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勁爆海洋小霸王:手槍蝦與螳螂蝦的超能世界】

一提到蝦,大家往往第一反應就是水產美食:好不好吃、肉多不多……很難把它們跟天文或物理現象聯系到一起。 然而,神秘的海洋裏,還真有兩種蝦能製造出極其罕見的物理奇觀。 讓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種——


有這麼一隻餓了的章魚,在海底四處漫遊,準備找點小魚、小蝦、螃蟹、貝殼當晚餐。 它走著走著,突然碰到了一隻看起來有點神奇的蝦。 奇怪的是,這只蝦一見到章魚,卻不躲回洞裏,反而站在洞口試圖嚇唬走章魚。 堂堂“章魚哥”豈會怕這麼一隻小蝦米? 它完全沒把對方的威脅放在心上,正想動手乾飯,結果勁爆的一幕發生了:那只蝦非但沒退縮,還加速沖出來,朝著章魚的腦袋狠狠來了一記驚天動地的“腦瓜崩”,瞬間把章魚打得天旋地轉、靈魂出竅。 還沒等章魚回過神來,蝦又咣嘰來了一下,這一下讓章魚哥徹底招架不住,瞬間不想吃了,趕緊落荒而逃,心裡直琢磨:難道這年頭小蝦米的脾氣都這麼暴躁嗎?

【勁爆海洋小霸王:手槍蝦與螳螂蝦的超能世界】

相信不少觀眾跟章魚哥一樣,心裡產生了同樣的疑問。 別看這蝦的花色异常絢麗、體型跟咱們平時吃的皮皮蝦差不多,它其實確實跟皮皮蝦是一家,統稱“蝦螂”(有時也叫“蝦菇”)。 在生物學分類裏,只要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口足目的,都可以叫“蝦螂”。 咱們端上餐桌的皮皮蝦(口足目、蝦螂科、口蝦螂屬),能清蒸、椒鹽,或者用來做各種美味。 至於它在南方還有個“撒尿蝦”的叫法,北方大多叫“蝦爬子”,以及什麼螳螂蝦、富貴蝦、琵琶蝦等等,統稱起來都是跟“蝦”扯得上關係。

不過要是較真兒,其實口足目的“蝦螂”並不算真正的“蝦”,畢竟正兒八經的蝦在軟甲綱的另一個目裏,而且那裡還有一比特堪稱“覈武器級別”的角色,咱們待會兒再說。 先說說能把章魚哥打到懷疑人生的這位吧,它來自口足目的“蝦螂總科”,擅長用“腦瓜崩”招式的基本都在這邊。 為了讓大家別總想吃它,咱下麵改口叫它“螳螂蝦”會更合適。

螳螂蝦通常比普通蝦要大一些,個頭較大的能長到三十釐米左右,跟龍蝦一個級別了,還有人釣到過四十六釐米的大塊頭,讓人想想就覺得分量驚人。 螳螂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四億年前的地層裏就有它的化石,而且幾乎跟現在一個模樣。 這說明螳螂蝦的“硬體設定”非常適應地球環境,才能如此長久地延續。 它之所以能够橫行海底,主要靠兩大絕招,咱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許多螳螂蝦的顏色都异常鮮豔——紅、綠、紫、各種花哨配色應有盡有,尤其是孔雀螳螂蝦,直接整出了紅配綠這種經典又浮誇的組合。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螳螂蝦要把自己打扮得如此顯眼,不利於偽裝呢? 科學家們發現,這與它們“逆天級”的眼睛有關。 之前講錘頭鯊時提到過雙目視覺:兩隻眼睛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個目標,再組合成一個完整影像,就能判斷物體距離,這就是雙目視覺的好處。 但在這個方面,螳螂蝦幾乎可以說“封神”。

它們的兩隻眼睛極為靈活,能分開觀察,也能合併觀察,帶來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視角。 而且,每個眼球上還有三個瞳孔,每只眼睛能同時生成三個影像,那麼兩隻眼睛一合計,就是六個影像。 相較於咱們只有兩目視覺而言,螳螂蝦就是“六目”,視覺相當厲害。 更猛的是,咱們人類眼中識別顏色的感光細胞只有三種(對應紅、綠、藍三原色),螳螂蝦卻擁有十二到十六種感光細胞。 它能直接識別某些顏色,而不必像人類那樣進行合成。 舉個例子,比如彩虹裏的黃是單一波長的黃光,而荧幕上的黃則是紅光與綠光合成的。 人類分辨不出其中差別,螳螂蝦卻能一眼看出它們根本不是同一種黃色!

這帶來兩個主要優勢:第一,它們之間能通過色彩的細微變化來交流各種資訊,而其他生物辨別不出,相當於給“海底密語”上了個高級加密。 第二,看過章魚那期就知道,章魚是海洋裏最擅長偽裝的生物,如果章魚在暗處偷襲,螳螂蝦就很危險。 但有了逆天的顏色辨識力,螳螂蝦就能輕鬆識破偽裝,讓章魚以為“天衣無縫”的潜伏其實根本騙不了它。


說完“火眼金睛”,再來說說那“驚天動地的腦瓜崩”。 其實,並不是所有螳螂蝦都以腦瓜崩見長。 它們大體分成兩種:一種是咱們常吃的皮皮蝦那樣,長有一對螳螂刀,走的是“快刀流”。 這裡最典型的就是斑馬螳螂蝦——它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愛在河床上挖個洞潜伏。 等有小魚從洞口遊過時,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刀“收割”對方。 它出刀速度極快,肉眼幾乎看不見,只能靠高速攝像機記錄那帥氣的動作。 偶爾遇到像墨魚這樣靈巧型的對手,也可能會判斷失誤,但依舊不妨礙它逆襲魚類的食物鏈格局: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可它偏偏用快刀吃魚,硬生生把自己這只“小蝦米”陞級成了捕食者。

