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震撼蒼穹的巨獸:藍鯨還能再大一點嗎?

讓我們聊一聊地球生命的真正極限——藍鯨。 之所以說“真正”,是因為如果按照最嚴格的定義來比較,藍鯨還稱不上地球上最大的生命體。 畢竟,植物和真菌都算地球生命,加州的“美國紅山亥伯龍”能長到116米高,俄勒岡的“密環菌群”重達600多噸,“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名號也曾被它摘得; 更別提著名的“潘多”楊樹林,重達6000噸。 這些傢伙都不是藍鯨能比的。 就算只考慮動物,一些極端的管水母也能長到一百多米,比藍鯨長度多出近三倍,在“身高”上占盡優勢。

震撼蒼穹的巨獸:藍鯨還能再大一點嗎?

不過,客觀來講,我覺得上述這些“選手”都不能和藍鯨相提並論。 為什麼呢? 你想想,雖然生物學上把它們都算作單一生命體,但和藍鯨一比,根本沒有可比性。 比如“密環菌群”和“潘多”楊樹林,都是從根系分化出來的尅隆體,你就算砍掉它們一半,也不會影響另一半存活; 藍鯨可不行,少個胸鰭都未必能活,這更符合我們對“單一生命體”的認知。 至於管水母,它本身是由尅隆體組合而成,究竟算單一生命體還是群落,現時還有爭議。

從這個角度說,世界上最大的生命體最後還是非藍鯨莫屬。 好了,把其他競爭對手排除後,咱們就來談談藍鯨究竟能有多大。 現時比較可靠的量測記錄是29.9米、199噸,不管長度還是重量,都是現存世界之最。 更厲害的是,縱觀地球演化史,也還沒發現比它更重的生物。 在長度方面,它有個已經滅絕的老對手——阿根廷龍,體長推測可達40米,但那主要是靠脖子和尾巴的“加成”,體重也就藍鯨的一半左右,一百噸出頭。

不過,仍有一點小疑問:地球生物從寒武紀大爆發到今天,已經演化了五億年,絕大多數曾經出現過的物種都滅絕了。 如果藍鯨真的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那在這幾億年的漫長歲月裏,最大的那個物種恰好沒滅絕,竟一直存活至今,這本身就有點小概率。 所以,未來再發現比藍鯨更大的動物化石,也不是完全沒可能。 但就目前來看,藍鯨這個體型,已經稱得上是“异常”了。 畢竟,藍鯨後面幾個排名的,如長鬚鯨、露脊鯨、弓頭鯨等,它們的最大體重基本就掉到一百噸上下,只有藍鯨的一半,顯得這個“世界第一”分外誇張。

接下來,我們就來感受一下藍鯨到底有多誇張。 它能長到如此驚人的體型,其中“能吃”是個非常關鍵的原因。 當然,藍鯨的起點確實就高:剛出生的小藍鯨,身長七米、體重接近三噸。 什麼概念? 生下來就已經比最大的“大白鯊”還要大。 因為藍鯨和我們一樣,都是哺乳動物,所以小藍鯨也要喝奶。 作為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嬰兒,小藍鯨一天就要喝掉400公斤的奶。 而且藍鯨奶的脂肪含量相當驚人,普通全脂牛奶裏的脂肪大約3%,這已經不算低了,而藍鯨奶的脂肪含量卻高達40%,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脂肪。 每天幾百公斤地喝下去,不長胖才怪。 所以小藍鯨的體重增長速度驚人,每天能長90公斤。 這樣持續六七個月,等到斷奶時,小藍鯨身長已經約15米,體重也接近20噸,和成年弓頭鯨差不多長,只是略顯瘦一些。

斷奶之後,小藍鯨就開始吃它們一輩子都離不開的食物——磷蝦。 之前我們聊座頭鯨時提到過,座頭鯨的選單裏有磷蝦,也包括一些喜歡紮堆的魚類,比如飛魚、鮭魚、青魚等; 藍鯨則幾乎只吃磷蝦。 可以說,小小的磷蝦憑藉一己之力,哺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真是了不起。 不僅如此,磷蝦對整個海洋生物圈,甚至對全球環境都至關重要,裡面的門道可多了——這個話題就不展開細說了,聽說有的自媒體要專門講這個,感興趣的可以去關注。

那麼成年藍鯨一天要吃多少磷蝦? 據估算,它們最高能日食4~5噸磷蝦,相當於一頭成年非洲象的體重。 一天就能吃下一頭大象,實在可怕。 藍鯨靠過濾海水進食,為了吞進更多海水、過濾出更多磷蝦,它們需要足够大的嘴。 上次提到座頭鯨的大嘴,一口能吞20噸海水,而藍鯨則更誇張,一口能吞進90噸海水,差不多相當於“世界第二大動物”長鬚鯨的整個體重。 由此也能看出藍鯨這位“老大”到底領先對手多少。

