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頭鷹,可真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鳥。 人人都聽說過它們,也常在童話故事和影視作品裏見到,可現實生活中卻很難真正碰上。 它們就像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鳥。 要說自己真的瞭解貓頭鷹,恐怕也未必,因為貓頭鷹這個家族非常龐大,全球有兩百多種,長相更是千奇百怪。 很多貓頭鷹與我們印象中的模樣大相徑庭,行為管道也十分奇特。
從捕獵角度看,貓頭鷹算是猛禽,但它們卻是猛禽裏唯一的夜行者,所以才有“夜貓子”之稱。 其他猛禽都在白天行動,唯獨貓頭鷹喜歡在月黑風高時出擊。 它們的生存之道已和普通鳥類截然不同,更像會飛的猫。 我們知道,許多貓科動物都習慣夜間狩獵,比如之前提到的黑足猫、沙猫、豹猫,全是捉老鼠的好手。 而貓頭鷹也以各式各樣的老鼠為主食,這一點和貓科動物極為相似。 所以,你看“貓頭鷹”這名字取得多形象! 原本是因為它們長著一張大圓臉、兩隻眼朝前,還有的品種頭頂長著像猫耳般的羽毛,整體就像“長了只貓頭的鷹”。 結果沒想到,它們連捕獵習慣和獵物也和猫相似,簡直就是“會飛的猫”——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名字。
另外,從鳥類進化關係來看,貓頭鷹屬於鴞形目,與鷹形目確實有著比較緊密的親緣關係。 貓頭鷹和鷹之間,可能在幾千萬年前就開始糾纏,一直處不好,到現在仍常常發生衝突,甚至鬥得你死我活。 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恩怨糾葛? 看完這一期你就明白了。
鴞形目大約包括兩百多種貓頭鷹,分屬兩個科:鴟鴞科和草鴞科。 其中,絕大多數貓頭鷹屬於鴟鴞科,草鴞科只有二十種左右。 這兩科的外貌差別極大。 鴟鴞科的貓頭鷹更接近我們常見印象:圓臉盤、大眼睛,有的頭上還長耳羽。 而草鴞科就完全不同,一眼就能認出來——它們長著一張完美的心形臉。 有人說那像戴著面具,也有人說像只小猴子,但我覺得更形象的說法是“像被切了一半的蘋果”。 你不妨想像一下,是不是挺傳神? 所以,凡是那種心形臉的貓頭鷹,基本就屬於草鴞科了。
貓頭鷹家族的體型差异也極為驚人。 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在美洲墨西哥一帶,被稱為“姬鵂鶹”,體長僅13釐米,體重約30克,和一隻麻雀差不多,非常不起眼。 在亞洲,有種“袖鴞”體長也就15到17釐米,差不多一個巴掌大,同樣迷你。 反過來,世界上最大的貓頭鷹是雕鴞,也是分佈最廣的貓頭鷹之一。 整個歐亞大陸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 雕鴞體長可達75釐米,翼展接近1.9米,體重最重可超過4公斤,已算得上大型猛禽。 而與雕鴞體型不相上下的,還有生活在東北亞地區的“毛腿魚鴞”。 顧名思義,這種貓頭鷹靠抓魚為生,喜歡在水邊出沒。 它們和東南亞、南亞少數幾種同樣專門捕魚的貓頭鷹一樣,名字裏多帶“魚鴞”二字。 就好像猫科裏還有“魚猫”這號專門捉魚的角色一樣,貓頭鷹家族中也存在類似的“捕魚專家”。
在北半球寒冷地帶,還有一種非常特別的貓頭鷹,叫“烏林鴞”,知名度也相當高。 它臉部呈圓形,且帶有一圈一圈同心圓的紋路,看上去仿佛樹木的年輪,非常詭異。 烏林鴞的身長甚至比雕鴞更長,可以算貓頭鷹裏“身長第一”,但體重卻不到雕鴞的一半。 原因很簡單——它的身體絕大部分是特別厚實的羽毛,用來抵禦寒冷,囙此看著顯得大而威武。
