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雪山之巔的生死追逐——解密雪豹的傳奇與力量

雪山之巔的生死追逐——解密雪豹的傳奇與力量

雪豹可以說是貓科動物裏相當與眾不同的存在。 一方面,它們的生存環境極其特殊,幾乎只生活在海拔兩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和山脈,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等高山地區。 現時關於雪豹的最高目擊記錄達到海拔五千八百米,在所有貓科動物中,能與它比肩的只有“兔孫”——雪豹的近鄰。 然而兔孫的最高紀錄也不到五千六百米,所以雪豹比它還要更高一些,堪稱海拔最高的貓科動物。 而且兔孫在某些海拔不是太高的草原上也能見到,但雪豹幾乎只待在動輒幾千米的高山上,輕易不會下到低處,“高高在上”的環境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雪豹的另一大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捕獵管道。 看過雪豹捕獵視頻的人就知道,那簡直是用“生命”在捕獵。 因為它們最常捕食的獵物,像岩羊、野山羊、盤羊等,都活躍在險峻的山坡或高崖間,幾乎沒有平坦地帶,周圍盡是懸崖峭壁,而且這些獵物一個比一個能“飛簷走壁”。 在逃命時,它們會在陡壁上亂竄,簡直就是玩命:畢竟摔死和被追上,對獵物來說結果都一樣。 所以它們根本不顧會不會摔下去,撒腿就跑。 面對如此狠勁兒的獵物,為了追上它們,雪豹也只能豁出去,這就使雪豹的追捕場面堪稱動物界最驚險的之一。 因為不僅獵物危險,捕獵者也同樣危險,不小心的話就會一起掉下懸崖。 這種高風險的捕獵管道在動物界相當罕見,也就雪豹願意這麼幹,看上去簡直瘋狂。 但這也說明了雪豹自身實力有多强——能在高山絕地上演這種“飛崖對決”,自然有它的底氣。 至於這份頂級捕獵能力從何而來,還需要我們好好瞭解。

此外,雪豹還有個名號叫“雪山之王”。 在雪山生態系統中,它的地位非常特殊,對其他動物的影響也很大,簡直不可或缺。 與人類之間,雪豹的故事同樣豐富多彩:既有衝突,也有合作,甚至還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情况。 今天這期,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雪豹的傳奇世界。

從生物學的分類上看,雪豹屬於“不入缸”食肉目猫科的“豹屬”(有時也叫“豹鼠”,下同)。 豹屬一共有五種大型貓科動物——獅、虎、豹、雪豹和美洲豹,它們被認為是“純正大猫”。 當然,縱使同在一屬,也有親疏遠近之別。 那誰跟雪豹的關係最近呢? 從名字看,你也許會覺得是花豹(即“豹”),畢竟雪豹身上的花紋和花豹很像,都是圓點或環狀,怎麼看都像是近親。 但基因分析發現,雪豹其實和老虎更近,它們大約在兩百七十萬年前到三百七十萬年前才分化出來,而且它和老虎一樣,都是“亞洲特產”。 所以雪豹也可以說是最能代表亞洲的動物之一。

說到豹屬的五種大猫,雪豹在叫聲方面非常另類。 其他大猫,比如獅子、老虎等,叫聲都特別低沉有力,是那種讓人一聽就震撼的咆哮聲,甚至有人把會不會咆哮視作“純正大猫”的標誌之一。 可雪豹就不會發出那種低沉的咆哮,它的叫聲更接近普通家貓,“呀哦”一類的聲調,頂多算嘶吼,算不上咆哮。 這主要和雪豹的喉部構造有關。 一般大猫之所以會咆哮,是因為它們的舌骨骨化程度較低,基本是軟骨,能帶來更靈活的振動。 但雪豹不咆哮的原因卻不在舌骨,而在聲帶長度。 它的聲帶只有大約九毫米,甚至比家貓的聲帶還短(家貓能超過一釐米),跟老虎比就更明顯了:老虎的聲帶長約四釐米,這種長度差异導致雪豹的聲音不够低沉,無法咆哮。

