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奧陌陌:它會是外星文明的初次拜訪嗎?」


咱們今天要聊的,是一個真正的未解之謎。 這個謎團的焦點名叫“奧默默”,它是在夏威夷群島的哈雷阿卡拉火山頂端被發現的。 哈雷阿卡拉的海拔高達3052米,已經超過對流層的三分之一,可謂擁有絕佳的天文觀測條件。 美國宇航局NASA運營的“泛星計畫”巡天望遠鏡就裝在這裡。 而“泛星計畫”的任務可以說與人類的安危休戚相關——他們要持續監視所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天體,不管是彗星還是小行星,只要軌道靠近地球,便要24小時緊盯。

「奧陌陌:它會是外星文明的初次拜訪嗎?」


在多數情况下,結果往往是“無威脅”。 然而,2017年10月19日一早,“泛星計畫”的工作人員在查看前一晚的望遠鏡數據時,發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光點——它正在高速穿越太陽。 當時大家還沒把它當成特別的目標,因為類似“飛過月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其實並不罕見。 只要確認它對地球沒有撞擊威脅就夠了,這樣的日常工作無需大驚小怪。 於是,接下來的兩個晚上,“泛星望遠鏡”繼續追跡這個光點,並根據其飛行速度和位置推算了運行軌道。 可等軌道一出來,NASA的工作人員才猛然意識到:這傢伙可不是什麼普通訪客,人類整整找了它五十年!
10月22日,NASA緊急給全球所有相關領域的天文學家逐一打電話,告訴他們:第一個太陽系外的不明物體就在附近,而且行動極其古怪。 這個消息瞬間讓天文學家們興奮不已——他們連夜調動一切可用望遠鏡,生怕錯過任何蛛絲馬跡。 那為何天文學家對來自太陽系外的物體如此著迷呢? 還得說說人類現時所處的困境:就算是飛得最遠的航天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從1977年發射至今也已飛行了44年,距地球約200億公里,但仍未真正脫離太陽系。 現有的計算顯示,它們想要飛出太陽系,大概要再花1.4萬到2.8萬年。 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人類幾乎不可能近距離觀察太陽系之外的天體。 但如今,這個不速之客主動闖了進來,自然讓所有天文學家振奮不已。
這位闖入者也就有了一個名字:“奧默默”。 在夏威夷語中,它的意思是“來自遠方的信使”,聽起來簡直再貼切不過。 最初,大家還以為奧默默是一顆小行星,可隨著觀測數據越來越多,天文學家們卻愈發拿不准了。 最早它之所以成為焦點,僅僅是因為它來自太陽系之外。 可慢慢地,人們開始爭論:奧默默到底是什麼? 這玩意兒真是自然產物嗎?