當然,說到大家最熟悉的貓頭鷹,應該還是雪鴞,哈利·波特裏的海德薇就是雪鴞,熱度極高。 現實中的雪鴞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話題很多,咱們下回另開一篇詳細探討。
下麵,我們先來看看貓頭鷹有哪些逆天的“超能力”。 大多數貓頭鷹是夜行性的,晚上出門捕獵,囙此它們在加“技能點”時,主要强化了視覺和聽覺。 先說視覺:貓頭鷹的兩隻眼睛都長在臉的正面,與其他鳥類分佈在腦袋兩側不同。 這種雙目視野在鳥類中面積最大,能更好地判斷距離。 而且,它們那兩隻大眼睛光看外表就已經很誇張了,可如果你看到它們的頭骨,會發現眼睛幾乎占了小半個腦袋,瞳孔也特別大,進光量自然更高,還配備了巨大的視網膜和更多的視杆細胞。 所以,貓頭鷹在夜間的視覺比人類强上幾十倍,據說可以高達35到100倍之多。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貓頭鷹的眼睛其實不是“球狀”,而是略帶圓柱形的“管狀眼”,目的是提升弱光環境下的視覺效果。 很多夜行性動物都有類似特徵,比如深海的桶眼魚,又或者眼鏡猴,它們的眼球都或多或少呈長筒狀。 這種結構讓貓頭鷹的眼睛沒法在眼窩中轉動,所以它想稍微調整一下視線,都得轉動腦袋才行。 為了擁有更大視野,它甚至能將腦袋轉到後面去——單邊可轉135度,總共270度,幾乎堪比旋轉的監控監視器。 這是因為貓頭鷹擁有14塊頸椎(鴕鳥那樣長的脖子也才18塊),再加上血管也有富餘量,不會被脖子扭斷時擠壓閉合,所以才能如此“隨心所欲”地大範圍轉動脖子。
不過,並非所有貓頭鷹在捕獵時都靠夜視。 比如烏林鴞所在的環境冰天雪地,老鼠大多在雪層下活動,光有“夜視”也看不到。 再者,夜裡月光太亮,既方便貓頭鷹發現獵物,也容易被獵物發現,一旦被看見影子可就功虧一簣。 於是,好多貓頭鷹,尤其是在嚴酷環境裏生存的,就更依賴聽覺。 它們的聽覺有多誇張? 科學家曾經用草鴞(就是那種“蘋果臉”貓頭鷹)做過一個實驗:把草鴞和老鼠放進一間毫無光線、且地面鋪了消音墊的房間,老鼠走動幾乎不發出聲音,結果草鴞完全找不到老鼠的位置。 接著研究人員給老鼠身後拖了一張紙條,讓它走路時發出“沙沙”聲,這下草鴞能立刻鎖定目標,每一次都不偏不倚地準確撲上去,但撲到的卻是那張紙條——足見它們完全靠聲音來定位,根本不需要光線。
貓頭鷹如此精確的“聽聲辨比特”,其中一個原因是它那張圓圓的大臉,宛如雷達,用來彙聚更多聲波。 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但另一個關鍵或許鮮為人知——貓頭鷹真正的耳朵(耳道)左右並不對稱,大小、朝向、位置都不一樣,而且那些頭頂看起來像耳朵的羽毛,其實跟耳朵沒關係,只是用於表情或偽裝的飾羽。 對於依靠聲音定位獵物的貓頭鷹來說,左右耳道的非對稱設計,是為了製造垂直方向的雙耳時間差和雙耳聲級差,結合左右方向,就能確定目標在上下左右的具體方位。 我們常看到貓頭鷹晃動腦袋,那其實是在放大這兩個差值,確保捕捉目標最為準確。 而它在飛向獵物時,大臉盤子也始終對準目標方向,實时利用聲音差值來微調飛行軌跡。
不過,貓頭鷹夜裡抓老鼠時,還有個難題:老鼠本身聽覺也很敏銳,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驚動它們。 為了偷襲成功,貓頭鷹需要在飛行中不發出任何聲響,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目標。 這正是貓頭鷹的獨門絕技。 BBC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讓鴿子、遊隼和蒼鴞(草鴞科的貓頭鷹)從麥克風陣列上飛過,結果鴿子和遊隼振翅時譟音清晰可見,而蒼鴞則幾乎無聲穿過,麥克風似乎完全錄不到它的飛行聲,令研究人員驚歎不已。
