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有段爆火的視頻,點擊量竟然高達1.6億。 或許有些觀眾看過:那是一隻小青蛙在手機上玩遊戲,一口一個螞蟻,顯得動作靈巧又可愛,特別招人喜歡。 大家可能會好奇:這只胖嘟嘟的小青蛙究竟是什麼物種? 其實它有個外號叫「pixi frog」,也被稱作小精靈蛙。 這個叫法看起來確實挺貼切,畢竟看上去又萌又機靈。 不過要注意,視頻裏的那只還只是幼蛙,沒完全長開呢。 等它真正長成成年蛙,那可就完全沒有小精靈的模樣了——絕對能把人嚇一跳! 它的正式名字其實是非洲牛蛙。

一提到牛蛙,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也許還有不少人吃過。 不過今天要講的這個「非洲牛蛙」跟我們平時端上桌的牛蛙並不是同一種。 我們平時吃的那種原產北美,叫美國牛蛙,是北美現存體型最大的青蛙,同時也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狠角色,值得專門聊聊,但這次先按下不錶。 這裡說的非洲牛蛙,論身材其實比美國牛蛙還要更「牛」,起碼比美國牛蛙大上一倍,看上去相當威猛。 另外,它們的生存環境還相當獨特。
要知道,作為一種青蛙,它們竟然生活在乾旱的稀疏草原上,有時一年裏有八個月見不著水,卻照樣能活,這聽起來不可思議。 也囙此,非洲牛蛙展現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行為,實在值得我們好好見識。 並且,別看它來自非洲,又大又威猛,在寵物市場它卻成了備受青睞的熱門青蛙,養在家裡與野外的形象反差極大,也值得一探究竟。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認識一下非洲牛蛙。 其實非洲牛蛙和美國牛蛙雖然都叫「牛蛙」,但從生物學分類上看它們並不算近親,至少不是同一科。
美國牛蛙隸屬於蛙科,而非洲牛蛙則屬於箱頭蛙科,學名「非洲牛箱頭蛙」,但一般都直接稱呼「非洲牛蛙」,這樣更好記。 說到這兒,還要提一下「箱頭蛙屬」這個屬名——拉丁文是「Pyxicephalus」,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箱子」和「頭」。 所以翻譯過來才叫「箱頭蛙」。 而之所以叫它「pixi frog」,只不過是從屬名諧音過來的,並不是英文裏表示「小精靈」的「pixie」。 何况看非洲牛蛙的「硬漢」形象,確實跟「小精靈」完全扯不上關係,這點得說明白。
再從外觀上看,非洲牛蛙看起來其實更像蟾蜍:身上坑坑窪窪,一道道凸起的條紋,一點也不圓潤,不似普通青蛙那樣皮膚光滑; 體形也是偏臃腫沉重的「蟾蜍型」,看上去沒那麼靈活。 很多人第一眼會以為它是蟾蜍,其實它還是實實在在的青蛙類。 非洲牛蛙最顯著的特點,毫無疑問就是「大」。 比方說,可以跟美國牛蛙對比一下:美國牛蛙最大體重也就500~800克,通常也破不了1公斤。 雖然這在普通青蛙裏已算巨型,但在非洲牛蛙面前仍稍遜一籌。 非洲牛蛙據說能長到1.5公斤,足足比美國牛蛙大了一倍,身長最大可達25釐米,蜷成一團幾乎像個足球那麼大,離譜得很。 而且在所有「無尾目」(青蛙和蟾蜍)之中,它們的體型能排到第六。
