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深海謎影:鯨鯊傳奇與繁衍之謎

成年雌性失踪,深海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今天我們就從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偷魚賊”——鯨鯊的奇聞軼事談起。 據說,在西太平洋有一片海域,由菲律賓、印尼和所羅門群島圍成一個巨大的三角形,被譽為“珊瑚大三角”。 這裡不僅被公認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心臟地帶,還常被比作海洋界的亞馬遜,生機盎然,物種繁多。 而在大三角的正中央、印尼東部海域的鳥頭灣,正是發生這段故事的地方。

深海謎影:鯨鯊傳奇與繁衍之謎

據當地傳聞,印尼的漁民沿襲著一種古老的捕魚管道,名為“八杆”——這種名稱的中文翻譯一時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熟悉的朋友不妨留言告訴我更多詳情。 簡而言之,“八杆”是指用竹子和木頭搭建的各式平臺,有大有小,有的固定在淺水區,有的則隨波逐浪。 捕魚季節時,漁民們會在這些平臺上連營數月,平臺上甚至配有簡易的小屋; 規模宏大的“八杆”,看起來有點像海上鑽井平臺,格外壯觀。 夜幕降臨時,漁民將網沉入平臺下方,再打開燈光吸引沙丁魚、鳳尾魚、銀漢魚等小魚聚集。 正當魚兒紛紛聚攏、網中大豐收之際,一道龐然大物悄然浮現。

那到底是誰呢? 原來,這正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魚——鯨鯊。 當鯨鯊聞到水中飄來的小魚味兒後,它便慢悠悠地靠近,用那張巨大的嘴巴將從網眼探出的魚群一口吞下。 不僅如此,如果未能滿足它的食欲,它甚至會對著漁網大開“吸”功,一副要把整張網都吞掉的架勢,令人嘖嘖稱奇。 聽到這裡,或許你會對漁民的辛苦心生同情,畢竟他們費盡心力捕撈的魚兒就這麼被“剝奪”,甚至還差點讓整座平臺受到損失。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漁民們並不懊惱,反而喜形於色——原來在他們心中,金鯊(鯨鯊)早已被賦予神秘的靈性和護佑的意義。 當金鯊出現在“八杆”附近,那可是被視為極為吉祥的兆頭。 換個角度想,遺失幾條漏網之魚算得了什麼? 特別是近年來,金鯊不僅是神聖的象徵,更搖身一變成為了“搖錢樹”。 關於這一點,我們稍後再細說。 首先,讓我們深入瞭解一下鯨鯊那些引人注目的神奇之處。

在生物學上,鯨鯊屬於軟骨魚綱,並隸屬於須鯊目中金沙科,它是金沙科現存唯一的代表。 它鍾情於溫暖的水域,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 除了鯨鯊這一名稱外,它還有豆腐鯊、大憨鯊、憨崽鯊等俗稱,每個名字都無不透露出那種憨態可掬的氣質。 究竟為何顯得如此憨態呢? 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其龐大體型。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魚類,記錄中最大的一隻鯨鯊體長達到18.8米,體重約四十噸,而成年鯨鯊常見體長約12米,體重20噸左右。 這一體型規模可與成年座頭鯨或十幾只虎鯨、大白鯊相比,光用數位或許不易體會,但實物看上去無疑給人一種憨厚敦實的印象。 記得2012年,巴基斯坦卡拉奇港曾打撈上一隻鯨鯊,當時捕撈船的老闆描述:在150公里外發現它時,它已顯得昏迷不醒。 如此一幕,無不讓人感受到鯨鯊真正的龐大與魅力。

其次,鯨鯊那扁平而寬闊的腦袋也讓它顯得十分憨態。 尤其是前方那張大嘴,一打開竟足有1.5米寬,整個人仿佛帶著一副無比兇猛又呆萌的氣場。 有人形象地比喻,一看到鯨鯊那大嘴,第一印象便聯想到阿斯頓·馬丁引擎蓋與中網的造型,甚至懷疑其設計靈感就來源於鯨鯊。 雖然它與鯰魚的臉型也有幾分相似,但考慮到阿斯頓·馬丁的價格,似乎鯨鯊更具吸引力。

