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蚊子算什麼?讓人抓狂的終極小黑蚊,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

「蚊子算什麼?讓人抓狂的終極小黑蚊,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

你以為最可怕的叮咬來自蚊子? 其實不然,比蚊子更令人發癢、更讓人腫得厲害的,是小黑蚊,尤其在戶外時,防不勝防,格外討人厭。 這一期,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種小黑蚊吧。

許多朋友可能知道,小黑蚊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蚊子”,它是一種猛蟲生物,學名叫“臺灣甲錳”。 這種昆蟲在臺灣、香港、廣東、福建等地相當常見,主要分佈在南方,北方則不太常見。 它在各地的稱呼也五花八門,有的地方叫它“小咬”,有的叫“小金剛”,在臺灣方言裏則稱為“歐維亞”,指的就是“臺灣甲錳”。

從外觀上看,小黑蚊和普通蚊子並不一樣。 一般蚊子的腿修長,而小黑蚊的腿卻沒那麼長,看起來反而更像蒼蠅,但比蒼蠅和蚊子都要小得多,通常只有一毫米多。 用肉眼看過去,也不過是個小黑點,根本瞧不出它長什麼樣。

在生物學分類中,小黑蚊屬於昆蟲綱、雙翅目、長角亞目、蚊下目、猛科的甲萌屬。 它既然被劃分在“蚊下目”,就說明與蚊子並非毫無關係,所以稱它“小黑蚊”也不算離譜。 先前我們提到過,並不是所有蚊子都會吸血:公蚊子主要靠吸食花蜜和植物汁液生存,只有部分母蚊子為了產卵才需要吸血。 甲錳的情况也差不多:全球已知的甲錳種類超過一千種,所有的公甲錳都是“素食者”,同樣只吃花蜜,只有極少數母甲錳會吸血,而臺灣甲錳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臺灣甲錳,你可能還會接觸到其他甲錳品種。 聞名世界的可哥樹,就要靠它們來傳粉。 如果你愛吃巧克力,可得感謝這些甲錳們; 要是少了它們,巧克力可能會更貴。 不過話說回來,絕大多數甲錳不會叮人,可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些會叮人的品種。 比方說臺灣甲錳,它專門喜歡吸人血,原因就在於它們的口器比較短,那些身上毛多、皮糙肉厚的動物不好下口,而人類皮膚光滑細嫩,“鮮嫩多汁”,對它們來說幾乎是絕佳目標。 其次,它們也喜歡猪這種毛比較少的動物。 別看甲錳個頭比蚊子小,但咬起人來可狠多了。

若你用顯微鏡觀察它們的口器,真是像極了微型怪物:三把鋒利的小刀,上面還帶鋸齒,正是它們用來切割皮膚的工具,這也是“甲錳”這個名字的由來,非常形象。 甲錳吸血可不像蚊子那樣把針紮進血管,而是直接用這三把小刀捅進皮膚,稍微撐開,撕出傷口,再從這個口子裏吸血,過程簡單粗暴。 它們喝完血後,傷口往往還會流出一些血來,就這麼白白浪費掉了。 相比蚊子的“精准取血”,甲錳的吸血似乎顯得“豪邁”又浪費。

不過,甲錳跟蚊子相似的地方也有兩點。 第一,它們同樣靠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人體散發的熱量和氣味來定位目標; 第二,在吸血時,它們也會往體內注射唾液,其中含有抗凝劑,令血液變稀,方便吸取。 這些唾液會引發人體過敏反應,導致瘙癢、水腫、水泡甚至可能發燒。 如果再用手去撓,就很容易引發發炎,真是讓人又癢又氣。 還好臺灣甲錳通常不會傳播疾病,這多少算是個好消息。

有些地方被甲錳叮咬得特別厲害,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以前好像沒被咬得這麼慘,到底為什麼現在甲錳變多了? 科學家針對甲錳如何繁殖,進行過不少研究。 大家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走在路上,會突然遇到一小群黑乎乎的飛蟲,撞得你滿臉都是。 這其實是甲鍈類昆蟲正在交配的現場,恰好被你碰上了。 等到交配結束,公甲錳沒過幾天就會死去,而母甲錳則會開始吸血,補充營養,讓卵儘快發育。 通常三到四天后,卵就發育成熟,需要找地方產卵。

臺灣甲錳產卵時,偏愛陰暗潮濕、長著青苔的地方。 它們的幼蟲也在這些地方發育。 不過,這裡的“青苔”容易讓人混淆。 通常我們說的青苔,指苔蘚植物,看起來毛茸茸一層。 但實際上,甲錳並不是把卵產在苔蘚上,而是在藍綠藻上。 藍綠藻也叫藍菌或藍藻,多在水體富營養化時出現,就是俗稱的“藻滑”。 潮濕的地面上有時也會出現這種藍綠藻,看上去跟苔蘚很像,也是綠油油的一片,但通常濕乎乎、黏糊糊的。 苔蘚屬於植物界,藍綠藻則屬於細菌界,兩者完全不同。 有些人為了防範甲錳,會把苔蘚清理掉,但這樣並不能徹底斷絕它們的繁殖來源,要特別留意。

母甲錳的壽命大約一個多月,在此期間,如果吸血順利,它們可能會產兩到三次卵,每次四十到八十粒不等。 再過幾周,這些幼蟲就能發育成熟,繼續繁殖,繁衍速度驚人。 研究人員據此分析,甲錳數量變多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血源”充足。 過去,甲錳多分佈在山林或偏遠的農村,那裡人少,能提供的血不多,自然難以大規模繁殖。 可隨著都市擴張,山林被開發,住在郊區的人也越來越多,就等於把“血”主動送上門,讓甲錳能大量繁衍並逐漸滲透進都市。 第二個原因是氣候變暖。 甲錳喜歡濕熱環境,氣溫降低時便不活躍,但氣候變暖則延長了它們活躍的時間,讓它們多繁殖一兩代,數量自然越來越多。

如今,南方不少都市都出現了甲錳的問題,我們能有什麼應對辦法呢? 研究人員認為,最有效的管道,就是大家做好個人防護,爭取把它們“餓死”。 如果你到甲錳可能出沒的戶外活動,最好穿長袖長褲,在裸露的皮膚上塗抹驅蟲劑,儘量別讓它們得手。 只要咬不到人,甲錳就難以順利繁殖。 相反,如果你缺乏防護,外出一趟被叮了一身包,看似是受害者,實際上卻喂飽了十幾只母甲錳,它們還能繁衍數百只後代,去叮更多的人。 這樣想想,你是不是也變成了“幫兇”? 這想起來真是無處說理去。

囙此,只要大家都保護好自己,少讓甲錳嘗到血,它們的數量就會明顯減少。 關鍵在於讓更多人瞭解並重視這件事,要是總有人成為它們的“自助餐”,就無法徹底封锁它們繁衍。 今天這一期雖然是會員專享,但過一段時間我會將其改為公開,讓更多人看到。 也希望看過本期內容的朋友,能把這件事分享給親友,一起努力,把甲錳“餓”到無路可生吧!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