排在前五裏的,有一種咱們之前聊過,那就是甘蔗蟾蜍,剩下的以後再找機會細說。 總之,非洲牛蛙可稱得上蛙蟾類的大麦克之一。 至於它的原產地嘛,當然在非洲,主要分佈於非洲大陸南部的稀疏草原、灌木林等地。 那一帶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旱季時可能半年多都不下雨,河流或沼澤能徹底乾涸,大半年滴水不見都是常事。 作為青蛙這一類兩棲動物,即便不是純水生,也很難忍受如此乾旱的環境吧? 那它們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咱們接著往下看。
水生動物面對乾旱的典型策略,很多人知道「肺魚」就是代表:水幹了,它們就會鑽進河床,分泌粘液包裹自己,進入一種「休眠」狀態,等到河裡有水了再出來。 非洲牛蛙和肺魚的想法差不多:旱季來臨、水源斷了,它們就往地下挖個洞,把脫下來的舊皮像「繭」一樣裹在身上,以此减少水分蒸發,同時將新陳代謝降到最低。 如此一來,連喝都不用喝,最多能扛八個月,直到雨季重現,重新獲得水源,基本就能順利存活。 所以,地面上哪怕幹得開裂,也許地下還潜伏著數量不小的非洲牛蛙——它們一生中幾乎有一半時間都埋在地底下,耐心驚人。
熬過漫長旱季,一旦雨季來臨,牛蛙們醒來破土而出,場面相當壯觀。 畢竟它們塊頭不小,那一瞬間真有種「怪物出山」的感覺。 這些大傢伙大半年沒進食,肯定要趕緊尋找食物。 那非洲牛蛙吃啥呢? 向來有種說法:只要能塞進嘴裡的,它們都敢吃。 常吃的有各種節肢動物,比如蠍子、鼠婦、蜈蚣、馬陸、蟋蟀、甲蟲等等,大到小,它們一視同仁,等伏擊到獵物時,迅速用舌頭一卷,然後整只吞下去。 要是獵物比較大,它們還會用前肢配合,一把一把往嘴裡塞,看起來還有點喜感。
留意看它們的下頜,會驚訝地發現有三顆牙齒:兩顆大牙、一顆小牙。 青蛙一般沒有太明顯的牙齒,就算有,也只是在上頜出現一些鋸齒狀的小突起用來卡獵物,遠遠不如非洲牛蛙這麼明顯的「獠牙」。 而非洲牛蛙之所以長這三顆牙,就是因為它們不只吃小蟲,連蛇也照吃不誤! 仗著皮糙肉厚,小一點的蛇咬不穿它們; 一旦被牛蛙逮著,便會用驚人的咬合力迅速咬死對方,吃起來更方便。 除此之外,小老鼠、小型蜥蜴、魚、鳥也都在它們的菜單中,可見非洲牛蛙可不是只吞點小蟲那麼簡單。
等到飽餐一頓後,非洲牛蛙還得忙另一件大事,尤其是雄性——那就是繁殖。 等雨下得差不多、到處都是小水塘時,公牛蛙就會通過「叫聲」來吸引母牛蛙。 它們的叫聲特別低沉,跟「牛叫」極其相似,比美國牛蛙還更渾厚,這也是它們被稱作牛蛙的一大原因。 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段視頻聽聽,那聲音還真有點「牛哞」的味道。 公牛蛙一通叫,引來雌性,但想真正獲得交配權並不容易,因為很多雄蛙會聚在同一片水塘,得先爭奪「水塘中央」的位置。 誰能站穩水塘中心,誰就更容易抱得美人歸。
這也就導致公牛蛙之間常爆發混戰。 我個人覺得它們的打法在整個動物界都算相當「有看頭」,簡直就像摔跤賽。 最常見的一招就是大嘴一張,猛撲過去,試圖直接咬住對方腦袋。 它們龐大的體重帶來的衝擊力可不小,一些體型略小的雄蛙或是沒啥底氣的年輕蛙,可能被這一撲就嚇得逃之夭夭,根本不敢在中央逗留。 體型相近、勢均力敵的則會「真刀真槍」硬碰硬。 有時就是頭對頭死磕,撞得對方人仰馬翻; 有些身強力壯的傢伙,肩膀那塊肌肉拱起來跟要爆炸似的,看著就嚇人。 有時它們還會用些技巧:看到對面沖得太猛,就縮脖閃避,讓對方撲空,然後伺機反擊。
