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傳奇故事說起,這個故事發生在一九一八年十月四日,地點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那時,歐洲硝煙彌漫,美國遠征軍與德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交火。 在美軍第七十七步兵師中,惠特西少校率領著一支五百餘人的部隊,深入敵後,意圖突襲德軍要塞。 然而,命運弄人,當後方美軍得知部隊被德軍包圍時,緊急調動炮兵支援,結果卻因為座標錯誤,炮彈竟精確落在了惠特西少校所在區域。 眼看局勢危急,必須迅速通知友軍增援,解决這一不幸局面。

在那個無線電通訊尚未普及的年代,惠特西少校只好派出敢死隊試圖突破重圍。 然而,德軍的嚴密封鎖讓所有突圍的阿兵哥紛紛遭遇阻截。 眼見五百多人的隊伍在隊友意外的炮火下損失慘重,僅剩不到兩百人,局勢岌岌可危。 此刻,惠特西少校唯一的希望便寄託在那僅剩的三只信鴿之上。 第一隻信鴿一放飛便迅速被德軍擊落,接著第二只也未能倖免,終於只剩下最後一隻。 若這唯一的信鴿仍遭遇埋沒,整個部隊或將徹底絕望。
這只承載著所有生還希望的信鴿,正是後人所稱頌的“雪兒”。 從雪兒這個名字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它所代表的含義:在法語中,“雪兒”寓意親愛的朋友、最後的希望。 惠特西少校將寫有情報的紙條綁在它的右腿上,然後放飛出囚局重圍。 在升空的那一刹那,雪兒便遭遇了密集的槍林彈雨,不出多久便痛苦墜地。 正當所有人似乎陷入絕望之際,奇跡發生了——雪兒竟頑強地振翅重新騰空,並迅速越過德軍防線。 等到德軍反應過來時,這只孤獨的信鴿早已遠去。 最終,雪兒僅用二十五分鐘便飛躍四十公里,將惠特西少校的生死消息送達美軍基地。
當雪兒歸來時,負責檢查的士兵們無不目瞪口呆,無法理解這只受盡重傷、滿身鮮血、左眼失明、胸部被子彈擊中、右腿斷裂、僅憑勉强掛在幾根羽毛上的紙條小罐子的鴿子,是如何奇迹般地完成這場生與死的較量的。 正是因為雪兒傳回的情報,美軍立刻停止了誤炸,並通過其他手段成功營救了惠特西少校的部隊。 此後,作為美軍的大英雄,美國遠征軍總司令約翰·潘新將軍親自將雪兒送上了歸國的軍艦。 回到美國的雪兒因傷勢過重,在第二年便撒手人寰。 美國和法國政府為其頒發了勳章,連它的遺體也被精心製作成標本,至今珍藏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成為世人緬懷的一戰英雄。
聽完雪兒的傳奇故事,也許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聊聊信鴿這一神奇的生物。 信鴿其實是從普通鴿子中經過精心培育和馴化而來。 原生鴿子本就具備遠程歸巢的本領,而人類進一步強化了它們的這一能力,使其能飛得更快、歸巢距離更遠。 現今,信鴿在比賽中的最遠歸巢記錄令人瞠目結舌:曾有一隻中國賽鴿從上海放飛後返回新疆哈密,跨越三千五百公里; 而飛行速度方面,美國賽鴿在二零零四年創下了每小時一百六十二公里的記錄,速度堪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車。
其實,人類利用信鴿傳遞資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三千年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記載。 從那時起,直到電報、無線電尚未普及之前,信鴿幾乎成為非人工傳輸資訊的唯一手段。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常見的“飛鴿傳書”橋段便是這一歷史事實的真實寫照。 當時,只要有急事,拿出一隻信鴿綁上小紙條便可以將信件傳遞; 而除此之外,信鴿還具備一定的負重能力,可承擔短途運輸任務。
例如,早在一九七七年,美國的普利茅斯醫院與德文波特醫院便建立起以信鴿為覈心的快遞系統,用以運送緊急藥物和實驗標本。 而一些常年在野外工作的攝影師,當網絡狀況不佳、急需將拍攝內容即時送回報社時,也會利用信鴿將存儲卡迅速送達。 總體來說,在人類歷史上,信鴿最廣泛的應用領域無疑是在戰場上,用於前線與後方的聯系,成為那一時刻可靠而神奇的通訊工具。
舉例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便共使用了大約二十五萬只信鴿。 或許你會質疑:“二戰已擁有無線電通訊,為何仍需信鴿?”原因正是無線電雖然便捷,但同樣存在易被敵方截聽的安全隱患,而信鴿則完全不會透露位置資訊。 正因如此,當無線電信號被敵人監聽時,信鴿便成了絕佳的秘密通訊工具。
接下來,我們聊聊信鴿究竟為何能在千里之外精准歸巢的問題。 為揭示這一謎團,科學家們設計了各種實驗。 首先,通過嗅覺導航的試驗,研究人員給信鴿的鼻孔使用麻醉劑,暫時剝奪了它們的嗅覺,結果發現信鴿便迷失了歸家的方向。 這表明,信鴿可能是依靠嗅覺在導航。 有人會問:“在遠隔千里的途中,風雨交加,信鴿又怎麼能聞到鴿舍的氣味呢?”對此,科學家們猜測,信鴿記憶的並非鴿舍單一的氣味,而是沿途環境的綜合氣味。 當它飛行時,便構築出一幅環境氣味地圖,歸巢時則依照相反的氣味序列返回家園。
另一組實驗則研究了信鴿的視覺導航。 研究人員發現,信鴿在歸巢途中常會習慣性地在某些地方轉彎,而這些轉彎處往往恰有顯眼的地標建築出現。 這說明,在熟悉的區域內,信鴿和人類一樣,會通過視覺記憶中的地標來定向。 然而,對於數百甚至上千公里、信鴿未曾涉足的區域來說,這一管道顯然不够完備。
此外,還有實驗探討了太陽與磁場對信鴿導航的影響。 如果信鴿依靠太陽來判斷方向,那麼其體內必定存在精准的生物鐘,以便根據特定時刻太陽的位置來定向。 科學家們曾在鴿舍內人為製造晝夜錯誤,結果使得信鴿在晴空萬里時飛錯方向,這證明了它們確實依賴太陽進行導航。 但在陰天放飛時,信鴿卻能正確歸巢,這顯示出當太陽訊號缺失時,它們會利用地球磁場進行補償。 證據在於,若在陰天時給信鴿固定一塊小磁鐵,信鴿便迷失方向,這說明磁鐵干擾了它們對地磁的判斷。
看完這些各自獨立的實驗後,大家可能感到有些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正是科學未解之謎的魅力所在。 無論信鴿依靠的是環境氣味地圖、太陽羅盤,還是全球磁場的指引,每一項能力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都近乎超自然。 多麼難以想像,一隻看似平凡的小小信鴿,卻能同時具備如此神奇的歸巢能力。 就在最新研究中,量子力學也被引入來探討信鴿的導航之謎。 也許有人會笑稱“什麼事都離不開量子力學”,但目前看來,關於生命、意識和超自然現象的終極解釋,的確有望寄予量子力學的突破。 幸運的是,科學家的探索從未止步,讓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