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胖乎乎的“貓頭鷹臉”鸚鵡? 揭開地球上最離奇鳥類——梟鸚鵡的秘密

胖乎乎的“貓頭鷹臉”鸚鵡? 揭開地球上最離奇鳥類——梟鸚鵡的秘密

那麼,接下來要粉墨登場的這位小傢伙,可是相當輕盈,左搖右擺地朝咱們好奇地走來——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梟鸚鵡。 別看它模樣和一般鸚鵡對不上號,但它的確是只貨真價實的鸚鵡,而且還是上一期正片裏那只“啄羊鸚鵡”的親戚。 不過,梟鸚鵡可比啄羊鸚鵡更稀少。 在歷史上最危急的時刻,這種鸚鵡全球僅剩下約五十只,差點兒就徹底滅絕了,所以它們也被列為地球上最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可謂珍貴至極,值得我們仔細瞭解。

說到梟鸚鵡最出名的事兒,要數2009年了。 當時BBC正在拍攝一部紀錄片,結果有只梟鸚鵡就這樣毫不畏懼地晃晃悠悠走過來,仿佛完全不怕人,對著鏡頭更是一點不怯場,看上去分外淡定。 它先是觀察了一會兒,接著竟然直接爬到攝影師的脖子上去了。 當時,動物學家馬克·卡沃迪恩正進行拍攝,見狀也十分震驚,沒有急著把梟鸚鵡趕開,結果這仁兄可倒好,竟然抱住馬克的腦袋,做出了它們物種的“少兒不宜”動作,還騎在馬克肩頸上連帶甩動翅膀,一邊拍打著馬克的臉,整個場面勁爆又逗趣。 這段視頻迅速走紅網絡,甚至出現了梟鸚鵡搖頭晃腦的表情包。 也囙此,許多人這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種叫梟鸚鵡的鳥。 不過,視頻裏出現的這只梟鸚鵡可不一般——它有個名字,叫“Sirocco”。 它的經歷非常特別,甚至可以說這個物種的命運都因它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後面咱們會詳細聊聊。

另外,梟鸚鵡雖說是鸚鵡,但與別的鸚鵡相比,簡直“雲泥之別”。 不管是長相還是氣質,都和常見的鸚鵡差了十萬八千裏,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奇怪的一種鸚鵡,生活方式更是離奇,有好多你絕對想不到的習性,就是這麼與眾不同。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認識認識這只“奇葩”鳥——梟鸚鵡。


為什麼叫“梟鸚鵡”?
首先,它之所以被稱為“梟鸚鵡”,是因為那張臉實在像貓頭鷹:圓盤形的大臉盤,兩隻眼珠朝前看,一眼望去,跟貓頭鷹還真有點兒像。 在生物學分類裏,梟鸚鵡和啄羊鸚鵡同屬於“梟鸚鵡科”,它倆都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其他地方還真沒有。 大約在八千兩百萬年前,紐西蘭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出來後,這一科就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獨立演化,才會與世界上其他鸚鵡差別如此之大。 尤其是梟鸚鵡,更是鸚鵡家族中的“另類”:它們體重居然可以達到四公斤,差不多有兩隻雞那麼沉,堪稱世界上最重的鸚鵡。 因為身上堆積了大量脂肪,看起來渾圓又臃腫,完全沒有一般鸚鵡苗條的體型。 這樣一來,可想而知,它們壓根兒飛不起來,於是就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只能在地面上晃悠,爬樹已經是它們的極限。

既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地面上,梟鸚鵡反倒練就了一門跑步的強項:奔跑能力極强,常常能一口氣跑上幾公里,其他種類的鸚鵡還真做不到。 這些可都是放弃飛行換來的本事。 當然,在紐西蘭,不會飛的鳥其實多得很,比如紐西蘭的國鳥——鷙鷲(奇異鳥/幾維鳥),還有已經滅絕的恐鳥,都過著在地面上混日子的日子。 而紐西蘭之所以盛產“不會飛”的鳥類,原因上期講啄羊鸚鵡時也提過,就是這兒天生缺乏像樣的原生陸地捕食者,除了一種蝙蝠外,幾乎沒有哺乳動物,鳥兒待在地面上也沒多大危險。 既然不用逃命,也就懶得飛了,畢竟飛行非常耗能。

因為不飛,梟鸚鵡的羽毛和翅膀也大變樣。 它們的翅膀更短、羽毛軟乎乎,沒有其他鳥類那種硬翎。 加上扇動翅膀的關鍵結構,比如胸骨上的龍骨突、胸肌等,也慢慢退化了。 如今只留著一對翅膀,倒也不算全無用處,至少從樹上掉下來時還能滑翔一下,免得摔個屁墩; 或者在高速奔跑、轉彎時,用翅膀保持平衡,跟鴕鳥有點兒像,好歹沒白長。

