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虎鯨獵殺、被人類誤解,甚至會同類相食! 為什麼屢次受傷的總是大白鯊?
最近我一直在做海洋主題的節目,大白鯊可以說是每期都“躺槍”。 講虎鯨時,提到大白鯊被虎鯨吸出了肝臟; 聊達摩鯊時,又說大白鯊挨了一口連皮帶肉的狠咬; 介紹格陵蘭鯊和錘頭鯊時,還順帶用它的體型做比較。 總之,不是被虐待,就是拿來當配襯。 可作為海洋裏極負盛名、極具威懾力的頂級捕食者之一,大白鯊竟然總是以受害者或“陪襯角色”出現,確實有點冤。 於是我就想,是時候讓這位“金牌配角”也當回主角了!
不過很抱歉的是,今天要說的第一個故事裏,大白鯊還得繼續當一次受害者。 事情發生在2003年11月,澳大利亞西南部海域的佈雷默灣,這裡出現了一群抹香鯨集體擱淺的慘劇。 擱淺處周邊的海水都被血染成了紅色,場面讓人不忍直視。 就在這些血水裏,科學家竟然發現了大白鯊的踪影。 我們都知道,只有虎鯨能對抹香鯨構成真正威脅,大白鯊似乎沒這實力。 難道這次真是它們大舉進攻了抹香鯨群?

為了弄清真相,科學家决定追跡一頭大白鯊。 他們製作了一種能連續記錄位置、深度和溫度的感測器,功能很强大,但有個不足:一旦在水下就只能記錄,沒法即時傳回數據,只有浮到水面時才能被定位。 為了確保能順利回收數據,感測器設定為一年後自動脫落並浮上水面。 科學家用標槍將這枚感測器紮在一頭大白鯊背上,還給它起了個名字——“阿爾法”,好讓日後溝通時更方便。
誰承想意外突然發生:僅僅四個月後,感測器就提前浮了上來,被沖到佈雷默灣附近的海灘上。 科學家們取回後看了看數據,立刻驚訝不已,因為阿爾法的行動軌跡實在太離奇了。 根據記錄顯示,追跡開始後,阿爾法沿著海岸線一路向西,遊了大約2000公里,然後折返回到佈雷默灣。 就大白鯊的遷徙習性而言,前面這段大範圍活動倒不算奇怪,真正詭異的是感測器記錄到的最後時刻——那段溫度和深度的變化讓科學家們還原了阿爾法的“終極一潜”。
最初,阿爾法像平常一樣在淺水區活動,曬曬太陽、悠閒游泳,一切都很正常。 可突然之間,它開始急速下潜,貼著海底直沖到580米的深度。 要知道,一般兩三百米以下就算深海了,580米又黑又冷,對於偏愛表層溫暖海水的大白鯊而言,這實在很反常。 不是追殺別的獵物,就是被什麼東西追殺。 隨後,感測器的溫度變化揭示了真相:阿爾法抵達深海後,溫度從攝氏8度瞬間飆升到26度。 8度基本符合580米深處的海水溫度,那為什麼又一下子變成了26度?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阿爾法被吞進了某個生物的胃裡——這26度就是對方體內的溫度。
更離譜的是,感測器隨後一直維持在26度左右,並且隨著那個“兇手”在淺水區遊蕩了整整八天。 等感測器重新浮出水面,它的溫度才又降到了表層海水的溫度,也就是說,它這才被排出體外。 所有數據都指向同一個可怕事實:某種“存在”瞬間制服了阿爾法,並把它吞進肚子裏。 究竟誰有這麼大的能耐?
