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要聊的,是一處被稱作“真正無解”的史前遺跡——哥貝克利石陣。 有人甚至提出,這可能是遠古外星人造訪地球的證據。 哥貝克利石陣位於土耳其東部,其名稱來源十分有趣。 “哥貝克利”在土耳其語中是“大肚子”的意思,因為這處遺跡坐落在一座山丘上,而那山丘的形狀看起來就像一個圓滾滾的大肚子,於是就有了這個名字。
關於哥貝克利石陣是如何被發現的,中文圈裏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據稱是1963年時一比特庫爾德族牧羊人偶然間發現。 其實,這並不正確。 早在196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本尼迪克特教授就已經對這個地方進行過考察。 他在山丘表層發現了一些石灰石石板,但當時只認為這些石板屬於拜占庭時期的普通墳墓(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多年),覺得並不特別,於是也就沒有深入挖掘。 他最後只是在報告中提到,在土耳其東部的某個山丘上發現了似乎是拜占庭時期的墳墓,這事兒便不了了之。

時間一晃過去了三十年。 1994年,德國考古學家施密特博士在附近進行另一項考古發掘,需要查閱參考資料時,翻到了當年本尼迪克特教授的報告。 施密特博士瞥了兩眼之後,頓時覺得這其中大有文章:這些石板不像拜占庭時期的墳墓那麼簡單。 於是他决定動手挖掘。 結果一挖才發現,這座圓滾滾的山丘,原來完全由大石塊堆成,簡直就是一座“人造山”。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對其建造年代的鑒定結果顯示,這些遺跡大約建於西元前一萬年到西元前八千年左右。 也就是說,本尼迪克特教授當年足足少算了一萬年! 要是教授後來得知這一消息,估計得追悔莫及:如此重要的史前遺跡,竟然就這樣被他一筆帶過,實在可惜。
既然是史前遺跡,咱們腦海中可能會立即浮現出英國的巨石陣、秘魯的納斯卡線條、復活節島的石像,甚至是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然而,要是認真推敲,這些並非都算“史前”。 通常我們所說的“史前”指的是人類社會尚未出現文字之前,也就是石器時代; 進入青銅時代後,就要劃入“信史時代”了。 比如納斯卡線條大約誕生於西元前500年,復活節島石像出現於西元1250年前後,金字塔更是西元前2700年左右的產物——這些都已有確鑿的人類文明背景,嚴格意義上講應被稱為“古文明遺跡”。 英國的巨石陣倒是建於西元前4000年,當時的英格蘭還處於新石器末期,勉强可以稱作史前遺跡。 但是哥貝克利石陣(西元前一萬年到前八千年)可就毫無爭議地屬於史前時代了——畢竟那個時期,人類甚至連農業都沒有出現,更別提語言文字或社會形態了。
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哥貝克利石陣的建造者仍停留在狩獵採集的階段,他們在完全依靠石器的條件下,竟能打造出如此高超的建築工藝,確實讓人驚歎。 現今借助現代探測手段,學者們在哥貝克利石陣的地下發現了大大小小約二十處石陣結構,它們的樣式大同小异:主要由T字形的石柱構成,並分成三層。 最底層的石柱數量最多,環狀排列,其間用碎石填充成圍牆; 其中最大的一處圍牆直徑達三十米。 石陣中央往往矗立著兩根尤為龐大的石柱,宛如支撐穹頂的主要結構。
第二層則在第一層被填埋後修建,依舊是由T形石柱組成,但排成方形,範圍比下麵的圓形更小,相當於是“套”在裡頭。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聯想到古代的方孔圓錢——也許這跟“天圓地方”的觀念有點相似。 至於第三層,就顯得比較隨意了,上面堆滿了碎石子、廢棄的工具、動物骨頭之類的,幾乎成了垃圾場。 為什麼下方兩層都好好修築,到了最上面卻是這樣的隨性處理? 考古學家通過測年後發現,即便是同一座石陣的三層結構,建造年代都不相同:最底下最大一層大約是西元前一萬年,第二層約為西元前8800年,最上面那層則是在西元前8000年以後。 也就是說,這個龐大的建築群是幾代、甚至上百代人,耗費數千年才搭建而成的。
我們注意到,最早那批建造者建造時投入最大,做得也最精緻:石柱最多,面積最大,還在石柱上雕刻了形形色色的飛禽走獸,十分生動。 可到了第二層,規模和雕工就稍遜一籌,雖也有刻著圖案的石柱和磨光的石板,但和第一代相比明顯差距不小。 到了第三層,基本就演變成了一個“扔垃圾”的地方,看不到什麼令人驚豔的工藝。 可以想見,如果第一代先民們泉下有知,看到晚輩們這樣隨意堆弃,只怕要一個個氣得從地底下爬出來質問了。
