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霍金的預言,史蒂芬·霍金可以說是咱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他在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及黑洞領域都做出了許多貢獻。 除了專注理論研究之外,霍金對人類未來也相當關切,經常在公開場合或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警告。 大致整理下來,大家最關注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關於基因編輯。 霍金擔心的是,有錢人可能利用基因技術,將自家家族「陞級」成超人家族,導致社會結構崩潰。
接著,他對人工智慧也懷有憂慮:一旦AI發展到能自我複製、自我進化的階段,最終可能完全取代人類。
再者是氣候變遷。 霍金認為全球暖化有不可逆轉的風險,也許會像金星那樣,引發失控的溫室效應。
最後就是太空探索。 霍金認為,地球存在小行星撞擊、流行病、基因變異等種種危險,恐有一天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把人類文明擴散到其他星球。

以上這些,都有公開記錄或霍金受訪影片佐證,自然沒問題。 但除此之外,坊間還有另一種自稱「霍金預言」的說法,卻是徹頭徹尾的杜撰——就是「2035年,地球將爆發僵屍病毒」的謠言。 這種傳聞一看就不可信,畢竟僵屍病毒、精確到年份,再冠上霍金之名,顯然太假。 用英文搜索根本查不到任何來源,只有中文圈在流傳,所以可以斷定這是謠言,霍金從來沒有說過此事。
雖然「霍金說僵屍病毒」是無稽之談,但「僵屍病毒」本身卻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大夥都知道,僵屍一直是科幻作品中的經典題材; 而在現實中,還沒有哪個人真的變成僵屍被公開報導。 然而最近,我把幾件事凑在一起時,忽然覺得人類變成僵屍也不一定是天方夜譚。 好吧,在探討「人會不會變僵屍」之前,先分享幾個「自然界裏真的存在僵屍」的例子。
自然界的「僵屍」生物:從被真菌控制的蟬說起
美國生物學家約翰·庫裏是一比特研究蟬的專家。 他在2018年的研究中,觀察到了一件相當奇怪的現象:正常情况下,雄蟬和雌蟬的求偶行為截然不同。 雄蟬的嗓門特別大,最高能發出約120分貝的聲響,跟戰鬥機的譟音差不多。 如果有只雄蟬在你耳邊叫一聲,估計你的耳朵都要「飛」了。 當然,雄蟬並不是靠嘴叫,而是依靠腹肌的高速震動和腹部共鳴腔產生聲音。
相對地,雌蟬沒有這種構造,所以它不會高聲鳴叫,而是透過扇動翅膀和擺動腹部來吸引雄蟬交配。 囙此夏天裏,咱們聽到樹上叨叨吵個不停的,其實都是雄蟬。 然而,庫裡博士卻發現,有些雄蟬居然既不再鳴叫,還學起雌蟬那套——扭屁股、煽翅膀,假裝自己是母蟬。 這就把其他雄蟬給騙了,引發兩隻雄蟬試圖交配的荒誕場面。
但事情更詭異的是,被騙的那只雄蟬在「識破真相」離開後,自己也開始學雌蟬扭屁股,然後再去誘惑更多雄蟬。 如此一來,便出現越來越多的雄蟬「變身」成雌蟬,逐漸對真正的雌蟬失去興趣,反而熱衷和其他雄蟬「假交配」。 研究指出,這些雄蟬其實已經成了「僵屍蟬」——它們所有的行為都不再受自己意志操控,而是被一種叫「蟬團包黴」的真菌支配。
咱們都知道,蟬大部分生命週期是在地下度過,短則兩三年、長則可達17年。 當它們在地下挖洞時,就有可能被真菌感染。 但這種真菌相當狡猾,在蟬出土之前,它並不「下手」,因為若宿主提前在地下死去,就無法幫助真菌擴散。 直到蟬破土而出,準備蛻殼、白天覓偶的那一刻,真菌才開始迅速繁殖,吞噬蟬的內臟,並釋放大量黃色孢子填滿蟬的腹部,同時再分泌帶有致幻作用的裸蓋菇素,進一步控制蟬的神經。