它們能無聲飛行,秘密就在翅膀上。 首先,貓頭鷹翅膀的前緣像梳齒一樣,能破壞空氣渦流,大幅减少氣流擾動和譟音; 其次,它們的羽毛表面長著類似天鵝絨的細絨,能有效吸收高頻譟音,剛好是老鼠最敏感的高頻段; 再加上貓頭鷹的翅膀特別寬大,在捕獵時也不追求速度,只需輕盈地扇幾下,就能滑翔過去,好似幽靈一樣悄然無息。 想想看,當老鼠發覺時,身上已經被抓住了,根本不知道哪兒冒出的“利爪”,真是防不勝防。 也難怪據說一對草鴞一年能吃掉三千只老鼠,可見它們對控制鼠患有相當大的幫助。 有些農場主甚至會專門給草鴞搭建鳥窩,讓它們住進來,以最經濟的管道消滅老鼠。
當然,貓頭鷹種類很多,食性也不盡相同。 那些體型較小的,比如“袖鴞”,更多捕食小鳥、昆蟲、青蛙和小蜥蜴等; 而中大型貓頭鷹則多以老鼠為主,像雕鴞這種大塊頭的,甚至會逮兔子或抓比自己體型小的鳥類,有時連別的小型貓頭鷹也會成為它的獵物。 不過,歸根結底,老鼠才是多數貓頭鷹的主食。 它們不像鷹那樣一點點撕著吃,而是直接整只吞下。 比如蒼鴞,個頭不大,但抓到老鼠仍是一口咽下去。 貓頭鷹胃裡有兩個部分,一個分泌胃酸先把獵物泡軟,另一個砂囊負責研磨,最後把無法消化的骨頭、牙齒和毛髮吐成一團“食丸”,研究人員就靠收集這些食丸來分析貓頭鷹的食譜。
那麼,貓頭鷹這套與眾不同的生存模式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這就要從它們與“鷹”的那段舊恩怨說起。 貓頭鷹和鷹(還有隼科等猛禽)好像一直不怎麼對盤,經常打得不可開交。 若論戰鬥力,貓頭鷹可不怕對方,尤其到了夜裡,老鷹什麼都看不見,就任由貓頭鷹上下其手。 大型貓頭鷹如雕鴞,遇到體型大的老鷹也能搏一搏,甚至還會直接攻擊老鷹,或搶佔它們的巢穴,有時還會捕殺小型猛禽。 曾有視頻拍到深夜裡,一隻貓頭鷹把同棲在岩壁上的兩隻老鷹依次抓走,場面簡直離奇。 所以,貓頭鷹和鷹幾千萬年來一直勢同水火,打到現在。
根據化石記錄,最早的貓頭鷹大約在六千一百萬年前就已出現,那時恐龍剛滅絕不久,哺乳動物正在崛起,可地球上還沒有真正的“鷹”。 早期貓頭鷹的爪子與如今的鷹很像,說明它能捕較大的獵物; 它們眼窩上方有凸起,是晝行猛禽的標誌,表明那時的貓頭鷹其實和今日的鷹一樣在白天狩獵。 後來,約四千萬年前,鷹形目崛起,逐漸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將貓頭鷹的白天地盤擠掉了。 直到兩千萬年前,化石顯示貓頭鷹已經變成夜行性,演化出了夜晚捕獵的一整套本事。 這就意味著如今貓頭鷹“日伏夜出”的習性,或多或少是被“逼”出來的,雙方自古便結下深仇。
除了鷹之外,貓頭鷹也常和烏鴉起衝突。 白天裏烏鴉會成群追打貓頭鷹,逼它東躲西藏。 說起來有些奇怪,烏鴉主要吃蟲子、水果和堅果,和貓頭鷹其實沒太大食物競爭,可它們卻偏偏如此“敵視”貓頭鷹。 或許是想到夜裡自身也會陷入被“夜行猛禽”暗算的危險,當貓頭鷹睡覺時,烏鴉就趁白天“群毆”報仇。 畢竟,連老鷹都可能在夜裡被貓頭鷹悄無聲息地幹掉,那烏鴉怎麼敢掉以輕心呢?
總之,貓頭鷹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夜行猛禽,確實擁有非凡的江湖地位。 它們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靜悄悄的捕獵技能、誇張的視覺與聽覺,無不彰顯著獨特又神秘的魅力。 正因如此,它們才成了我們又熟悉又陌生的“夜之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