從體型上來說,雪豹也偏小,它是豹屬裏最小的大型猫科。 身長一般七十五釐米到一米五,體重約在三十多公斤到五十多公斤之間,勉强踏進“大型猫科”的門檻,跟一些稍大的猞猁相比也不算大多少,算是“大猫”裏最嬌小的那個。 至於雪豹的毛色,則以灰白色配上黑色花紋為主,偶爾會帶點泛黃。 這種顏色正好與它們生存的環境相匹配:生活在雪線附近或雪線以上,要麼是白茫茫的積雪,要麼是荒凉的灰黃峭壁。 雪豹這套配色很容易融入背景,堪稱完美的偽裝。 比如有部關於雪豹的紀錄片名叫《山中幽靈》,就是因為當地人很難親眼見到雪豹:他們或許見過雪豹的脚印,聽過它的叫聲,發現過吃剩的獵物,卻可能一輩子沒真正瞧見過真身。 即使雪豹就在五十米外,也不一定會被發現,一點兒不誇張。

然而,生活在海拔高、環境惡劣的雪山上,光會偽裝還不够。 低溫、缺氧、暴風雪,加上獵物稀少,這些才是真正的挑戰。 雪山之王是如何在寒冷缺氧的環境下“稱霸”的? 我們繼續往下看。

一、應對寒冷與缺氧的絕招

在雪山,溫度有時能到零下四五十度,雪豹必須先得“扛凍”才行。 好在它們的毛皮簡直就是厚實的“頂級大衣”。 雪豹的毛髮極為濃密,每平方釐米就能有四千到五千根毛,大約是我們人類頭髮密度的二十倍以上(人類平均每平方釐米不到兩百根)。 當然,“兔孫”的毛髮更誇張,每平方釐米能有九千根,在猫科中屬第一,雪豹排第二。 除了密度驚人外,雪豹的毛也很長。 背部和身體側面雖短些,但也能有五釐米左右,腹部毛髮甚至能達到十到十二釐米,讓它們趴在冰冷地面上時,就像自帶一層厚厚的墊子。

還有一樣“神器”就是雪豹那條又長又粗的尾巴。 和身長相比,雪豹的尾巴比例在猫寇里數一數二,大約能達到身長的90%。 也就是說,一隻身長一米一的雪豹,尾巴可有一米。 需要保暖時,雪豹能把這條巨大的尾巴彎過來蓋在身上,就像裹毯子一樣; 或者叼在嘴裡擋住面部,當“口罩”或“面罩”用。 蜷縮起來後,雪豹大多能安然熬過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期。

高原上的另一大麻煩是積雪,如果走路經常陷進去,捕獵就很困難。 為了儘量避免下陷,雪豹的爪子進化得十分寬大,能更好地分散體重,就和其他典型的雪地動物類似。 而且,這對“大脚爪”在捕獵時也有大用,稍後會細說。

去過高原的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高原反應”,因為海拔越高,空氣含氧量越低。 普通人在那裡光是靜止待著就難受,更別提劇烈運動了。 可雪豹卻要在高海拔奔跑追趕獵物,只能想辦法對抗“缺氧”。 它們的應對手段主要有兩個:首先是鼻腔進化得特別寬大,一次能吸入更多空氣; 其次,雪豹的紅細胞也不太一樣,個頭更小,數量更多,能攜帶更多氧氣。 這讓雪豹在高海拔依然能保持良好體能。

二、飛簷走壁的捕獵絕技

解决了保暖和缺氧的問題,雪豹真正稱霸雪山的覈心,還是在於它們的捕獵本領。 我們之前曾提過山羊的攀岩本事,看它們能爬水壩、掛在牆上一樣驚人。 而雪豹要捕食的岩羊、野山羊、盤羊,也都個頂個是攀岩高手,跑起來幾乎就是在懸崖峭壁上“跳舞”。 相比其他大猫,雪豹必須具備在高原缺氧和岩壁地形中追擊的超强能力,這在整個猫科中都獨一無二。

為了能在岩壁上飛奔,雪豹有幾項“强化技能”。 第一,還是它們的爪子。 雪豹的爪子不但寬大,而且脚底附著了足够的“防滑墊”,抓地力驚人,防止在岩壁上打滑。 第二,它們在高速追獵時,常常需要連跳帶沖,像極了跑酷運動員。 兩個落腳點相距很遠時,雪豹也只能硬著頭皮飛躍過去,這就要求驚人的彈跳力。 實際上,雪豹在貓科動物裏彈跳力數一數二,能一躍十五米左右,十分誇張。 就算放眼整個動物界,也極為罕見,連老虎、獵豹、袋鼠都達不到那樣的水准。 畢竟雪豹的每次跳躍,背後都可能是性命攸關,懸崖峭壁逼出來的本領。