它的第一個特別之處,是怪異至極的軌道。 如果把太陽系的黃道面想像成水面,那麼奧默默就像跳水員一般,從高空紮入水面,再浮上水面後揚長而去。 與此同時,它的軌道偏心率達到了1.2,呈現標準的雙曲線形狀。 這意味著它並非圍繞太陽公轉,而是貨真價實的“太陽系過客”,來去自如,而且再也不會回頭。
另一樁古怪之處,是它的光度會週期性地變化。 要形成這種亮度曲線,唯一的可能就是:它是個細長的“雪茄形”物體,而且還在不停翻滾。 NASA估算,這支“雪茄”的長度大約800米。 打個比方,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空母艦長約350米,奧默默的長度相當於兩艘航母還多一點,它的長寬比至少5:1,甚至可能達到10:1。 這對於小行星而言,簡直聞所未聞——人類觀測到的小行星裏,最多也才三比一,像奧默默這樣“極度瘦長”的傢伙還從沒見過。
可真正讓天文學家們困惑到抓狂的,是它竟然在自己加速。 2018年6月27日,距離奧默默最接近太陽的時刻已過去八個多月,它那時剛剛越過木星軌道,正朝土星軌道飛去。 人類望遠鏡也一直目送它離開太陽系。 在這八個月裏,奧默默的速度衰减過程和引力理論預測幾乎完美吻合。 但就在6月27日那天,天文學家報告:它飛行軌跡上出現了一次未知來源的“非引力加速”。 加速度雖小,卻毋庸置疑地發生了。 站在天體物理的角度,這不是測量誤差就能敷衍得過去的。
這突然的加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就像你目送遠方客人離去,結果那人走出一段後,突然又小跑了起來,而且一跑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再也無從探究到底發生了什麼。 那麼,這是不是能證明奧默默一定是人造物? 也不能輕易下結論。 畢竟彗星靠近太陽時,也可能因為受熱噴氣而稍稍變速。 可彗星會產生長長的彗尾,這種噴氣過程在望遠鏡下應該非常明顯。 然而,天文學家全程盯著奧默默,卻沒發現它有任何彗尾。 而且,如果它真在翻滾的同時噴射氣體,那麼翻滾週期肯定會亂套,亮度曲線也會改變,但觀測數據並未顯示出任何异常。 這樣一來,“奧默默是彗星”說也卡住了。
正因為沒人能解釋清楚,於是“奧默默是外星人造物”的猜測自然不會缺席。 更何况,提出此觀點的還是鼎鼎大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 他在哈佛大學任教,曾於2011到2020年間出任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是史上任期最長的一比特。 2018年7月,他被任命為美國物理與天文學會主席; 同年6月,他宣誓就職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成為特朗普的智囊團成員。 此外,在2012年《時代》雜誌評出的“太空領域最具影響力的25人”榜單中,也有他的名字。
勒布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宇宙起源方面,他著有《宇宙第一星系》等書。 同時,他對尋找地外文明也相當感興趣——在之前討論FRB(快速射電暴)時提到過的“突破聆聽”(Breakthrough)計畫,就由俄羅斯富豪尤裏·米爾納發起,霍金和紮克伯格也參與其中,而勒布正是該計畫中“Starshot”子項目的負責人,致力於研發能以20%光速飛行的飛船。
除了這些主流課題,他還有不少“出其不意”的研究。 比如2012年,他曾提出一項科技,能探測柯伊伯帶中是否存在外星人的人造光源。 如果那裡某顆行星上建造了大型都市,那麼因為陽光不足,夜晚必定需要照明。 只要都市燈火通明,就能被“看”到。 甚至太陽系以外,如果某顆行星上有外星人,他們夜裡的萬家燈火也可能暴露位置。
不止如此,通常科學家探尋行星生命時,會在其大氣層尋找氧氣、甲烷等與生命相關的成分。 可勒布卻給出了另一個方向:他認為,更容易探測到的或許是外星人的“污染物”。 比如地球大氣層的氟利昂就是典型的人造物。 如果別的行星上有氟利昂,那就說明十有八九存在外星文明。