正是因為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有些人懷疑:既然在西元前一萬年,大家都還處於狩獵採集階段,又哪來這麼高的科技去切割與雕刻巨石? 如此巨石工程,該不會是外星人幫助建成的吧? 一旦外星人走了,地球人自己就只能越建越糟……這類“遠古外星人”理論,雖然能解釋為何最初的工藝水準驚人,但也帶來了更多難以圓通的問題。 首先,以外星人來去自如的科技,如果真想蓋一座石陣,那麼圓環的圓度、石柱的精細程度,應當更為完美才是; 再者,如果他們當時真的造訪地球,想必會留下更多確鑿痕迹,而非僅憑幾處疑點就作此斷言。 事實是,我們並未找到任何能鐵證如山地證明外星人到訪的直接證據,只有猜測和神話被“强行”解釋,這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那麼,如果我們基於“這確實是當時的人類親手建造”的角度來思考,是否就有比較合理的解釋呢? 首先得看看史前人類的石器使用史。 其實,人類最早使用石器的記錄可追溯到距今三百萬年前,那時的肯雅洛美克威已出土了最原始的石器。 換言之,人類在怎麼敲打、切割石頭這件事上,已經累積了數百萬年的經驗。 到哥貝克利石陣建造時,人類正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對石材加工並不陌生。
許多人容易忽略一個關鍵:一聽到十幾噸重的巨石,就會不自覺地以“現代效率”為思路,認為“既沒起重機又沒卡車,怎麼搬得動”? 可古人往往根本不追求“高效”,反而會動用大量人力、修建木架或斜坡,用滾木加繩索,將巨石一點點挪到幾十米外。 有的過程甚至花上好幾天、幾個月乃至幾十年的時間。 比方說立起石柱,人們就可能要先在石柱兩側搭木架,每拉起一點,就用木頭將其穩住,周而復始才把石柱立起來。 拆完架子,再去下一處。 古人建造這些“奇迹”的能力,確實更多地源於極其龐大、漫長的勞動量。 如今海外還有不少愛好者舉辦仿古實驗,嚴格遵循無現代工具的前提,重演搬運巨石的過程,裡面充滿各種巧思,值得感興趣的朋友去瞭解。
至於一萬年前的人為什麼要修建哥貝克利石陣,實用角度似乎很難解釋——它既不能遮風擋雨,也沒法防範猛獸,顯然不是為了生存需要。 那就只能歸因於精神信仰或祭祀活動了。 別忘了,人類大腦中有獨一無二的“想像能力”,能創造出超越現實的神靈世界。 其實,狩獵採集部落也具備藝術與宗教意識。 舉個例子:德國烏爾姆博物館中就收藏了一座三萬五千年前的獅頭人身小雕像,它是用猛獁象牙雕刻而成,比哥貝克利石陣還早兩萬五千年。 可見,遠古先民在吃完猛獁象、閒暇之餘,就能開始進行藝術創作。 正因如此,當他們面對各種自然現象時,往往會塑造出神或靈的概念,試圖借此解釋並尋求庇佑。
哥貝克利石陣的建造者亦是如此。 或許他們想通過修築這樣一座恢宏的石陣,與神明溝通,祈求平安、豐收或其他祝福。 但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環境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後代人對這種儀式或信仰便沒有前輩那麼重視,於是建造水准也就一代不如一代。 跟古埃及的金字塔現象其實如出一轍:法老初創王朝時,修金字塔要多豪華有多豪華; 可越到後面,金字塔就越簡單,甚至乾脆不修,改建帝王穀陵墓了。
很多人好奇:古人為什麼不把時間拿去種地、放羊,非要勞民傷財地建這麼多石雕巨陣或金字塔? 但這恰恰反映了每個時代不同的信仰模式和社會需求。 就算是古人自己,也可能有代際的“價值觀斷層”。 像哥貝克利石陣西元前8000年的那批建造者,恐怕都已經不明白最初先人為什麼要花如此大力氣來建造了。 再看看我們的時代,對墓葬也不怎麼在意了——現代人再有錢,也不會再去修造巨大地宮。 假如一千年後有人來發掘,怕是要感歎:二十一世紀的墓葬比十世紀的“退化”太多了,一件值錢的物品都沒。 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社會真的退步,而只是價值取向不一樣罷了。
所以,哥貝克利石陣越建越粗糙,更多是因為社會環境與精神需求已大大不同,和人類科技水准退化並無關聯。 或許這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規律:在未解之謎與變化不定的信仰之中,歷史往往就這樣往前滾動。
最後,有讀者或許會問:“你上期不是說要聊農業革命嗎?怎麼變成哥貝克利石陣了?”其實,我本來是想用這座石陣來當農業革命的引子,結果一不留神鋪墊過長了。 那咱們就下期接著聊——為什麼人類在狩獵採集了三百萬年後,突然心血來潮地來了一場“倒楣”的農業革命呢?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