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夜空魅影:一探夜鶯的奇幻世界

夜空魅影:一探夜鶯的奇幻世界

咱之前聊過麻雀和八哥,那兩期節目下麵,好多觀眾都提到了同一個名字——夜鶯,想聽聽夜鶯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想瞭解它呢? 我猜大概都是同一個理由:據說它們最近有點吵,夜裡叫起來沒完沒了,影響大家睡眠,於是很多人都很煩,想知道該怎麼應對。 當然,也有人完全不在意,甚至覺得夜鶯的叫聲並不至於令人失眠,或者從愛護動物的角度出發,認為不應去“對付”它們,而應該選擇和它們和平相處。 這兩種立場都有道理,但夜鶯帶來的困擾確實存在,總得想點辦法吧?

想知道該怎麼做,首先要弄明白夜鶯究竟是什麼鳥,只有瞭解它那些“神操作”,才能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再對症下藥。 其實呢,除了“擾民”這件事,夜鶯家族在鳥類裏也相當獨特,很多生活習性跟別的鳥都完全不一樣。 就算單純當作一種神奇生物來認識,也很有意思。 比如,有些夜鶯長得特別詭異,讓人覺得像傳說裏的小惡龍; 還有些夜鶯特別擅長偽裝,明明就在你眼皮底下,你卻很難發現它。

除此以外,夜鶯的捕獵管道、求偶行為、領地意識,以及大家最關心的叫聲,也都藏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透著一股神秘感。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好好深挖一下夜鶯。 先提醒一句:咱們今天要講的夜鶯是“老鷹”的“鷹”,不是“鶯歌燕舞”的“鶯”。 其實有另一種“夜鶯”確實也在夜裡鳴叫,但那種屬於雀形目,跟咱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差得十萬八千裏,就不提了。 我們要說的夜鶯,來自“吉索東歐門鳥綱夜鶯目夜鶯科”,現存共有十九屬、九十八個物種。 它們最明顯的外在共同點是體型特別小,只凸出來一點點,再加上眼睛周圍有一圈淡黃色的眼圈,腿很短,身上的花紋特別斑駁。

在這麼多種夜鶯裏,幾種最常見的就包括:亞洲這邊的南亞夜鶯(也叫林夜鶯),臺灣很多朋友晚上聽到的那種“賊賊”叫聲沒完沒了,通常就是它。 歐洲那邊最常見的是歐夜鶯,也叫歐亞夜鶯,它的叫聲頻率特別高,像是一種顫音,遠處聽上去跟蟲鳴差不多。 而美洲常見的夜鶯,通常就被稱作美洲夜鶯,它會發出類似“beer-beer”這樣的聲音。 實際上,不同地區的夜鶯叫聲基本都不同,比如印度夜鶯聽起來像桌球掉在地上,而灰眉美洲夜鶯會發出類似蟾蜍叫的顫音。 總之,夜鶯一族的聲音千奇百怪,尤其是雄鳥,一般音量特別大、音調也特別高亢。 只是在野外環境下,可能沒那麼刺耳; 可要是一旦換到都市建築群裏,就會顯得“紮耳朵”了。

除了叫聲多樣之外,夜鶯家族還有不少造型奇葩的成員。 比如剛才提到的那種像小惡龍的傢伙,英文名直譯是“巨耳夜鶯”,中文名叫毛腿夜鶯,主要分佈在南亞、東南亞一帶。 它長著個三角形的平頭,耳朵上豎起的羽毛像兩個角,看起來更像某種爬行動物,特別有攻擊感。 再比如非洲大草原上有種叫“旗翅夜鶯”的,雄鳥在繁殖季會長出兩根超長的羽毛,足足有四十釐米,平時飛行時拖在身後,求偶表演時則豎起來,像兩杆旗子,所以叫“旗翅夜鶯”。 與它類似的還有非洲的“林翅夜鶯”和南美的“琴尾夜鶯”,雄鳥也會長出誇張到離譜的羽毛,看起來相當醒目。

總之,為了討雌性的歡心,不管在哪個物種裏,都很容易出現用力過猛的情况吧? 不過夜鶯之所以擁有洪亮的叫聲,或者如此浮誇的羽毛,其實全是生活所迫。 究竟是什麼特殊的生存管道,逼得它們變得這麼與眾不同? 咱們繼續往下聊。

