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蛇這名字,一聽就知道它們的視力絕對不咋樣,對吧? 因為它們大多數一輩子都在地底生活,壓根用不著看東西,眼睛幾乎完全退化,只剩下兩個小圓點,頂多具備點兒感光功能,這就是“盲蛇”這個名字的由來。 以前在“蛇那期”裏提過一種盲蛇——卡拉細盲蛇,號稱世界上體型最小的蛇,最長也不過十幾釐米,外形活像蚯蚓,甚至比蚯蚓還細小,看上去簡直不可思議。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盲蛇都這麼迷你,有些體型也會大一點。

比方說,非洲就有一種叫做施萊格爾巨蟒蛇的盲蛇,能長到差不多一米,是盲蛇家族裏最大的一種。 不過,它和那些小型盲蛇在生活習性上差不了多少,只不過個頭更大而已。 總體來說,大多數盲蛇體型都在十到三十釐米之間,不是窩在地底下,就是躲在石頭或落葉下,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 從外觀上看,這種細小、柔軟的蛇跟蚯蚓非常像,大部分人哪怕真看到了,也極容易把它誤認為是條蚯蚓。 可別忘了,它再怎麼不起眼,還是有血有肉、五臟俱全的脊椎動物,貨真價實的蛇,和蚯蚓這種環節動物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你仔細看看或抓在手裡,其實盲蛇和蚯蚓很容易分辨。 蚯蚓屬於環節動物,身上有一圈一圈的環節紋路,還會分泌黏液,摸上去黏滑,頭部略尖。 而盲蛇的身體則覆蓋著光滑的鱗片,不分節,沒有黏液,腦袋是圓頭,更關鍵的是,蛇都會吐信子,盲蛇自然也不例外——要是“蚯蚓”會吐信子,那它肯定就是盲蛇了。
盲蛇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蛇亞目的盲蛇小目。 蛇亞目大致分為真蛇小目和盲蛇小目,咱們熟知的絕大多數常見蛇類都歸真蛇小目; 盲蛇與它們則是另一個完全獨立的群系。 據現時所知,現存的盲蛇大約有“五顆三十九鼠”四百多個物種,大多常年深居地底,極少跑到地面上來。
問題來了:盲蛇在地底下,究竟靠什麼吃飯? 實際上,它們的食譜相當單一:螞蟻和白蟻,包括蟲卵、幼蟲、蛹,都是盲蛇的美食。 可以說,盲蛇之所以長得這麼纖細,就是為了方便鑽進螞蟻窩。 它們依靠吐信子找到螞蟻的巢穴,鑽進去後盡情享用。 這種吃螞蟻的管道,還真是很特別。
我們之前說過,蛇的“絕技”在於能把嘴張得特別大,能吞下比自己體型大得多的獵物。 但盲蛇在地下掏螞蟻吃,根本不需要“大嘴”本領。 它們的嘴非常小,只能張開一個小洞而已。 要說“吞”這個詞,真是有點誇張,它們頂多就是“啃啃”,不僅不嚇人,還有點兒可愛,離普通蛇的“恐怖大口”形象差了十萬八千裏。
既然不用張大嘴,盲蛇的腦袋構造就跟其他蛇大不相同。 它們的嘴巴變得很小,而且長在腦袋下麵,這樣在地底鑽來鑽去時,就不至於把泥土吃進肚子裏。 頭部最前端的鱗片也特別堅硬,還有點凸出,像個小鏟子,用於挖土鑽洞,非常適合它們的生存環境。
或許有人會好奇:盲蛇直接鑽進螞蟻洞裏,螞蟻群就不會“群起而攻之”嗎? 別擔心,盲蛇全身的鱗片都特別緻密,幾乎不留一點縫隙,就連那兩個可有可無的小眼睛也被鱗片蓋住,所以正常情况下螞蟻傷不了它。 這算是它們最强的防禦。 除此之外,盲蛇幾乎沒有別的攻擊手段:它們既無毒性,也咬不到人; 唯一能用來“攻擊”天敵的方法就是用尾巴戳人。 它們尾巴末端有塊角質鱗片,像刺一樣,如果你抓住它,它就用尾巴戳你。 但這點小“招術”也談不上真正的殺傷力,更多是嚇唬一下。
那麼,為什麼會進化出盲蛇這麼“另類”的一支蛇? 科學家們的說法是——也許盲蛇才算是蛇類早期形態的“初心者”。 因為有一種“陸生假說”認為,最早的蛇可能就是某些蜥蜴為了適應穴居生活而逐漸演化而來。 也就是說,蛇本來就是為鑽洞而生的,盲蛇更像是繼承了祖先的一些特徵,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 不過,這並不是說當年的所有蛇都像現在的盲蛇這樣高度適應地下生活。 比如2021年有項研究表明,科學家對普通蛇、盲蛇和蜥蜴做了基因分析,發現與視覺相關的12個基因裏,盲蛇失去了其中的7個,而大多數蛇並沒有失去那麼多。 說明當年的“蛇族”大概並沒有像盲蛇一樣那麼依賴地下環境。 雖然可能穴居讓它們逐漸演化成蛇形,但很多蛇在大約6500萬年前又回到地面活動,最終演化成如今我們熟悉的大部分蛇類; 而盲蛇這個分支則一直在地底存活,越變越“瞎”,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下,淪落到只能吃螞蟻的境地。
不過說回來了,盲蛇當下的生存策略,你也不能說它就不成功。 比如在盲蛇科的印度盲蛇屬裏,有一種體型同樣很小的盲蛇叫鉤盲蛇,混得相當不錯。 它被認為是現時全世界分佈最廣的蛇類,甚至在所有陸生爬行動物中,它的分佈範圍都相當驚人。 原本它只產於亞洲和非洲,卻隨著花卉貿易在幾乎所有熱帶、亞熱帶地區都能見到。
鉤盲蛇能在全球“開枝散葉”,除了人類無意的傳播,更關鍵是它們的繁殖管道——它們是孤雌生殖的。 也就是說,只要花盆裏混進了一條鉤盲蛇,就有機會讓它發展出一個新族群。 科學家們迄今為止找到的鉤盲蛇樣本,全部都是雌性,沒有發現雄性個體,擁有三倍體基因,只通過尅隆繁衍後代,非常特別。
談到繁殖,盲蛇和大多數蛇一樣是卵生。 考慮到它們本來就小,產下的蛋當然也特別小。 比方說鉤盲蛇下的蛇蛋大約就像大米粒兒那麼大,一次只產一到八枚。 就算你真的在土裏翻出來,也未必會意識到這是蛇蛋,畢竟它們實在太微小了。
好啦,關於盲蛇就說到這兒吧。 最後,還是要感謝各位會員的一路支持。 轉眼就到了2025年,如果大家對會員專享內容有任何想法或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 讓我們繼續在新的一年裏,一起探索更多精彩的動物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