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琉水母湖為什麼能成為熱門話題? 因為它與世隔絕上萬年,竟然演化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金色水母與蟲黃藻的驚人共生。

之前聊到水母時,我提到它們可能會在海洋中“接管大局”。 其實,關於水母的有趣話題遠遠不止這些,像澳大利亞香型水母、森茂水母,以及並非真正水母的智水母等,都值得單獨拿出來討論。 只不過上一次時間有限,這些都沒能提及。 所以今天,在會員專享內容裏,我們就來說說世界上最悲催的水母。
在西太平洋的洛克群島,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湖叫“水母湖”,光聽名字就能猜到,這裡是靠水母而聞名的。 這個湖面積只有不到0.1平方公里,卻生活著幾百萬只,甚至上千萬只水母,場面非常壯觀。 囙此被稱為水母湖。 但其實,就算這裡沒有水母,光這個湖本身也足够神奇了。 我們先不談水母,先來看看這湖的奧秘。
水母湖大約長460米,寬160米,深30米,東西走向,被陡峭的山壁和樹林圍在中央。 據說它形成於大約1萬2千年前,是海水灌入形成的湖泊。 但自從形成以後,它與海洋的聯系就變得很微弱。 雖然還有通道和海相連,但海洋潮汐對它的影響並不大。
正因如此,湖裡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 通常這種隔絕的地方最容易誕生神奇的生物。 水母湖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的湖水從中間位置就明顯分層,深度總共30米,上下各15米,完全像兩個不同的世界。
先說上層的15米,這部分還算正常,裡面有溶解氧,也能透進陽光。 水母們就生活在這片區域。 只是水質略顯渾濁,可見度不到5米左右。 可是,下層的15米就“要命”了——這裡完全沒有氧氣,而且硫化氫濃度還非常高,基本沒有任何動物能够在那裡生存。
此外,在下層,無論白天黑夜都漆黑一片,與正常情况不同。 一般來說,15米的深度並不至於一點光都透不過來。 原因就在於上下層之間還隔著一層細菌層,位於15米到17米多的區間,裡面居住著大量的紫色細菌。 它們是一種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厭氧細菌,進行光合作用時所需的還原劑並不是水,而是硫化氫。 硫化氫得在15米以下才能獲得,它們又需要陽光,所以只能聚集在既能獲取硫化氫、又能儘量得到陽光的那層區域。 更誇張的是,這些紫色細菌數量非常多,簡直“遮天蔽日”,把所有陽光都吸收了,導致下麵那一層終年黑暗。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分層一年四季都非常穩定,上下層之間幾乎沒有混合。 原因有三:首先,湖四周被峭壁和樹林完全環繞,擋住了大風,水面相對平靜。 其次,流進水母湖的水全部來自表層——比如雨水、小溪流,以及與海洋相連的縫隙,都只能影響到湖的上層,水很難混到15米以下。 最後,水母湖地處熱帶,一年四季溫差很小,上下層之間不會出現溫差對流。 於是湖水上下分層的狀態始終保持穩定。
接著,咱們再來說說這裡的主角——神奇的水母。 湖裡生活的是一種金色水母,它們從水母湖形成以來,就在這裡獨自演化,與世隔絕已經超過1萬年。 雖然還不足以成為一個獨立物種,現時被視為珍珠水母的一個亞種——同屬“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蠅水母科、蠅水母屬”。 不過,金色水母的變化已經相當明顯,容易和珍珠水母區分。 比如珍珠水母標誌性的傘蓋斑點,在金色水母身上已經完全消失; 觸手也短了很多,看起來更加精幹。
接下來是金色水母最神奇的生存管道。 你想想,這麼一個只有0.1平方公里都不到的小湖,居然容納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水母,它們是怎麼活下來的? 要是僅靠傳統管道——用觸手捕捉浮游生物,顯然不够吃。 關鍵就在於它們體內的蟲黃藻。
不少觀眾可能聽說過蟲黃藻。 在講珊瑚時就提到過,蟲黃藻寄居在珊瑚蟲體內,靠光合作用製造營養物質提供給珊瑚蟲,而珊瑚蟲排出的廢物又能成為蟲黃藻的養分,兩者互利共生。 在水母身上,也有很多物種會與蟲黃藻共生,但多數水母的主要食物依舊是浮游生物或其他獵物,蟲黃藻只是輔助。 而金色水母則完全依賴蟲黃藻生存,它們身上的金黃色就是蟲黃藻造成的。
這一點從1998年的“全軍覆沒”事件就能看出來。 當時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水溫突然上升,導致湖裡大量蟲黃藻死亡,結果幾百萬只金色水母幾乎同時滅絕,轟動一時。 這和珊瑚白化的原理如出一轍:海水升溫令蟲黃藻無法生存,珊瑚蟲也隨之死亡。 水母湖當年的情况就是如此——蟲黃藻一死,金色水母根本撐不住,可見它們對蟲黃藻的依賴有多深。
所以,對金色水母而言,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伺候好”蟲黃藻。 具體怎麼做呢? 夜裡,水母們都“住”在湖西。 天一亮,太陽從東邊升起,它們會浩浩蕩蕩地往湖東移動,為蟲黃藻“曬太陽”。 到了下午,它們又追著太陽折返回西邊。 你能看到幾百萬只水母成群結隊,幾乎變成了“向光”植物般的狀態。 並且,水母在遊動時會緩緩自轉,為的就是讓身體各個部位的蟲黃藻都能均勻地接受光照,照顧得無微不至。
晚上沒了陽光,水母依舊不能休息,還得在垂直方向上下遊動。 之所以要這樣,是為了去下麵那富含氮、磷元素,同時硫化氫濃度也極高的深水區,為蟲黃藻“施肥”。 當然,金色水母自身也扛不住高濃度的硫化氫,無法久待深層,所以它們只能上上下下地折返遊動,一整晚都不得安寧。 到了天亮,又得再度帶著蟲黃藻追逐太陽。 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百萬只水母被困在這不足0.1平方公里的小湖裏,哪兒也去不了。 它們的命運掌握在蟲黃藻手裡,只能為其“打工”,堪稱全世界最悲催的水母。
可能有人會問:1998年那次不是全部滅絕了嗎? 怎麼現在又出現了? 這個問題之前在節目裏提過——水母死了還有“水螅體”存在嘛。 2000年1月,金色水母再次“捲土重來”; 到2012年5月,數量就恢復到1998年之前的水准,可見它們的生存能力確實強悍。 只不過再怎麼堅韌,也擺脫不了給蟲黃藻“打工”的命運,真是讓人覺得有點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