而最精彩的招式,估計很多人想不到:它們竟然會「背摔」! 實力强的公牛蛙會死死咬住對面腦袋,身子後仰,來個華麗的「過肩摔」。 就跟職業摔跤裏的「德式拱橋背摔」如出一轍,非常殘暴,也成了它們的招牌動作。 經過這一場「大亂鬥」,最終還能佔據水塘中央的就是勝者。 這時,雌蛙會悄悄地從水底遊到它身邊,以免在水面上被那些敗陣的公蛙騷擾。 公母蛙的交配姿勢跟其他蛙蟾類一樣,屬於「抱合」——雄蛙從後面抱住雌蛙。 但這裡有個「反差」:別的青蛙通常都是雄性小、雌性大,好像雄蛙被母蛙「馱」著,可非洲牛蛙卻完全倒過來——雄性體型比雌性大一倍,體重上更是「泰山壓頂」。 囙此整個交配產卵過程也快得多,雌蛙根本不可能背著這樣的大塊頭到處走。
產完卵後,公牛蛙也不會撒手不管,它會一直守護這些卵。 此時也是公蛙攻擊性最强的時候,任何企圖接近蝌蚪的生物,比如水鳥、烏龜、蛇,哪怕是路過的人,都可能被它一口咬上,可見它護崽的兇猛程度。 可它的責任還不止如此,因為蝌蚪期一旦遇上太陽暴曬,小水塘很快會乾涸,公牛蛙就得趕緊想辦法帶著孩子撤到水更深的地方,既凉快、食物又更多,還能躲過缺水危機。 萬一附近的水位快速下降,一塊看似安全的水塘也可能在幾天內幹到只剩小水窪,蝌蚪們被困住是常事。
這時公牛蛙就會祭出「絕招」:它居然會挖「水渠」! 通過挖通小水窪與旁邊的大水塘,讓蝌蚪們能够順利遊過去,成功逃生。 不得不說,公牛蛙的挖洞效率還真挺高,頭脚並用,很快就能挖通。 有了這條「逃生通道」,蝌蚪們才能保住性命。 看看公牛蛙在求偶到育幼環節的表現,說它是動物界的「高品質雄性」一點都不為過。
不過青蛙的繁殖策略,大多屬於「產量制勝」:一次產三四千枚卵,最終能長成成蛙的恐怕不到1%。 它們天敵確實多,但在稀疏草原裏,並不像有大型魚類的江河湖泊那樣讓青蛙卵和蝌蚪遭大量捕食,再加上公牛蛙護崽,所以其他天敵並不是導致大量損耗的主要原因。 導致非洲牛蛙「娃」大量死亡的主要問題反而有兩個:第一,無法及時挖通水道,被太陽一下「端了」; 第二,就是同類相食。 對,你沒看錯:非洲牛蛙同類相食很常見。 比如那些沒交配的公牛蛙,就常在蝌蚪群邊上轉悠,尋找下嘴的機會; 甚至就連正在護崽的公牛蛙,也會在極度饑餓時吃掉少數蝌蚪,畢竟它先得保住自己不被餓死,才能確保大部分蝌蚪的生存。 等小蝌蚪長成了小牛蛙,一不留神也可能被更大的同類吞掉,所以最終能活下來的只有極少數。
這種同類相食現象,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另一種「非洲狠物種」——「披甲犰狳」。 它們也以同類相食著稱,根本原因大抵相同:生存環境嚴酷,食物資源極度有限,為讓整個種群延續下去,只能犧牲一部分同伴。 有趣的是,非洲牛蛙雖然生存壓力大,但它們在野外能活15到25年之久,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青蛙之一,抗打又抗餓,種群數量現時看仍算穩定,尚不在瀕危行列。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如此「野蠻生長」的環境下,它們到寵物市場卻聲名不小。 其實人工飼養時,非洲牛蛙的脾性還算溫和,甚至可以用手托著摸一摸。 它們對環境、食物要求並不高,好養活。 尤其幼年的牛蛙,樣子肥嘟嘟很可愛,活動量也不大,不會亂蹦亂跳,囙此很受歡迎。 如今非洲牛蛙基本可以人工繁育,市面上出售的多半是養殖個體,對野外種群的影響不大。 不過,如果你想養,得考慮一個關鍵因素:它們壽命十分長,養得好可能接近30年,你得做好長期陪伴的心理准備。 要是中途厭倦拋弃,那就太不負責任了,對寵物也是極大傷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