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驚天蜜蜂危機:工蜂神秘消失,是否揭開了愛因斯坦預警的序幕?

驚天蜜蜂危機:工蜂神秘消失,是否揭開了愛因斯坦預警的序幕?

今天就讓我們從那起震驚世界的「蜜蜂離奇失蹤」談起。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養蜂人陸續發現一種相當詭異的現象:不少蜂巢竟然被工蜂拋棄了。更具體地說,蜂巢裡還有蜂后、幼蟲,以及照顧幼蟲的保育蜂,蜂蜜儲量也很充足,卻唯獨負責外出採集食物、平時忙進忙出的工蜂們突然不見蹤影。你要說牠們大規模死亡吧,也不太對,因為蜂巢裡裡外外都找不到工蜂的屍體,整個蜂巢彷彿一切如常,只有工蜂們像蒸發般地消失了——這實在太不可思議。

要知道,蜜蜂跟螞蟻一樣,都是社會性極強的群居昆蟲,每一隻成員對群體負有明確的責任。尤其是工蜂,牠們是維持蜂群生計的主力,怎麼可能說不見就不見?更何況這種現象還不是少數個案,而是在世界各地都曾經大規模爆發。早在2008年,美國國家農業統計局做過一項調查,主要統計2007年秋季到2008年春季之間養蜂人的蜂箱數量變化,結果顯示,美國在短短半年內,就損失了接近一百萬個蜂箱;而在這些衰敗的蜂箱裡,有六十萬個都是工蜂神秘失蹤的狀況。

在歐洲,情形也同樣嚴峻。英國養蜂人協會報告指出,從2007年到2008年間,英國的蜂箱數量下降了30%。義大利則匯報死亡率高達40%到50%,而德國養蜂人協會也顯示,德國有40%的蜂箱遭遇滅頂之災。也許有人會說:「少了這麼多蜜蜂,蜂蜜是不是要漲價了?」但事實上,如果只是一點蜂蜜漲價還好,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現象很可能衝擊到人類的生存。究竟為什麼呢?


蜜蜂對人類有多重要?

說到蜜蜂對人類的貢獻,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蜂蜜、蜂膠或蜂蠟。蜂蜜不必多說,它是蜜蜂儲存下來的食物。蜜蜂採集了花蜜後,一部分立刻消耗,另一部分則「加工」成蜂蜜,囤在蜂巢裡留待沒有花可採的冬季食用。也因為能靠存糧過冬,蜜蜂成為少數可越冬的昆蟲。蜂蜜的最大特色是超長的保質期。長到什麼程度?考古學家在古埃及的墓葬中曾發現一罐蜂蜜,擺了幾千年還沒壞!這是因為蜂蜜的 酸性極低含水率,讓大多數微生物無法在其中生存。不過,蜂蜜很容易吸收水分,如果沒密封好,保質期還是會縮短。

至於蜂膠和蜂蠟,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說的「蜂巢」。蜂蠟是工蜂分泌出來,用來構築蜂巢的「磚頭」,而蜂膠則是工蜂從樹脂中收集回來的「黏合劑」,就像蓋房子的混凝土。這些東西對人類相當有用——蜂膠可入藥,蜂蠟則運用在各種製造領域。

然而,要真正明白蜜蜂的重要性,光想到蜂蜜這些副產品還不夠。昆蟲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如果蜜蜂消失,人類只能存活四年。」 這句話據傳是愛因斯坦說的,但其實不少人提出質疑:鼎鼎有名的物理學家,何時對蜜蜂做過如此論述呢?後來,國外的「引語調查員」去考證,發現愛因斯坦從未說過這樣的話。

那麼,最早論及「蜜蜂的重要性」的到底是誰?最早可追溯到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的討論。他提到貓、老鼠、雄蜂及三葉草之間的生存關係,其中談到的「雄蜂」是喜歡在地上築巢的一種蜜蜂,常被老鼠入侵。達爾文就說,若雄蜂消失,一些植物就失去主要授粉者,可能走向滅絕。之後美國的《蜜蜂雜誌》在1887年的文章裡,腦洞大開地提出「英國的國家安全取決於英國境內的貓數量」這種看似荒誕的理論。邏輯大概是:貓少→老鼠變多→雄蜂被滅→三葉草消失→牛沒得吃→英國人餓死。

再到1901年,比利時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特林克在作品《蜜蜂的一生》中,將蜜蜂的重要地位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宣稱「如果地球上沒了蜜蜂,可能有十萬種植物跟著滅絕,甚至人類文明都不會出現」。不過「十萬種」這數字的根據未被明確說明。到了1941年,加拿大的《蜜蜂雜誌》上又出現一篇文章,作者歐內斯特‧伏爾汀再次提到蜜蜂和十萬種植物,並把源頭推給愛因斯坦,於是「愛因斯坦警告」就在雜誌界流傳,並於1965年一舉在法國的雜誌上出現了所謂「愛因斯坦:若蜜蜂消失,人類只能活四年」的言論。可見它的真實性大概和「子曰:一頓不吃餓得慌」差不多。