大家很容易第一時間想到虎鯨。 虎鯨獵殺大白鯊確實不費吹灰之力,但我們之前也提過,虎鯨只對大白鯊的肝臟感興趣,鯊魚肉一般不怎麼吃。 它們多半是在淺水區用技巧制勝,不會費勁地把大白鯊拖到深海,更別說一路撕咬得乾乾淨淨。 所以,這回看起來不太像虎鯨所為。
那不是虎鯨,會不會是某種未知的深海怪物? 畢竟人類對深海的探索才剛起步,說不定真有什麼巨型掠食者藏在海底,沒被發現過。 但這個假設也站不住脚:感測器顯示,阿爾法被吃之後,“那傢伙”又帶著它回到潜水區,一呆就是八天。 如果真是深海巨獸,怎麼會長時間在潜水區活動? 所以,這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最後,在排查了附近海域的各種生物後,科學家們只剩下一個結論:阿爾法是被同類——一條更大的大白鯊吞掉的。
也許聽到這個結論,你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松了口氣,想:“原來吃大白鯊的是大白鯊自己,那就沒丟我們大白鯊家族的面子!”另一種則是震驚:“它們真的會自相殘殺嗎?”這個問題現時確實沒人拍到直接畫面,但從鯊魚“宮內相食”的習性看,大白鯊之間互相吞噬也並非毫無可能。
所謂宮內相食,指的是不少鯊魚都採用卵胎生,雌鯊把卵產在子宮裏,等幼鯊孵化後再生下來。 但那些先孵化的幼鯊會以尚未孵化的卵為食,甚至像沙虎鯊那樣——連已經孵化出來的兄弟姐妹都給吃掉,最後子宮裏只剩下一條幼鯊! 雖然這樣的同類相食場景很殘酷,但在大自然中並不少見,據統計已有1500多種生物存在同類相食現象。 關於這點其實能聊的東西挺多,以後有機會咱們可以單獨說。 就現時而言,阿爾法被同類吃掉的推斷,確實並非空穴來風。
說完了大白鯊的同類相食,我們再來聊聊它的進化史。 它的傳說級祖先,不得不提到“巨牙鯊”——當然,不是能超進化的那只寶可夢,而是地球上真實存在過的龐然大物。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科學界都認為巨牙鯊是大白鯊的祖先,主要依據就是它們極其相似的牙齒。 鯊魚是軟骨魚類,骨骼難以成為化石,絕大多數化石都是各種大小的牙齒。
巨牙鯊的牙齒有多大? 從名字“巨牙”就能猜出,一顆牙就可能長達20釐米。 大白鯊的牙跟它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很多博物館裏都保存著巨牙鯊完整的巨型顎骨化石,其張口幅度十分驚人。 科學家們依據這些化石,推測巨牙鯊的體長可達20米以上,足足是大白鯊的三倍。 再加上它和大白鯊的牙齒形狀相似,邊緣都有細小鋸齒,於是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把巨牙鯊視作大白鯊的直系祖先。
直到1988年,秘魯一比特名叫哈貝爾的農民發現了一批鯊魚化石,2009年將其捐給佛羅里達大學,後者經過三年研究,在2012年給這種鯊魚正式命名為“哈貝爾鯊”。 扎實的分析表明,它才是大白鯊真正的祖先。 於是從那時起,大白鯊和巨牙鯊在主流分類上被區分開來:大白鯊屬於鼠鯊目之中的“䲟鯊科”(也常被翻譯為“輕鯊科”),而巨牙鯊則屬於“耳齒鯊科”。 那既然沒進化關係,牙齒怎麼還能這麼像? 這就涉及“趨同進化”——生活環境相似、選擇壓力接近,不同的進化路線也能出現極為相似的形態。 對於同時捕獵海洋哺乳動物的大白鯊和巨牙鯊來說,帶鋸齒的利齒有利於撕裂獵物,在自然競爭裏被不斷保留下來。
作為海洋裏的頂尖殺手,大白鯊各項“硬體”也是相當驚人。 體長通常4至6米,體重約有1噸,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肉食性魚類(只有那幾種濾食性的大型鯊魚比它更大)。 它們的泳速可與虎鯨媲美,衝刺時速達50公里左右。 再加上那張佈滿利齒的血盆大口和高達約18000牛頓的咬合力,幾乎沒有什麼獵物能經受大白鯊的一口。 可別以為它只會“硬碰硬”,其實,大白鯊捕獵也很講策略,跟虎鯨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敏捷型獵物,如海豹、海獅、海豚等,大白鯊通常潜到目標下方,然後迅猛衝刺,利用龐大的衝擊力先把對方撞暈,再優雅地慢慢享用。 若遇到體型龐大的“硬茬”,例如重達兩噸的雄性象海豹,它們就會用“放血戰術”——準確咬住象海豹的尾部,讓對方大量流血、行動不便,等它因失血過多神智不清,再從容解决。 2022年7月,海洋生物學家瑞安·約翰遜在南非海域就拍到了一頭大白鯊用“放血戰術”整整花了50分鐘,活活拖死一條10米長的座頭鯨。 雖然畫面顯示那只鯨本來狀態就不太好,但對大白鯊而言,能成功獵殺一頭如此龐大的鯨類,也堪稱它的“天花板戰績”了。