不過,這裡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反差——藍鯨有個“吞天食地”的大嘴,但它的喉嚨卻小到連個足球都咽不下去。 所以要是真不小心被藍鯨吸進嘴裡,也不用太擔心,藍鯨對你也沒啥辦法,最後只能把你乖乖吐出來,說不定還送你幾斤磷蝦。 哈哈,這只是開玩笑,大家只要知道這個“天下第一吃貨”平時只能吞小蝦米就行了。

說回正經事,2020年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本該是喜慶的日子,可那天在臺灣的長濱海灘上,人們發現一頭鯨魚的屍體。 這頭鯨約有20米長,脖子上能看到被繩索纏繞切割的痕迹,基本可以斷定死因和人類活動有關。 剛開始的報導把它認成長鬚鯨,過幾天DNA測序結果出來後,專家們才更正說它其實是一頭未成年的藍鯨。 問題是,藍鯨和長鬚鯨得有多像,竟讓專家都只能通過DNA來鑒別?

如果只看照片,大多數人確實很難區分這兩者:它倆都是又細又長的流線型,後背顏色相仿,胸鰭和尾鰭形狀也差不多。 未成年的藍鯨和成年長鬚鯨擺在一起,體型大小也沒多大差別,確實難以分辨。 如果硬要說差异,可以從三處著手:
1.頭型:藍鯨的頭相對圓一點,更像“U”字形; 長鬚鯨更尖一些,更像“V”字形;
2.背鰭:藍鯨的背鰭更小、更靠後; 長鬚鯨背鰭更大、更靠前;
3.下顎的“鯨須板”顏色:長鬚鯨左右不對稱,左邊顏色深、右邊顏色淺; 藍鯨則兩側都比較淺。

不僅長得像,藍鯨與長鬚鯨之間還能擦出“愛的火花”。 科學家通過基因分析,已經發現了十幾個它倆的雜交個體。 甚至在1998年,日本市場上出售的鯨魚肉裏,通過檢測也意外發現了藍鯨和長鬚鯨雜交的案例。 雖然按照規定,商業捕鯨早已被禁止,這些鯨魚肉本就不該出現在市面上,但它至少說明藍鯨與長鬚鯨“混血”的情况恐怕並不少見。

至於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為何要跨物種結合? 咱們也不好揣測,也許只是因為長得太像,糊裡糊塗搞錯了對象也說不定。 若再開腦洞,比方說現代人類裏還遺留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也許當年也是這麼“陰差陽錯”。 值得一提的是,藍鯨和長鬚鯨的基因差异並不小,跟人類和黑猩猩的差异差不多。 真要是亂聯想,還真有點“細思極恐”。 不過好在我們跟黑猩猩外形差別够大,至少不會鬧出這種烏龍來。

回到正題,既然在討論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那麼邏輯上就會問到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藍鯨沒能再長大一點? 有人可能會說,藍鯨都這麼龐然大物了,還不够大嗎? 其實,這就像博爾特跑出9秒58之後,人類仍舊會好奇“還能不能更快?”一樣,生物學家同樣想知道:藍鯨有沒有可能突破現有體型極限,再往上長?

大多數人認為,從地球環境層面來看,重力、溫度、大氣含氧量等等的綜合影響下,動物體型一定會有個天花板。 如今要研究的,就是兩百噸上下的藍鯨,到底是不是這個極限。 首要因素就是重力。 為什麼最大的動物都在海裡? 因為陸地上的動物要用骨骼和肌肉支撐體重,骨骼和軟組織的承重能力就成了上限。 可在海洋裏,浮力能抵消大部分重力,生物就沒這個支撐難題。 比方鯨鯊只靠軟骨也能長到20噸,大王烏賊、獅鬃水母這種連骨骼都沒有的傢伙,也能越長越大。

說到這裡,順帶回答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既然鯨類是哺乳動物,要靠肺呼吸,那它們擱淺後又不會缺氧,為啥還能很快死掉? 原因正是“重力”:對於大型鯨來說,一旦擱淺,厚重的脂肪層會把內臟直接壓垮,畢竟它們的骨架沒法像在水中那樣支撐身體重量,導致內臟受損,從而迅速死亡。 所以像虎鯨、海豚、領航鯨這種“小塊頭”,擱淺後尚有一線生機,但對於那些大型須鯨,幾乎是凶多吉少。