這時候,雖然「僵屍蟬」還能動,但它所有動作——像扇翅、扭屁股——對自身已毫無意義,只是配合真菌散播孢子而已。 這跟我們想像中的僵屍一樣:被奪去意識,身體行動只是替「寄生者」服務。 更可怕的是,和僵屍傳染的橋段類似,任何正常蟬只要和「僵屍蟬」接觸,就會被感染,從而「壯大」僵屍蟬的陣營。 若說「僵屍」滿街咬人,這些被控制的蟬就等於滿樹「傳毒」,道理頗為相似。
但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真菌要控制雄蟬「假裝」雌蟬,而不是讓雄蟬乖乖去找雌蟬交配,直接傳染給雌蟬呢? 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如果感染的雄蟬真把雌蟬騙到手,完成交配後,雌蟬就不再需要繼續擴散孢子,反而影響真菌的傳播效率。 利用「男扮女裝」則讓雄蟬永遠無法完成目標,繼續不停傳播真菌。 這原理跟很多呼吸道病毒故意讓宿主打噴嚏、咳嗽是一樣的:必須製造「傳染途徑」,才能大範圍擴散。
被寄生蟲操縱的行為:魚也會變成「僵屍」
北美有種小魚叫「江魚」,體型只有幾公分。 它們一般棲息在水底,輕易不到水面晃悠。 然而,生物學家卻發現,有些江魚行為詭異:不僅喜歡浮到水面上,還會拍打水面,甚至翻肚子「仰泳」。 魚的背部通常較深色,肚子則較白,這是對付天敵的保護色。 可你翻肚遊,還撲騰水花,這不是等著水鳥來吃嗎? 結果,這些异常的江魚還真就成了水鳥的盤中餐。
背後的黑手,正是一種叫「加州吸蟲」的寄生蟲。 加州吸蟲平時寄生在江魚體內,等到需要繁殖時,就轉移到魚的腦腔裏,控制它的神經系統,讓江魚「自我送死」。 江魚被水鳥吃掉後,吸蟲就在水鳥腸道裏繁衍,並將卵留在鳥類的消化系統。 當水鳥飛到別處排便時,這些卵就順勢擴散到新的水域。 跟前面那種「真菌控制蟬」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然界裏,靠神經毒素奪取宿主身體控制權的例子數不勝數,像扁頭泥蜂能操縱蟑螂、瓢蟲繭蜂能「驅策」瓢蟲,咱們常聽的冬蟲夏草,其實也是真菌寄生昆蟲的結果。
有人也許會問:「這些都是昆蟲或小魚的例子,和咱們人類有什麼關係?」別急,下麵要說的就跟人類脫不了關係了——弓形蟲。
弓形蟲:能感染人的「僵屍寄生蟲」?
弓形蟲是一種能同時感染動物和人類的寄生蟲,但它只能在貓科動物的腸道裏繁殖。 要怎麼進入猫體內? 最常見的管道,自然就是「讓老鼠送上門」。 平時老鼠聞到猫尿就會逃之夭夭,可被弓形蟲感染後,它們不僅不怕猫,還會循著氣味主動去找猫,宛如「我小時候聽說的『老鼠怕猫』是謠言」的畫面重現。
那人感染弓形蟲又會怎樣? 捷克生物學家弗萊格教授2011年做過一個實驗:讓34名感染弓形蟲的學生與134名未感染的學生,去聞猫尿,觀察他們的反應。 結果卻大出眾人意料:感染弓形蟲的男生居然更喜歡猫尿的味道,而感染的女生則更排斥。 弗萊格推測,這也許和男女面對壓力時的差异有關。
除此之外,弗萊格教授還統計到一些對比:感染弓形蟲的男生似乎更邋遢、更慷慨; 感染的女生反而變得更整潔、更吝嗇。 教授甚至認為,弓形蟲可能使人變得更加冒失、魯莽,很多交通事故都與此脫不了關係。 當然,這些結論還帶有相當的主觀性,並未完全被證實。
不過,全球人口大約有一半都感染了弓形蟲。 對免疫系統正常的人來說,弓形蟲會潜伏在包括大腦在內的神經系統裏,一般不會有明顯症狀。 但若免疫力低下,例如愛滋病患者,可能就會受到弓形蟲攻擊,甚至出現精神錯亂; 而懷孕婦女也需特別注意,因為弓形蟲病可能透過母嬰傳播。 囙此,懷孕期間最好別再做「鏟屎官」了。
從上述種種例子可以看出,被奪取身體控制權的「僵屍」特徵多半與「大腦或神經中樞」被入侵有關。 人類雖然也會被弓形蟲感染,但好在免疫系統够强,尚未到被完全控制的地步。 然而現在情况不一樣了,因為有種東西正試圖繞過免疫系統——那就是「腦機介面」。
腦機介面:通往人腦的「綠色通道」?