也因為决定“留守地面”,梟鸚鵡的活法與其他鸚鵡截然不同。 動物學家甚至笑稱,它們簡直把自己活成了哺乳動物。 怎麼說? 往下看便知道。


“素食”也能養膘? 梟鸚鵡的獨特進食習慣
先說食性——梟鸚鵡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靠植物過日子。 因為它們不會飛,能量消耗沒那麼高,新陳代謝水准也低,不用像啄羊鸚鵡那樣費勁兒去找高脂肪食物,吃點植物就能長出一身膘。 再加上梟鸚鵡更偏好棲息在低海拔的森林中,氣候溫暖,生存壓力小,單純吃素也能肥得滾圓。 它們最愛吃的包括各種水果、種子、花朵、樹皮、樹葉等,這些東西大多在樹上,於是它們那一雙粗壯、力氣十足的腿,以及超大的爪子就排上了用場,適合用來攀爬。

不過,體重擺在那兒,梟鸚鵡爬樹的模樣難免有點笨拙,常常爪子、鳥喙並用,一步步挪動,把樹枝壓得搖搖晃晃,好像隨時會掉下來。 然而為了填飽肚子,只能硬著頭皮上樹。 它們在英文裏還有個有趣的名字,叫“moss chicken”(苔蘚雞),看上去就像是滿身覆蓋了苔蘚、身材又跟老母雞似的。 這層苔蘚般的羽毛恰好是它們的偽裝色,宛如穿著吉利服,在棲息的森林中趴地上或者攀樹時都能很好地融入周圍環境。 萬一遇到天敵——那些在空中翱翔的猛禽如鷹、雕等——它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原地一動不動,盡力和環境融為一體,讓捕食者發現不了自己。 這便是梟鸚鵡的保命招數。

當地毛利人把梟鸚鵡稱作“Kākāpō”,本意是“夜鸚鵡”。 顧名思義,它們晚上最活躍,白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樹叢裏縮成一團,一動不動,一到黃昏才出來“招搖”。 這一點跟貓頭鷹很像。 它那張“貓頭鷹臉”也是一種趨同進化,類似圓臉可以更好地收集聲波、强化聽力。

可要論夜視能力,梟鸚鵡跟真正的貓頭鷹相比還是差點兒火候。 它們雖然感光有所增强,但大晚上的也還是看不清什麼。 那它們如何覓食? 主要靠靈敏的嗅覺。 梟鸚鵡對氣味特別敏感,能順著果子散發的味兒找到食物。 此外,它們臉部還長了細小的“須”,叫“雨須”,可以像猫的鬍鬚一樣感應周圍環境的障礙物,這在夜裡爬樹、鑽樹林時都幫了大忙。 如此一來,梟鸚鵡逐漸集齊了地面奔跑、爬樹、嗅覺靈敏、聽力出眾、夜晚活動,卻視力一般的“技能包”,儼然越來越像早期的哺乳動物,鳥類特徵反倒淡了許多。 於是,有專家推測,在缺乏哺乳動物的環境下,梟鸚鵡就占了哺乳動物該占的生態位,活得相當成功,過去在紐西蘭遍地都是。 可後來,當真正的哺乳動物跑到紐西蘭後,它們的日子就不那麼舒坦了。


數度瀕危:梟鸚鵡與人類的交鋒
差不多七百多年前,毛利人移民到紐西蘭,最先盯上的獵物是身高三米的恐鳥,肉多量大,想不留意都難。 最終恐鳥被持續捕獵,過了幾百年就給吃得滅絕了。 再者,梟鸚鵡也成了他們的盤中餐,因為看著就像一隻胖嘟嘟的大雞,產肉量高且富含脂肪。 毛利人稱這肉質和口感像羊肉,還開發出了多種吃法。 除了拿它們當食物,梟鸚鵡的皮和羽毛也成了衣物資料。 毛利語裏還有這麼一句話,意思是“你都穿上梟鸚鵡皮披風了,還嫌冷?”,用來形容有人不知足。 要知道,一件披風得用上萬根羽毛,足見其珍貴,也算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

那會兒,紐西蘭的南島、北島以及不少小島上,梟鸚鵡都成群結隊,數量多到離譜。 甚至有人形容,只要一搖樹,就能“嘩啦”掉下來好幾只,跟蘋果落地沒什麼區別,所以毛利人把它們當家常便飯不足為奇。 再加上梟鸚鵡不會飛,只會“憨憨”地在地面奔跑,還會散發出濃重的氣味,帶條狗就能輕易找著它們。 更糟糕的是,梟鸚鵡面對威脅時最愛原地僵住“偽裝”,這在狗的鼻子面前一點兒用都沒有,囙此被獵捕起來毫不費勁。 有些人甚至還把它們當寵物養,可見當時梟鸚鵡的數量非常可觀。