先從夜鶯這個名字來看,“夜”字明顯說明它喜歡夜裡活動,但“鷹”字就沒那麼貼切了。 雖然它們在外形、飛姿上,似乎多少帶點兒“鷹”的味道,可實際上和老鷹、貓頭鷹這些猛禽一點血緣都沒有,體型更只有鴿子那麼大,真跟鷹扯不上關係。 要論捕獵管道,夜鶯跟誰最像呢? 其實跟燕子最像——都是一邊在空中飛,一邊抓飛蟲吃。 不同之處在於燕子白天出動,夜鶯晚上值班,相當於上夜班的燕子。 只不過,夜鶯體型比燕子大很多,所以它們能對付的昆蟲種類也更多,比如各種飛蛾、甲蟲、蒼蠅、臭蟲、蜻蜓、豆娘、螳螂、蝗蟲、蟑螂、蚊子等等,只要是晚上飛在天上的蟲子,都可能變成它們的晚餐。 畢竟夜裡視線不好,就是什麼蟲撞上來就吃嘛。 當然話又說回來,夜鶯的夜視力可不是蓋的,差不多和貓頭鷹持平。 尤其是黃昏剛入夜那會兒,還能借著一點天光當背景,把天上的小飛蟲都看得清清楚楚,囙此捕獵尤其頻繁。 到深夜後,月色有限,夜鶯看得不那麼清,這時它們就不常在天上亂飛了,更多是落下來等時機。

為了在天上捉蟲,夜鶯還進化出了一張大嘴。 別看它外表小巧,它能把嘴張得特別大,幾乎可以把自己腦袋都裝進去。 這是因為夜鶯上下顎結構很特殊,能上下、左右同時撐開,等於大大提升了“捕蟲成功率”。 再加上嘴邊那一圈鋼毛,就相當於在嘴的四周又擴展了一塊緩衝區,可以把更多飛蟲都掃進嘴裡。 所以它可以一邊在空中飛,一邊就像張著一張“捕蟲網”那樣,一路撈蟲。 這一手操作還讓夜鶯得了個外號叫“蚊母鳥”。 為什麼這麼叫? 因為古時候有人誤解,以為夜鶯嘴裡吐出來的蚊子是它的“幼崽”,把它看作“蚊子的媽”,非常離譜。

至於夜鶯的英文名“Nighthawk”,後面那個“hawk”是“鷹”的意思,有人說它是因為夜鶯張嘴的樣子像個“大罐子”,也有人說更多是模仿歐夜鶯的叫聲。 其實哪種解釋更準確,見仁見智,大家有機會自己聽聽就知道了。 再提一句它的學名,夜鶯屬叫“Caprimulgus”,在拉丁語中意為“擠山羊奶”。 這個很神奇的名字來自林奈老先生,他聽信了一個民間傳說,說夜鶯會飛到山羊肚子底下吸奶,於是就給它起了這麼一個名字。 實際上,這當然不可能發生。 據推測,也許是羊圈裏飛蟲較多,夜鶯飛進去捕蟲,就被人誤以為它吸山羊奶了。 只能說林奈老先生還真挺會“製造話題”的。

瞭解完夜鶯的生活習性,咱們就能理解雄鳥為何叫那麼大聲。 原因之一是:它得宣示領地。 別看夜鶯不是猛禽,可領地意識一點不弱,跟“鷹”還真有幾分相似。 為啥這麼說? 你想,以夜鶯那個體型,要靠天上的小飛蟲來填飽肚子、養育後代,就必須獨佔一片空域,確保食物够多。 要在空中“劃地為王”,最直接的管道就是叫。 它必須不停大聲鳴叫,告訴附近的其他夜鶯:“這片天是我的,別過來!”
另外,雄鳥的嘹亮叫聲也是為了吸引雌鳥。 很多鳥類除了靠歌聲求偶,還能靠鮮豔的羽毛、花哨的舞步來表現自己,可夜鶯夜裡活動,黑燈瞎火的,也就只能靠嗓門兒取勝了。 或許雌鳥挑對象的時候,就看誰聲音洪亮、頻率高,就代表誰更強壯、更健康。 所以雄夜鶯才會玩命兒地提升分貝,指望用歌聲打動“女神”。
再提一種美洲夜鶯獨有的操作——“公牛俯衝”。 在求偶季節,雄鳥會從空中頭朝下猛地俯衝下來,同時發出一種很奇怪的聲音,被稱作“公牛吼”。 不過這個聲音並不是夜鶯真正的叫聲,而是高速俯衝時,氣流撞擊羽毛發出的震動聲,聽起來跟公牛吼叫似的,所以美洲夜鶯也有個外號叫“Bull-bat”,因為它跟蝙蝠一樣在夜晚盤旋,又似公牛那般咆哮,很有畫面感。
有些夜鶯還會長出特別誇張的羽毛,為的也是在黑漆漆的夜裡讓雌鳥“一眼相中”。 要是羽毛不够浮誇,夜裡只能看到個輪廓,那就沒什麼吸引力了。 所以像“旗翅夜鶯”、“林翅夜鶯”這類掛著“旗幟”或“飄帶”般羽毛的傢伙,只看剪影都很奪目。
不過話說回來,雄夜鶯拼命炫技,鬧得街坊鄰居整夜不得安寧,說到底都是為了繁衍嘛。 但真到它們產卵育雛這個關鍵時刻,卻表現得非常“敷衍”。 這是怎麼回事? 咱繼續往下看。

