雌蟲。 雌蟲之所以發黃,是體內含有巨大的卵,幾乎把身體撐滿了。 這一代的使命非常明確:不吃不喝,只管產卵。 雌雄蟲簡單交配,把卵產在樹皮縫隙裏,來年春暖花開時,迴圈又將重啓。 這,就是雪蟲的完整生存之道。
雖然雪蟲每年都能火上熱搜,但其實並非每年都會出現令人震撼的“蟲雪”。 一般年份,它們的數量相對有限,只是稀稀拉拉地飄一點兒,不至於特別明顯。 畢竟蚜蟲體型弱小,天敵相當多。 像七星瓢蟲、异色瓢蟲這類的瓢蟲,或叫“蚜獅”的草蛉幼蟲,再加上蚜黴菌、食蚜蠅等等,都能有效控制蚜蟲數量。 除非有螞蟻充當保鏢,否則雪蟲防禦力幾乎為零,正常情况下想“上新聞”並不容易。
那什麼情况下雪蟲會爆發? 關鍵在夏秋兩季的高溫持續時間。 如果溫度較高,它們在冷杉樹根部就能高速“開掛”尅隆。 理論上能繁衍六七代的,如果高溫讓它們多繁衍了幾代,數量就會成倍乃至指數級增長。 比如2019年曾出現過一次大規模雪蟲爆發,據說相比平常年份數量翻了十萬倍之多,也就是因為當年北海道的夏天太熱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雪蟲驚人的“尅隆工廠”模式惹的禍。
有些人看到新聞裏那漫天雪蟲,會覺得意境浪漫,但對北海道的居民來說,卻沒那麼美妙。 因為雪蟲非常脆弱,飛行能力差,一旦撞到什麼東西,就很難掙脫,身上的蠟絮會粘在上面,蟲子立刻“命喪當場”。 衣服上若沾到它們,抖落後常常還會留下白色痕迹,十分頭疼。 開車、騎車時,被撞死在車身上的雪蟲更是數不勝數。 嚴重的時候,路面堆滿雪蟲屍體會變得很滑,還可能引發交通事故。 另外,它們還可能引起過敏。 資料顯示,一旦雪蟲體液接觸到人體黏膜或傷口,有30%的概率會引發過敏症狀。 所以尤其要注意別讓它們飛進眼睛、鼻腔或嘴裡; 萬一進去了,千萬不要直接揉,最好用水沖洗或者用棉簽取出,必要時就醫。 最實用的辦法就是臨時戴口罩、護目鏡,畢竟它們像大雪那樣漫天飛舞,想要完全躲避不太現實。
需要說明的是,北海道境內並非只有一種雪蟲。 有的也長著宛如雪花、棉絮般的蠟絮,也有的看起來不帶任何“雪白外套”,但習性相似。 比如某種櫸樹蚜蟲,每到入冬前也會爆發,在櫸樹與竹子之間遷徙。 公園的櫸樹下經常會積一層厚厚的蟲屍,鋪滿地面,等腐爛後還會散發出類似“多年未洗的抹布”般的惡臭,同樣是個不小的困擾。
總的來說,雪蟲雖然被當地人以“雪妖精”“冬之使者”等稱號寵愛著,但一旦爆發成漫天“蟲雪”,可就一點都不可愛了。 浪漫與不便之間,北海道居民對雪蟲真是又愛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