另一種螳螂蝦則用得是一對類似“鼓槌”的拳頭,它走的是“拳擊流”,也就是讓章魚哥吃了大虧的那類。 要說它們的出拳有多離譜? 螳螂蝦借助一塊鞍形彈片結構,在不到0.3毫秒的時間裏,就能把拳頭從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 換算成加速度,相當於1萬倍的重力加速度,簡直恐怖。 有了這樣一對鐵拳,諸如貝殼、螃蟹等靠堅硬護甲存活的傢伙也難逃一“擊”——沒什麼殼是它不能敲開的。 章魚哥挨了兩下還能活著逃走,算它命大。

更厲害的是,螳螂蝦這一拳不僅打穿防禦,還能帶來非常稀有的物理現象。 而在說這個之前,還得先介紹另一比特“狠角色”——手槍蝦。 因為它同樣做到了。


熟悉《寶可夢》的朋友,一定知道鐵臂槍蝦和鋼炮臂蝦,這兩隻寶可夢的原型就是手槍蝦。 它才是名副其實的“真蝦”,歸類於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抱卵亞目、真蝦下目、槍蝦科。 與螳螂蝦比起來,手槍蝦的體型要小得多,通常只有3到5釐米左右。 不過要論背景,手槍蝦的江湖地位並不低,尤其是在珊瑚礁區域特別常見。 許多潛水夫都會聽到海底傳來劈裡啪啦的響聲,這正是手槍蝦群發出來的。 甚至在二戰時期,它們製造的譟音還干擾過美軍聲呐,最後專家調查才發現原來是手槍蝦在“搞事情”。

手槍蝦有一大一小兩隻鉗子,大的那個其實就是一把“手槍”——可以進行遠程攻擊。 具體原理是:大鉗子的一側有個凹槽,另一側有個凸起,當手槍蝦準備攻擊時,先把鉗子張開,再猛然合攏,讓凸起卡進凹槽,由此高速“擠出”裡面的水流。 表面看起來只是“射水”,但別小看這股水彈,它的速度也能飆到每小時100公里! 這和螳螂蝦的出拳速度不謀而合,一彈出去,足够把小魚和其他小蝦打暈,更妙的是它還能“遠程作戰”,實用性絲毫不比螳螂蝦差。

更讓人驚歎的是,這種近乎變態的速度能在水中形成一個“空化氣泡”。 由於氣泡內幾乎沒有氣體,在强大的水壓下瞬間坍縮,周圍的水以極高速度撞向氣泡覈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出現類似“爆炸”的效果。 物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慣性約束”。 大自然裏能够主動引發慣性約束的生物極其少見,另一個非人造的慣性約束例子還是大質量恒星坍縮所引發的超新星爆發。 要知道,人類研究受控核聚變時,也有一條技術路線叫“慣性約束核聚變”,追求的正是類似的坍縮高壓。 可見手槍蝦這小傢伙“爆”得有多猛。

當手槍蝦製造的空化氣泡坍縮時,會產生兩大現象:一是驚人的聲響。 科學家認為這種聲音瞬間可超過200分貝,與藍鯨、抹香鯨一個量級。 然而它只持續約萬分之一秒,我們聽起來就像“劈啪”一聲而已。 成群的手槍蝦在一起,就形成了海底背景譟音的主要來源。 二是超高溫度。 氣泡塌縮過程中,四面八方的水流高速撞向中心,將能量轉化為强烈衝擊波和一瞬的閃光,就像小型爆炸,同時還能讓中心溫度瞬間飆升到高達7700攝氏度,居然比太陽表面還高! 這就是慣性約束的威力。 即使“水彈”沒直接擊中目標,也能靠“爆炸衝擊波”進行二次傷害,這等於說在海底“上演小型超新星補刀”。

同理,螳螂蝦在出拳時也能形成空化氣泡。 科學家用高速攝像機拍下螳螂蝦擊中獵物的一瞬,發現撞擊之後會立刻再出現一次衝擊波與閃光,那就是空化氣泡塌縮帶來的二次爆破。 這意味著,一拳外加一次“爆破”,讓螳螂蝦破殼捕食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最後再說個很有趣的小細節:手槍蝦眼神其實不怎麼樣,跟螳螂蝦那種頂級“視力”相比,幾乎稱得上“蝦目”一枚。 那它怎麼辦呢? 你絕對想不到——它竟然和一條蝦虎魚“搭夥過日子”! 沒錯,蝦虎魚眼神極佳,正好能彌補手槍蝦的短板,於是這對海底“CP”就此成形:一個挖洞,一個放哨,一個熱火朝天,一個警惕監控。 手槍蝦幹活時還會用觸鬚搭在蝦虎魚身上,一旦有危險,蝦虎魚尾鰭抖一下,它倆就一起躲回洞裏。 默契得令人驚歎。 誰也不知道,當初這對組合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但如今在海底早已是“聞名遐邇”。

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這樣充滿不可思議。 誰能想到這麼一隻握著“小型超新星武器”的小不點,會打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腦瓜崩; 又或者,它竟能與另一種魚形成如此默契的組合。 這大概正是大自然最迷人的地方吧。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