鳥類築巢管道五花八門:有的住樹洞,有的在樹杈上疊柴草,也有的在房檐下用泥巴壘窩。 那夜鶯怎麼蓋窩呢? 它們乾脆就不蓋窩! 不築巢,也不是學杜鵑那樣把蛋扔到別人家去,而是直接把蛋下在地面上——相當於把整塊地球都當“鳥窩”,非常瀟灑。 後續孵蛋、育雛也都在地上完成,連“窩”這個概念都沒有。
有人要問了:連窩都沒有,蛋還在地上,這不是很危險嗎? 可夜鶯最牛的本事正是偽裝。 無論哪個種類的夜鶯,羽毛都非常斑駁,而且顏色跟它所處環境極度相似。 夜鶯如果不動,整只鳥貼地趴著,閉上眼睛,就跟周圍枯葉或沙石融為一體。 比如有些人拍到一片落葉上其實有只夜鶯,可再怎麼盯都找不著,除非有人指明“就在中央偏左一點”,否則很難發現。 落在樹枝上也是同理,別的鳥喜歡跟樹枝垂直,而夜鶯卻喜歡順著樹枝貼住,好讓自己跟樹枝融為一體,所以也有人叫它們“貼樹皮”。
除此以外,夜鶯還會用“擬傷”的策略來保護幼鳥。 母鳥故意跑到離幼鳥較遠的地方,裝出翅膀受傷飛不動的樣子,吸引捕食者的注意,讓一動不動的幼鳥更難被發現。 正因為夜鶯的這種偽裝技能特別强,所以“不築巢”對它來說也未必是壞事。 它們既能省去築巢的麻煩,又能在地面上養家糊口。 這種管道固然冒險,但也算利弊並存。
不過,大約在過去十幾年或二十年裏,臺灣的夜鶯似乎找到了一個更完美的解決方案。 接著往下看——

以前臺灣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夜鶯多半生活在野外,而且數量極少,想碰上一隻很不容易。 可兩千年之後,情况開始變了:夜鶯的分佈範圍不斷擴大,有些居然跑進了都市,還乾脆住到許多建築物的房頂上。 為何它們會進城? 常見的說法有兩個。 一種認為它們的野外棲息地被破壞,比如河道整修之類,把原本棲息在礫石灘上的夜鶯趕走了,它們不得不遷入都市。 但這解釋並不完全,因為有時公路修建、河道改造反而會為它們提供更多棲息地。
另一種說法,是都市的燈火吸引了大量小飛蟲,夜鶯在城裡捕獵會更方便。 不過也有研究者表示,其實很少觀測到夜鶯借燈光捕蟲的行為,而且有的夜鶯白天窩在都市樓頂,夜裡會飛到郊外捕蟲,說明它們並不一定靠燈光。
我個人傾向於另一種思路:夜鶯家族幾千萬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直接“睡”地上,不築巢,省時省力,雖然略有風險,但整體上划算。 可人類都市出現後,第一次提供了一處神奇場所:既能像地面一樣可以“隨地而居”,又幾乎沒有天敵去打擾。 這就是房頂,特別是現代平頂的樓房。 對夜鶯而言,這堪稱理想選擇。 再加上夜鶯普遍膽大、聰明,看得懂人類不會隨便對它們下手,於是慢慢就“挪”進來了。 這點和很多進入都市的生物,比如八哥、浣熊、赤狐,邏輯都差不多。
可對都市居民來說,夜鶯住樓頂能活得很舒服,我們卻被九十分貝的叫聲折磨得睡不著。 夜深人靜,它們還常常徹夜高歌,這日子誰受得了? 那要怎麼辦呢? 既然問題出在房頂,就得從房頂入手。 專家建議,儘量把頂樓空間好好利用起來,比如做個小花園、小菜園,或者哪怕經常去晾衣服。 有人的房頂,夜鶯一般就不愛來; 另外也可以在樓頂綁一些旗子或布條,風一吹就能起到“稻草人”效果,或許能嚇走夜鶯。 當然,這種事兒光靠個人並沒多大用,得大範圍推廣,最好由政府統一管理,把絕大多數樓頂都變得“不友好”,夜鶯才會回到野外。
另一個角度是:咱們能不能適應夜鶯? 很多人平時聽到蛐蛐、知了叫都能忍,但九十分貝的鳥鳴貫穿整晚,大家可能真沒見識過。 再加上現在節奏快,第二天還要上班,多數人確實很難慢慢習慣。 所以對於夜鶯夜裡的嚎叫,我們也得找個平衡點嘛。 畢竟,它們只是憑本能在生活,而我們也需要安穩的睡眠。 或許未來能找到既保護夜鶯、又讓人少受打擾的兩全之策。 誰知道呢? 反正這個夜晚,還會有夜鶯在都市的上空“巡邏”,繼續吟唱它們與眾不同的歌聲。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