跳得遠還不够,關鍵是得能穩穩落地。 雪豹常常喜歡從高處俯衝追擊,先悄悄爬上制高點,貼近獵物後瞬間發力沖下去,利用下沖加速度新增威懾力。 但這種俯衝也意味著巨大的衝擊力會落在前肢,需要強勁的胸肌去緩衝。 雪豹的胸部肌肉格外發達,一來助它在岩壁上攀爬,二來能承擔這種衝刺帶來的衝擊。

而在陡峭的岩壁上高速變向,同樣需要保持平衡。 雪豹也和獵豹一樣,通過尾巴來調節重心。 它那條又粗又長的尾巴非常給力,關鍵時刻一甩,就能把要傾斜的身體“拉”回來。 這些“飛簷走壁”的技巧確實可以降低風險,但終究是“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再厲害的雪豹也有失足的時候。 比如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曾經拍到一次驚險場面:雪豹和一隻岩羊在崖邊糾纏,結果雙雙墜落六十多米——差不多二十層樓的高度! 雪豹雖然沒當場跌落懸崖底,但看著也傷得不輕。 然而更離奇的是,三天后攝影師又見到了它,雪豹竟然看不出重傷的痕迹,還成功吃掉了那只岩羊。 可見雪豹這種“抗摔”和恢復能力也非常驚人。

當然,雪豹並不總是拿命去搏。 它偶爾也會捕些土撥鼠、鼠兔、鳥類,甚至“兔孫”都可能成為目標。 但這些只是輔助餐,雪豹最愛的還是山羊大小的獵物。 所以當野生羊的數量減少後,雪豹常常會盯上牧民圈養的家畜。 對雪豹來說,翻進羊圈總比在峭壁上玩命來得輕鬆。 然而,這就導致人和雪豹之間的衝突加劇。

三、與人類的衝突與合作

身為雪山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雪豹對當地動物有很大影響。 它們常常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吃完一頭大型獵物,若不是養育幼崽急著把獵物拖回巢穴,雪豹往往會把獵物留在原地。 有時天寒地凍,獵物會與地面凍在一起,根本拖不動。 此時,狐狸、金雕、禿鷲、狼,甚至喜鵲都會盯著雪豹的捕獵動向,伺機分一杯羹。 這對不少動物來說,是種“蹭飯”機遇。

可同樣的雪豹,卻讓當地牧民頭疼。 自家辛苦養的羊,若被雪豹叼走,損失不小。 早先因為數量不多,牧民們還能忍受; 但後來隨著畜群擴大,更多自然棲息地被開闢成牧場,野生山羊的數量下降,家畜卻越來越多,這對於雪豹來說誘惑巨大。 於是,它們襲擊家畜的頻率也上升。 牧民們為了生計和養家糊口,不得不捕殺雪豹; 再加上偷獵者看中高價的雪豹皮,雪豹的數量就更迅速地减少了。

面對這種局面,一些動物保護組織和政府開始想辦法。 比較有效的手段是與牧民合作。 比如,通過提供資金幫牧民修繕加固羊圈,避免牲畜再被雪豹輕易叼走,從而减少衝突。 另一方面,則是發展“雪豹經濟”,把雪豹當作招牌吸引遊客來觀光、住宿、購買紀念品。 即使遊客見不到雪豹,看看雪山風光也能帶來收益,保護雪豹就變成了當地人的共同利益,也有助於打擊偷獵、保護雪豹的獵物種群。 這樣一來,雪豹才有望得以延續。

只要棲息地得到保護,雪豹的繁衍其實還不錯。 它們一般在每年一到三月份進入交配季,雌雄雪豹見面後每天可交配十二到三十六次,確保能懷上。 妊娠期約一百天,小雪豹多在四到六月氣候較暖時出生,一胎兩到三只。 兩個月後,小雪豹開始四處活動,四個月時就會學著捕獵。 母雪豹非常盡心,一般要照顧幼崽到一歲半,等它們能完全獨立,才會放手。 儘管雪山環境惡劣,但身為雪山之王,它們的生存能力依舊强大。

好了,雪豹的故事就說到這兒。 相信很多觀眾都對貓科動物特別著迷,如果你還沒過癮,不妨去加入一下會員——這周的會員專享還是一期貓科動物,講的是“寧猫”。 如果感興趣,歡迎多多支持。 只需兩瓶可樂的價錢,就能多看三十多期,真是相當划算。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