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北極熊“組團”闖入社區狂翻垃圾桶? 海豹宿敵為何對人類忽然“感興趣”?


在俄羅斯北部的北冰洋上,有一座狹長的島嶼名為新地島。 這裡曾被用於核子試爆,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核彈“沙皇氫彈”就是於1961年在此引爆。 長久以來,這座島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大多與核子試爆相關,但在2019年二月,新地島卻因另一件事再次登上新聞——當地政府在2月9日被迫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原因竟是一群饑腸轆轆的北極熊大規模“入侵”了城鎮和街區,當時據媒體報導,共有50多只北極熊闖入居民區,把當地人嚇得夠嗆。

北極熊“組團”闖入社區狂翻垃圾桶? 海豹宿敵為何對人類忽然“感興趣”?

雖然北極熊“光臨”新地島並非第一次,但以前從沒出現過如此聲勢浩大的“組團”行為,以往的零星幾只待不了幾天就走了。 這一次卻是多達50多只,仿佛抱團來這兒“混吃混喝”。 它們在大街上溜達就足以讓人心驚膽戰,更別提還有攔路、搶劫、破門而入等潛在風險。 當地政府也囙此才緊急拉響警報。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群北極熊出現的時間非常蹊蹺——一般而言,二月份並不是它們應該出現的季節。

要弄清楚緣由,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北極熊的習性。 地球上所有動物當中,北極熊可謂棲息地最偏北的一種。 2006年曾有人在距離北極點僅1.6公里的地方目擊過它們。 而北極點的海冰並不固定,每天可能飄出幾十公里,換句話說,北極熊的活動範圍已經覆蓋了整個北極點。 對於人類來說,即便乘坐雪地摩托或直升機冒險前往都要面臨極大的挑戰,可北極熊卻能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極寒環境裏漫步自如,毫無寒意。 這種超强抗凍能力可謂登峰造極。

北極熊“天生耐寒”究竟為何? 不少人會對它們那身“白毛”產生疑問:在冰天雪地裏,這種毛色的確能起到偽裝作用,但就吸熱而言,白色遠不如深色。 難道它們為了隱蔽性只能犧牲保暖? 其實並非如此。 嚴格說來,北極熊的毛並不是白色,而是透明的,而且毛幹中空,就像光纖一樣。 因為密密麻麻的透明毛聚在一起,從遠處看就是白色。 陽光照在北極熊身上時,就像照在塑膠大棚上,不影響光線穿透到皮膚,同時還能保溫。 更出乎意料的是,北極熊的皮膚其實是黑色的,吸熱效果相當不錯。

此外,北極熊皮下脂肪特別厚,可達8至10釐米,從而進一步提升保暖能力。 即使在冰天雪地裏打滾、或在冰冷海水中暢遊,也不會損失太多熱量。 用熱成像儀觀察,一整只北極熊除了鼻子、眼睛附近微微顯熱,其餘部位幾乎與環境溫度相同。 換言之,它們根本不怕冷,真正讓它們頭疼的是吃飽的問題。 新地島出現的那群北極熊,顯然就是為覓食而來。 寒冷地帶的熊一般會冬眠,理由很簡單:冬天食物稀少,乾脆在入冬前囤够脂肪,美美睡上一覺,把冬天熬過去。 可北極熊卻成了例外,大多數情况下一年四季都不冬眠,說明即便在寒冬,它們仍能搞到食物。

北極熊被稱為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而它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正是海豹。 在北極地區生活著多種海豹,如豎琴海豹、環紋海豹、環斑海豹、冠海豹、髯海豹等,對北極熊而言,最重要且占總食量80%的卻是環斑海豹。 原因在於環斑海豹數量龐大(約有700多萬只)、分佈極廣,而且它們有個獨門絕技:能在積雪下挖“窩”過冬。 環斑海豹會在積雪裏挖個雪洞保暖和隱藏,同時在冰層上打通洞口,方便下水捕食。 整個冬天它們都窩在裡面,不會四處亂跑,連產崽與哺乳都在雪洞裏完成。 對北極熊來說,這等同於“洞裏藏著現成大餐”,就可以不必冬眠。