雖然愛因斯坦沒有實際講過這句話,但蜜蜂一旦消失,確實會對人類造成巨大衝擊。全球約有三成的農作物得仰賴蜜蜂授粉,尤其是蔬果類——如西瓜、梨、桃子、蘿蔔、白菜等等,只要你想得到的蔬菜水果,幾乎都需要蜜蜂來傳遞花粉。當然,也有其他昆蟲能協助授粉,例如果蠅或蝴蝶,但效率遠遠不及蜜蜂,畢竟蜜蜂渾身毛茸茸,特別容易附著花粉,授粉效果無人能及。所以對養蜂人而言,除了生產蜂蜜、蜂膠與蜂蠟等副產品,他們也提供「授粉服務」:哪家果園要開花了,就會找蜂農把蜂箱搬到園子裡,讓蜜蜂在裡頭高效率地協助授粉。據統計與經驗觀察,有蜜蜂幫忙授粉,產量和品質幾乎都能顯著提升。

反過來看,在蜜蜂缺乏的地區,果農只能人工授粉:拿著小刷子,一朵一朵地刷,這個過程又慢又累,效果還不如蜜蜂。更不用說對許多野生植物而言,它們完全依賴蜜蜂授粉,一旦蜜蜂大量減少,大批植物恐怕會陸續滅絕。生態系就像一個扣著一個的環,少了哪個環節,都可能釀成巨大危機。即便不會真的像笑話那樣「沒貓英國人就活不下去」,道理本質上卻是類似的。

當然,「沒有蜜蜂,人類就會餓死」這話也不必言過其實。人類三大主食——小麥、玉米和稻米——都不需要蜜蜂授粉,而是依靠風力就能傳粉。所以靠主食來維持基本生存並不至於因此斷糧。不過想吃瓜果蔬菜可就成了大問題:前些年常說的「車厘子自由」,萬一真的失去蜜蜂,恐怕連大白菜自由都得跟著泡湯了。


工蜂神祕蒸發的原因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工蜂離奇消失」。因為蜂后和幼蟲都還存在,所以這種現象與一般的蜂箱衰敗並不相同。2006年,美國科學家將它命名為蜂群崩潰綜合症(CCD)。世界各地的專家紛紛開始研究CCD的成因,並將之視為近二十年來最受關注的生態問題之一。其中,哈佛大學的呂晨生教授和台灣大學的楊恩成教授,皆從「農藥」的角度取得相當具體的研究結果。

呂教授曾經做過一組實驗:在蜜蜂吃的糖漿中摻入微量類尼古丁的農藥,結果外出採蜜的工蜂很大比例找不到回家路。為何要選這種農藥?因為這類「新煙鹼類」的農藥,正是美國農民從2005年起大規模使用,而2006年就爆發了CCD,因而受到懷疑。同樣地,楊恩成教授讓蜜蜂吸入少量依達胺(屬於新煙鹼類農藥),也觀察到蜜蜂喪失歸巢能力。

我們都知道,農藥具毒性,所以市售農藥都有「安全濃度」標準,理論上在此濃度以下,對人體或蜜蜂這些益蟲無直接危害。然而過去制定標準時,主要根據「致死量」去評估。像楊教授的實驗看來,即便蜜蜂沒有被立即毒死,但其神經系統已受損,最後一樣沒有辦法回巢,變相走上死亡之路。要知道,蜜蜂在地球上已經存在幾千萬年了,工蜂無論飛得再遠都能找到回家的本事,是牠們生存的本能。如今人類噴點農藥,就讓這些經歷漫長進化的昆蟲,分分鐘「失憶」回不來,實在令人感慨。

當今社會,農藥可謂無所不在。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減少人力,農藥使用量越來越大。像我小時候,農田長雜草得用鋤頭除草,雖然很辛苦,但自然生態也較豐富。後來逐漸改用除草劑,一噴下去,除了莊稼,幾乎寸草不生,蚂蚱、蝈蝈、蟋蟀這些小生靈也幾乎消失。回想童年的自然樂趣難以重現,卻也不得不承認,人類在地球上已達七十億之眾,想要與大自然共生共榮並非易事。

現代人常講「安全標準」,不管是大氣污染、水中有害物質、作物上的農藥殘留,都說低於多少含量就是「無害」。但這背後究竟以何為基準?又是如何評斷?往往說不清道不明。正如蜜蜂在「安全濃度」下也會逐漸失去方向感、無法歸巢,若沒有專門研究,恐怕都不會發現。換到人類身上同理,很多所謂的「無害」影響也許會長期潛移默化地作用,難以立即衡量。比如某種農藥即使符合法規,長期接觸還是可能慢慢削弱記憶力;或者某些塑膠長期使用會破壞人體免疫力;就連手機輻射也是一樣,我們當下或許感受不到傷害,但幾十年後真出了什麼問題,也很難追究根源。

所以啊,歸根結底,就像大家常說的: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 當看到那些迷失歸途的工蜂,或許也該想想,我們能替地球與生態系多做些什麼?畢竟,一旦生態的失衡走到極端,就不只是蜂蜜漲價,而是整個人類都得付出慘痛代價。人與自然共生之難,無非如此。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