可能有人注意到,海洋館裏常見虎鯨、海豚、錘頭鯊、虎鯊等,卻很少、或者說幾乎看不到大白鯊。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水族館能長期成功圈養大白鯊。 就算有過短暫嘗試,也都是以失敗告終,而且時間都很短。 一開始是在1955年,加州一家水族館捉來一條大白鯊,結果只活了1天就死了; 1984年,加州蒙特雷灣水族館也曾嘗試,11天后依然失敗; 最近一次是2016年,日本沖繩的美麗海水族館捕獲了一條大白鯊,存活時間只有3天。
迄今為止的最好紀錄,還是蒙特雷灣水族館在2004年那次:他們用一個能容納380萬昇海水的巨大水槽,才勉强養活了一條大白鯊198天。 為何大白鯊如此不“禁養”? 科學家們推斷,最大原因在於它們需要寬廣的海域進行大範圍遷徙。 就拿“阿爾法”的四個月裏就跑了4000公里,或者另一隻曾從南非一路遊到澳大利亞又遊回南非、來回兩萬多公里的例子來看,大白鯊對於開放海洋的依賴程度遠超想像。 一旦被關在水族箱裏,失去自由的大白鯊很快便會死亡。
除此之外,大白鯊的呼吸管道也對水域大小極為依賴。 它們需要不停遊動,讓海水流過鰓裂才能呼吸。 如果空間不足,頻繁掉頭就會降低速度,從而導致缺氧。 另外,水族箱的玻璃牆對大白鯊來說更是“隱形殺手”。 大白鯊主要靠視覺、嗅覺和電場感應來辨別物體,透明玻璃既無味又無電場,還看不清,它們經常會一頭撞上去受傷,怎麼適應得了? 總之,各種因素都顯示,大白鯊幾乎難以被馴養,只要離開浩瀚大海,就再也不是那個讓人聞風喪膽的頂級鯊魚了。
說到大白鯊,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吃人怪物”。 這少不了提到發生在1916年7月1日至7月12日的“澤西海岸事件”:短短12天內,美國新澤西州沿岸發生多起鯊魚襲擊人類的意外,導致4人死亡、1人受傷。 1974年,美國作家彼得·本奇利根據這個事件寫了小說; 第二年,斯皮爾伯格把它改編成了著名電影《大白鯊》。 這部電影不僅創造了當時的票房奇迹,和《星球大戰》一起開創了荷里活商業大片的新模式,在全球電影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但與此同時,這部電影也徹底奠定了人們對大白鯊的刻板印象:暴虐、無情,對人類窮追猛咬。 於是“大白鯊吃人”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實際上,在多數大白鯊襲擊事件裏,“咬傷”遠多過“吞噬”,就算致死,大多也是因為咬傷後失血或傷勢嚴重造成,與電影裏“把人一口囫圇下肚”的橋段相去甚遠。 再看看它們對海豹、海獅的捕獵管道,就不難發現:大白鯊並未將人類當作常規獵物。 何况人類身體脂肪含量也遠不如海洋哺乳動物,骨頭又多又難啃,綜合而言,很難激起大白鯊的胃口。
可它為什麼還要咬人? 不少鯊魚學家分析,鯊魚面對陌生事物時,和人類一樣充滿好奇,只不過沒有“手”能摸、捏,唯一管道只能用嘴“試探”一下。 但大白鯊體型龐大、咬合力極强,只要稍微沒拿捏住分寸,就有可能釀成重傷甚至死亡事件。
人類想在海邊暢遊,顯然不希望時不時就被大白鯊“好奇”一口。 於是很多海灘架設了防鯊網。 從表面看,這讓鯊魚襲擊幾乎銷聲匿跡,但卻對海洋生物造成極大傷害。 比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在2017年9月到2018年4月短短半年時間裏,就有403只動物死在鯊魚網裏,其中包括14只大白鯊、10只虎鯊、7只海豚和7只海龜。 對它們而言,幾代海洋生物自由來回的淺灘,如今卻成了無法預料的陷阱。 對於那些僥倖逃過一劫的大白鯊,要如何和人類繼續和諧共處,未來恐怕還是個艱巨的難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