總之,奧默默剛一出現,媒體就紛紛追問:勒布怎麼看? 他自然沒有讓人失望,立即拋出“奧默默絕對有問題”的觀點,並列舉六大理由,說明它“無法是自然產物”。 還引用夏洛克·福爾摩斯那句名言:“當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無論多麼難以置信,也只能是事實。”的確,如果將奧默默視作“正常天體”,它實在疑點重重,尤其是它明明加速了,卻看不到任何噴氣迹象。 由此,勒布提出:奧默默可能是外星人製造的一艘“光帆飛船”。
什麼是“光帆飛船”呢? 這就要提到“太陽輻射壓力”。 光既是波也是粒子,當太陽光照在物體上,就好比一束粒子流撞上了它,被物體反射回去的過程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讓物體獲得極微小的推力。 在日常環境中這幾乎可以忽略,可在太空卻大有可為。 最典型的設計,就是給飛船裝一面巨大、輕薄的“太陽帆”,利用太陽輻射壓力來加速。 2010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构就發射了史上第一艘太陽帆探測器“伊卡洛斯”(IKAROS),它的帆面是14×14米,並成功完成金星探測,驗證了光帆飛船的可行性。
有人或許會質疑:光輻射壓力如此微弱,真的能推動飛船嗎? 的確,推力很小,可與使用燃料的飛船相比,光帆勝在“能源永續”。 只要有光照,就能持續加速,特別適合跨星際的漫長航行——就算抵達其他恒星附近,也能繼續借光前行。 所以,勒布主導的“Starshot”計畫,就是在研究如何讓飛船飛到20%光速,靠的正是光帆思路。 也難怪,每日思考“光帆”的他,一旦發現奧默默可疑,就馬上聯想到“外星光帆”。
當然,也有人猜測,或許這正是他吸引更多公眾與資本關注的管道。 畢竟,“外星智慧”四個字永遠是話題熱點,能够為他的光帆飛船項目拉來更多資金也說不定。 但即便如此,“光帆飛船說”也有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 首先,不好解釋奧默默的“翻滾”。 如果它真是光帆飛船,那應時刻保持帆面對著光源,不太可能做不受控的翻滾。 就算壞了,也該在太陽附近時加速更明顯,而且翻滾節奏估計會被徹底破壞,可現有觀測和加速模式都對不上。
其次,它的速度也沒高到離譜。 奧默默進出太陽系時,速度大約是26公里/秒,而我們的旅行者1號如今也有17公里/秒的速度,差距並沒想像中那麼大。 會跨星際旅行的外星人,如果真的有先進文明,又怎會用跟人類上世紀70年代探測器差不多的速度趕路呢? 更難想像的是,外星人非要造一艘“雪茄形、翻滾著飛”的飛船來橫渡星際。 如果它真是壞掉的飛船,那又怎麼解釋它會自主加速? 所以,這些問題誰都說不清。
正如咱們開頭所說,奧默默是個真正的“未解之謎”。 隨著它離我們越來越遠,科學家也失去了收集更多數據的機會,只能不停地推斷和猜想。 就算如今有人寫論文分析奧默默的成分和可能性,也註定無法獲得完全公認。 與其嚴肅地爭論,不如學學勒布教授,乾脆大膽猜想:“它就是外星飛船”。 畢竟誰也沒有實錘證據證明它不是,說不定哪一天它真的會被證實呢?
不過,科學界依然在努力破解它的謎團。 去年5月,有人提出奧默默也許是一塊“氫冰”,在接近太陽時昇華,從而產生推力而不顯現尾巴。 但也有人馬上反駁:氫冰的熔點太低,在抵達內太陽系前就該蒸發光了。 到了今年2月,又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氮冰”,既能在受熱氣化時推著自己走,又不會出現明顯噴氣。 氮冰在星際介質中能穩定存在五億年。 而我們太陽系週邊的柯伊伯帶乃至冥王星表面都蘊含海量氮冰,相互碰撞時,碎片被甩到別的恒星系也並非天方夜譚。 可同樣問題又來了:假如它在氣化推動自己時一直翻滾,為什麼翻滾週期卻絲毫不亂? 這依然難以解釋。
總之,奧默默那一走就不回頭,留下一連串謎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科學家也只能各種推測,無從驗證。 或許下回再出現類似的訪客,人類能提前觀測,甚至派探測器近距離迎接,但這需要多强的科技儲備和多少年積累就不好說了。 至少,“奧默默”雖然神秘離去,卻刺激了無數學者的想像力。
說到這兒,再插一句:今年1月,勒布教授的新書《外星人:地外智慧生命的第一個迹象》正式出版,寫的就是奧默默的故事。 光看這名字就知道,這書多半會是個暢銷爆款。 而這大概也算奧默默留給人類的最大“遺產”了吧。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