不過想吃到躲在雪洞裏的海豹並不容易。 北極熊嗅覺靈敏,能在一公里外聞到海豹的氣味,可即便找到了洞口,也常常需要像“綠巨人”浩克一樣揮掌猛砸雪層才能破洞,而積雪層不一定很好打穿,海豹也可能早早溜了。 曾有觀測記錄顯示,北極熊共試圖破洞556次,成功抓到海豹的僅46次,成功率不足一成。 好在海豹脂肪含量極高,偶爾成功一次就能頂很久,足以讓北極熊撐過漫長寒冬。

說回到新地島,2月份突然闖進50多只北極熊,確實反常。 但這些熊大多數時候只是在翻垃圾桶,顯然是餓急了才“聞香而來”,表明它們在野外並沒捕到足够海豹。 科學家認為,這與氣候變化有關——如果冰面上的積雪不够厚,環斑海豹無法挖出雪洞,就會離開原地另尋他處,北極熊的“脂肪大餐”也只能泡湯,迫使它們“饑不擇食”。

不過,對北極熊來說,翻人類的垃圾桶也不見得有多少收穫,於是網上出現了許多有關北極熊“倒楣熊”一幕幕搞笑橋段的討論。 現實生活裏的北極熊好奇心很重,比如看到監控或間諜相機時,光是“聞一聞、摸一摸”還不够,常常直接一掌拍碎,大有“浩克式砸爛”的意味。 它們在“談情說愛”時也是戲精上身:母熊先在前面跑,讓公熊在後面追,既像是考驗公熊體能,也像在打情罵俏; 如果公熊追累了,母熊就開始各種花式挑逗,動作誇張得毫無偶像包袱,逗得公熊不知所措。 可一旦交配完成,公熊與母熊便各奔東西,生育和養育後代全由母熊負責。

北極熊在春天交配、冬天產崽,懷孕的母熊要冬眠來確保幼崽不被凍死。 它們會在雪坡上挖洞,或讓後續積雪將自己埋住,然後幾個月不吃不喝不活動,在洞中生下幼崽,完全靠之前囤積的脂肪轉化成奶水,直到冬去春來才帶著孩子出洞。 通常一胎兩隻小熊剛出洞時活力充沛,可母熊早已筋疲力盡、體重幾乎减半,必須趕緊捕獵海豹來恢復體能。 但此時再用猛錘雪洞的招數不太靈光,母熊會動用另一套戰術:冰雪開始融化後,環斑海豹只能守在冰面上的換氣孔附近。 它們雖然會挖多個換氣孔防備北極熊,但北極熊只要在某個孔邊堅持守株待兔,總能等到“有緣海豹”,成功率相對高一些,囙此此階段的進食量占北極熊全年大部分。 如果北極熊吃到環斑海豹的脂肪,就會只挑油脂部分,大快朵頤,剩下的部分乾脆扔給北極狐等小弟蹭吃。

科學家還在北極熊身上發現了一種叫做APOB的基因變異,能讓它們在高脂肪飲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心血管健康,這對人類醫學也帶來不少啟示。 待到四五月份冰面進一步融化、海豹換氣再不用看運氣後,北極熊就只能轉向燃(髯)海豹下手。 這種海豹喜歡趴在浮冰上,北極熊得“悄悄摸過去”才可能成功,卻僅有約二十分之一的成功率。 即便如此,它們還是要盡力爭取,因為到了再過一個月,浮冰徹底融化後,它們將徹底沒轍,只能回到陸地上熬日子,等到11月份海面再次結冰,再一次進入迴圈。 這便是北極熊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生活方式。