不過,更致命的危險在於後面歐洲殖民者登場了。 這個老生常談的故事咱都熟悉,歐洲人鍾愛狩獵,於是引入了負鼠、兔子等物種當“獵物”,結果它們氾濫成災。 緊接著為了制衡,又引進了白鼬、雪貂等“天敵”,這批傢伙最後一起禍害了原生鳥類,大肆偷吃鳥蛋和幼鳥。 相比之下,梟鸚鵡面臨的形勢更嚴峻,因為它們的繁殖策略相當古怪。


神秘的球場求偶:梟鸚鵡的繁殖之謎
梟鸚鵡最著名、也最神秘的習性,當屬它們的求偶交配管道。 到了繁殖季,雄鳥會離家出走,有時甚至會在地面上連跑好幾公里,特意尋找制高點——比如山頂或山脊——並在那兒刨出個碗狀大坑,當作自己的求偶舞臺。 而附近可能還會有別的雄鳥,大家的“舞臺”相距五十米左右,形成一種雄鳥集體“華山論劍”式的球場(英文稱“lek”)。
接著,雄鳥就開始召喚雌鳥:它會把胸部鼓成球狀,用胸部氣囊發出極低沉的“嗯嗯嗯”聲,頻率低於一百赫茲,幾乎快到人耳聽不見的程度。 為什麼這麼低呢? 因為低頻聲音衰减慢,能傳得遠。 據說梟鸚鵡的低音足以傳到一公里外,如果趕上順風,可能五公里外的雌鳥都能收到訊號。 一旦雌鳥聽到這深沉又神秘的呼喚,就會趕來觀看雄鳥的“表演”。 雄鳥跳上一段舞,如果雌鳥覺得這表現不錯,就當場配對,完事之後雌鳥回去孵蛋帶崽,雄鳥再繼續“嗯嗯嗯”召喚別的雌鳥。 這種“一夫多妻”制在鸚鵡家族裏算獨一份。

一般一窩下兩到四顆蛋,這個量在鳥類中還算正常,但問題在於,梟鸚鵡不是年年繁殖,往往要隔兩三年,甚至三五年才來一次,而且只在某些果樹豐收的年份才繁殖。 可它們壽命雖長,能活六十多年,一輩子也沒幾次繁衍機會。 好不容易下一窩蛋,又常被入侵的食肉動物“一窩端”,然後只能繼續等到下一個豐收年。 就這麼來回折騰,數量很快就降到了“瀕危邊緣”。 歷史上,梟鸚鵡數量最少時在1995年前後,全球大約只剩五十只,眼看就要步渡渡鳥後塵。

如此奇特的生靈,豈能讓它們像渡渡鳥那樣說沒就沒? 一場拯救梟鸚鵡的戰役就此打響。 在這過程中,最有名的“藝員英雄”,正是前面提到的“Sirocco”。


全力拯救:從危機邊緣到復蘇的梟鸚鵡
要想救梟鸚鵡,首先要恢復純淨的棲息地。 人們選定若干島嶼,清理入侵物種,然後把所有倖存的梟鸚鵡集中轉移到這些遠離捕食者的島上。 另外,到了它們的繁殖年份,保護人員會給它們補充足够食物,讓母鳥獲得更好的營養,提高育雛成功率。 如果在野外發現梟鸚鵡的巢穴,還會安置紅外攝像機,24小時監控。 一旦發現幼鳥健康堪憂,立刻帶回人工撫養,儘量把幼鳥搶救下來。 除此之外,現存的每一隻梟鸚鵡都裝有無線電脚環,可以隨時追跡行踪。

“Sirocco”就是其中之一。 它1997年孵化,一出生就被監控。 三周大時,Sirocco患上呼吸道疾病,於是被工作人員帶回人工餵養。 這讓它跟人類混得太熟,長大後反倒對同類不感興趣,發情期時也偏愛“找人類幫忙”。 這也就解釋了它當年爬上馬克·卡沃迪恩肩頸並尷尬“放飛自我”的那一幕。

“Sirocco”視頻走紅後,人們對梟鸚鵡的關注度陡增,也知道了拯救梟鸚鵡的計畫。 “Sirocco”在2010年還被任命為紐西蘭自然保護官方代言人,通過各種管道為物種繁育項目鼓與呼,為它們爭取最關鍵的資源——經費和科技。 隨後,有了人工授精等科技的加入,讓更多雌鳥順利懷蛋。 光在2019年,就產下兩百多顆蛋,創下新紀錄。 還有一項“模擬蛋”科技:因為梟鸚鵡實在太胖,經常一不留神就壓碎蛋。 科學家特地做了能發熱、會震動的假蛋騙母鳥。 等母鳥離巢後,把真蛋悄悄替換走,帶回實驗室孵化,等孵出小鸚鵡再送回來,完美避開意外。

在研究者和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如今梟鸚鵡的數量已翻了好幾倍。 根據2023年的統計,世界範圍內大約有247只,看趨勢是越來越好。 也希望這只地球上最與眾不同的鸚鵡,能早日再次“晃晃悠悠”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吧。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