那麼在海洋裏解决了重力問題,藍鯨還能不能繼續變大? 我們來看2012年的一項研究。 當年,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戈德博根教授與聖路易斯大學的物理學家波特文教授合作發表過一篇論文,用流體力學分析了藍鯨在捕食時“猛衝張口”的動作,試圖找出體型和代謝支出之間的關系。 簡單說,藍鯨在捕食磷蝦時,需要張大嘴向前猛衝,這會產生巨大阻力; 藍鯨體型越大,阻力越大。 根據他們的計算,身長25米的藍鯨,猛衝時的阻力約6100牛,而體長33米的藍鯨猛增到1萬牛以上。 為了克服這額外的阻力,它們必須消耗成倍的能量。

這樣就會帶來幾個後果:一是瞬間高代謝導致短暫缺氧,並對頭骨造成衝擊; 二是如果磷蝦群規模不够大,更大的身體投入額外的能量,卻未必能換回相應的捕食收益。 種種因素疊加,便給藍鯨的體型設定了天花板。 另外,2019年戈德博根教授還在一頭藍鯨身上裝了感測器,實測它的心率:平時15次/分左右,潜水時則驟降到每分鐘2次,浮到水面換氣時又突然飆到30次以上,最高達37次。 對比一下,人類心率每分鐘10次和200次的極端跳動,你就能想像那種劇烈波動對心臟的壓力有多恐怖! 更何况,藍鯨的心臟重600公斤,它要不時經歷如此“心動過速”與“心動過緩”的迴圈,這對心肌本身也是一種極限考驗。

囙此,各種迹象都在暗示:在地球環境下,動物能長到的最大體型,或許也就是藍鯨這麼大了。 能與生物史上最大動物同處一個時代,對我們來說是何等幸運。 但換個角度,一旦最大動物都在我們時代滅絕,那對人類來說又將是多麼大的罪過。

實際上,在自然界中能威脅到藍鯨的因素並不算多。 首先是食物:藍鯨的主食是磷蝦,正如前面所說,磷蝦的生物量巨大,僅藍鯨最愛的南極磷蝦就有四億多噸之多,而且雌性磷蝦一次能產六千到一萬個卵,堪稱源源不斷。 所以即便藍鯨飯量驚人,它們也不至於“吃空海洋”。

那麼接著就該說天敵。 藍鯨唯一的天敵依舊是那位“全民公敵”——虎鯨。 現時可查到的虎鯨圍攻並成功獵殺藍鯨的記錄不多,成功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查閱的資料顯示,明確的最終“吃掉藍鯨”案例只有三次:

  1. 2003年,一群虎鯨在哥斯大黎加海域殺死了一頭幼年藍鯨;
  2. 2019年,在澳大利亞南部佈雷默灣,一個約50頭虎鯨的族群圍攻並殺死了一頭15米長的藍鯨,估計剛斷奶不久;
    3.今年3月,還是在佈雷默灣,大約75頭虎鯨圍攻了一頭16米長的藍鯨,激戰3小時後將其獵殺。
    從這些例子看,能被虎鯨最終獵殺的藍鯨大多是“未成年”,整體而言,虎鯨對藍鯨的威脅並不大。 真正對藍鯨產生巨大威脅的,還是人類。

人類捕獵鯨魚可追溯到史前時代,但那時主要是出於食物需求,“吃多少捕多少”。 這對鯨類生存沒什麼致命影響。 真正生死攸關的危機,始於19世紀中期的商業捕鯨。 那時捕鯨已不僅僅是為獲取食物——工業革命後,鯨油成了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被製成潤滑油、燈油等產品,在市場上出售。 “捕得多、賺得多”,再加上動力船和爆炸魚叉的普及,讓大規模捕鯨變得輕而易舉,人類毫無節制地瘋狂獵殺。 短短百年間,幾乎所有鯨類都被逼上了瀕危境地。

對藍鯨而言,在商業捕鯨盛行的那段時期,全球約38萬頭藍鯨被殺,其中南極海域就有33萬頭,種群只剩下可憐的0.15%。 1986年全面禁止商業捕鯨後,一些鯨類種群開始慢慢恢復,比如座頭鯨已重返“無危”行列。 然而藍鯨情况並不樂觀,截至2018年,地球上藍鯨數量大約只剩5000到15000頭,依舊是高度瀕危。 加之人類活動帶來的船隻撞擊、漁網纏繞、塑膠垃圾、噪音污染等,讓藍鯨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

總之,任何物種的滅絕都令人遺憾,更何况藍鯨還背負著“地球史上最大動物”這一稱號。 如果它真因為人類而絕跡,那無疑將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哀的事件之一。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