但近年來,這種迴圈頻頻受干擾。 2017年曾出現過一段讓人心碎的視頻:一隻瘦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艱難地在垃圾桶翻找食物,最終一無所獲倒在地上; 也有北極熊跑去幾百米高的懸崖上偷鳥蛋,險象環生; 或者母熊為了鯨魚屍體跟別的熊大打出手; 甚至有的北極熊沖進海象群做最後一搏,還有的在弗蘭格爾島上被迫發生同類相食……所有的極端行為都說明它們在冰封期結束前沒能儲備够脂肪,只能在陸地上冒險求生。 另一些北極熊乾脆嘗試長途游泳,去找提前結冰的海面,但也面臨極高風險。 2011年曾有科研人員追跡過一隻北極熊,它連續遊了9天,橫跨687公里才勉强上岸; 它那僅一歲的小熊卻在途中不幸沉入海中。 長時間泡在水裏不僅消耗巨大,還可能遭到虎鯨襲擊,所以這種長距離游泳並非好主意。

根據衛星影像,北極海冰正以每年約13%的速度减少。 2019年海冰面積曾降到415萬平方公里,幾乎快追平2012年那次極端氣候的記錄。 海冰消退的時間越來越早,重新結冰的時間越來越晚,北極熊捕捉海豹的機會大幅减少,而沒有冰的日子對它們的打擊遠比對人類嚴重得多。

最後,我們再來看北極熊和人類之間的一件奇事。 1992年,野生動物攝影師諾伯特·羅辛拍下令人難以置信的畫面:在一個飼養雪橇犬的場地,有幾只野生北極熊似乎成了“常客”,毫不設防地與狗群打成一片,看上去甚至像是狗被北極熊“當寵物”養著。 要知道,野生北極熊對狼或狗並不友好,科研站的看門狗經常成為挨餓北極熊的“盤中餐”,囙此這段與狗親密互動的影像引發了極大震撼。 原來,這發生在加拿大哈德遜灣岸邊的邱吉爾鎮,這裡被稱作“世界北極熊之都”。 每年秋天,約有一千只北極熊會路過這裡,等待哈德遜灣被冰封後回到北冰洋。

過去,北極熊只是在這兒短暫停留,與當地居民幾乎沒有交集。 可近十幾年,北極熊進村事件越來越多,於是當地設立了“北極熊警報熱線”。 居民一旦發現熊影,立刻打電話。 這裡還有個“北極熊監獄”,專門關押那些跟人鬧過衝突或賴在社區不走的熊——一直關到哈德遜灣結冰,再把它們放歸,期間只給水喝,斷絕食物,讓它們覺得“這地兒不好玩”,下次就別再來了。 也囙此,在邱吉爾鎮絕對禁止任何人主動喂北極熊,連房門和車門也習慣不鎖,好在緊急狀況時能讓人藏身。

而那段“北極熊擼狗”的熱門視頻,則與鎮外一家雪橇犬舍有關。 犬舍主人是布萊恩·拉多恩,他在拯救瀕危愛斯基摩犬方面貢獻良多。 那段視頻意外火爆後,他的犬舍還成了旅遊打卡點。 直到2016年,才有人揭開了真相:某晚拉多恩沒有給熊投喂食物,結果有只北極熊突然發狂,吃掉了一條狗。 拉多恩事後解釋:“這是我唯一一次沒給它們投喂,這才釀成悲劇。”原來,熊願意“親近”狗群,是因為他平日給它們提供食物。 從此,拉多恩受到不少指責,當地的北極熊旅遊也引發了眾多討論。

其實,這一切根源仍在氣候變化上。 過往十月份,北極熊才抵達哈德遜灣邊,十一月份就結冰了,它們也就離開了。 如今,要到十二月份才結冰,北極熊滯留時間變長,再加上它們春天沒能在海裡好好吃够,只能硬著頭皮進入人類社區翻找食物。 畢竟氣候已經如此,只能希望北極熊自己能早日找到其他更寒冷的“避暑”之地,或者另想辦法在漫長夏季生存下去吧。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