人類研究腦機介面已有十來年。 最初是用來治病的,比如人工耳蝸就是很成熟的腦機介面技術,利用人造耳蝸釋放電訊號,刺激聽覺神經,讓失聰患者重獲聽力。 或是人工視網膜,將設備與感官神經相連,部分恢復視覺功能。 這時期的腦機介面,多半還停留在周邊感官層面,尚未深入到人類思維。
但後來科學家們能做到的事越來越厲害。 2014年世界盃上,有比特曾效力潘蜜拉斯隊的高位截癱人士朱利亞諾·平托,憑藉全身外骨骼,在開幕式上完成了開球動作。 令人驚歎的是,他是透過「意念」操縱外骨骼。 畢竟他全身癱瘓,無法直接以肢體驅動機械,只能靠大腦與外骨骼的連結來操控。
替平托研發這項科技的,是杜克大學的巴西裔神經學家米格爾·尼克利利斯。 說起名字你可能陌生,但「猴子用意念操縱機械臂」的知名實驗,就是他做的。 具體來說,他先讓猴子用操縱杆控制機械臂,並記錄猴子大腦中各神經元對應的動作訊號。 然後把操縱杆撤掉,改用猴子的大腦訊號直接驅動機械臂——結果猴子依然能用「意念」控制機械臂進行相同操作。 尼克利利斯博士在腦機介面領域地位很高,後來還曾讓在美國的猴子遙控日本京都的機器人,將腦機介面與網際網路完美結合。
然而,要論知名度,尼克利利斯博士也得甘拜下風,因為有個人更風雲人物——那就是伊隆·馬斯克。 馬斯克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無論做什麼都能做到世界領先:獵鷹9號火箭率先實現可回收重複利用,龍飛船把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星艦原型雖然多次試飛爆炸,但已越來越成熟; 大家普遍相信,SpaceX的太空人可能比NASA更快登陸火星。 再看星鏈、特斯拉……哪一個不站在世界前沿?
在腦機介面領域,馬斯克也毫不意外地想領跑全球。 2016年,他召集了8比特頂尖科學家,共同創立「Neuralink」,中文一般譯作「神經鏈」公司。 2019年,Neuralink發佈了一項科技:他們發明了一臺類似縫紉機的設備,能把柔軟的探針插入大腦。 這些探針不僅帶有可偵測電訊號的電極,還能减少人體排斥反應,從而更穩定地讀取大腦訊號。 馬斯克聲稱,他們打算在2021年就開始進行人體試驗,首先幫助像平托那樣的高位截癱人士。
但協助殘障人士恢復肢體功能,只是Neuralink的「初步目標」。 馬斯克的終極構想是:透過植入晶片,讓人腦能「無縫接軌」互聯網。 比方說,用意念直接操縱手機軟體、與AI溝通,甚至人和人之間也能「用意念交流」。 至於「記憶」方面,更誇張的是,把知識打包存進大腦晶片,想想都很心動。 如此充滿誘惑力的前景,肯定會讓很多人躍躍欲試。 試想,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你會願意植入腦機晶片嗎? 不妨在評論區聊聊看法。
不過,別忘了咱們今天的主題是僵屍。 之前提到,所有會被奪取控制權的案例,全都和「大腦受入侵」息息相關。 倘若人類大腦真裝上一塊晶片,一旦它被利用或攻擊,是不是也存在「變成僵屍」的風險? 但人類終究難抗「突破大腦極限」的誘惑; 若這項技術成熟,勢必有一大群人願意嘗試,甚至演變成「不植入就被淘汰」的局面。 等到某天,大多數人都在腦子裏安裝了晶片,再抬頭看近地軌道——馬斯克早就佈滿了四萬多顆星鏈衛星,未來連控制中心也可能搬到火星上……越想越讓人不寒而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