再來談談鯨鯊背部那迷人的花紋。 覆蓋在藍灰色皮膚上的白色斑點,猶如夜空中熠熠生輝的繁星。 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對鯨鯊的命名也都隱含了這種意象——爪哇族、馬達加斯加人便以“繁星”稱之,而肯雅則獨出心裁地認為這些斑點仿佛是神將硬幣撒在鯨鯊身上,囙此稱其為“papa shaling閃閃的仙令”。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隻鯨鯊身上的斑點分佈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方便科學家對個體進行識別,甚至還被用於建立資料庫,對比已記錄的斑紋,識別方法巧妙地借鑒了NASA識別星空的科技,毫無違和感。

大家若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從體型上看,捕食性動物的體型遠不及濾食性動物的大。 正如鯨鯊這類以過濾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與小型魚蝦為食的生物,由於無需不斷追逐獵物,其進食管道更為輕鬆自如,從而得以長成巨大的體型。 雖然鯨鯊嘴中也排列著密密麻麻、總數超過三千顆的小牙齒,但在過濾食物時卻幾乎毫無用處。 實際上,不僅鯨鯊,第二大的一些鯊魚種類也同樣採用濾食管道,這說明大體型與濾食模式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

不過,鯨鯊在細節上又各具匠心。 不同於藍鯨、座頭鯨等巨型海洋哺乳動物在吞咽食物時需要不停前行,鯨鯊卻能在原地懸停,模仿吸食動作,源源不斷地將食物和海水收入其巨口。 這使得在面對密集的食團時,其進食效率遠遠超過那些需要左右穿梭捕食的競爭者。

至於“搖錢樹”這一身份,毫無疑問,吸引遊客觀賞鯨鯊早已成為當地繁榮旅遊業的重要招牌項目。 鳥頭灣獨特的模式使得鯨鯊總是準時出現在平臺附近,無需開船搜尋,大大降低了觀賞門檻。 為了確保鯨鯊長駐,這裡還專門採用了人工餵食的方法——利用水泵將魚油和碎魚塊混合的水流注入平臺周邊,誘引鯨鯊前來,令潜水遊客大飽眼福。 對鯨鯊而言,這種生活似乎也頗為愜意。 畢竟,它們本該每年遷徙數千公里,而如今因長期餵食而逐漸放弃了遷徙的習慣,定居在鳥頭灣。 有人囙此提出疑問:過度餵食是否會干擾它們的正常生活? 也有觀點認為,鯨鯊旅遊不僅能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這種海洋巨獸,還能促使當地漁民减少捕殺,保護鯨鯊種群。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只要不對鯨鯊的自然習性造成過分干預,觀鯨旅遊無疑是引起全社會保護海洋生物熱情的絕佳途徑,對全球鯨鯊保護大有裨益。

然而,比起鯨鯊旅遊帶來的種種影響,還有一件事更令人揪心。 科學家們發現,在鳥頭灣常見的鯨鯊中,絕大多數竟是未成年的雄性小鯨鯊,而成熟具備繁殖能力的雌性鯨鯊卻極為罕見。 這種狀況使得種群延續出現了嚴重隱憂。 而類似的性別失衡並非鳥頭灣的個例,我們可以從另外三個案例中看出端倪。

首先,位於珊瑚大三角最北端的菲律賓董所海域,同樣是鯨鯊的熱點區域。 自1998年董所啟動鯨鯊旅遊項目以來,每年11月至翌年6月均有大量鯨鯊造訪,其中2月至5月的數量更是達到高峰。 可近幾年董所海域的鯨鯊群中,雄性數量與雌性的比例竟達驚人的20:1,這樣的比例早已失去了維持種群延續的可能。 第二個例子出自海洋生態學家安娜·塞奎拉博士長期在西澳寧格魯礁的觀測記錄——她發現,從1990年起鯨鯊的成年體長逐漸縮小:1990年約13米,2000年降至10米左右,2010年更降至8米,而2016年的數據僅剩6米,這一變化意味著如今被觀測的鯨鯊多為未成年個體,難以進行繁殖。 第三個例子來自墨西哥灣——這裡浮游生物資源豐富,每年5月至9月,靠近尤卡坦半島的水域吸引了400至800只鯨鯊聚集,成為全球鯨鯊最多的地方。 2009年,莫特海洋實驗室的羅伯特·休特博士公佈研究,顯示該區域鯨鯊群雄性比例竟高達75%,懷孕的雌性十分罕見。 正如休特博士所言,對於“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我們對它們的交配場所和繁殖區域幾乎知之甚少,鯨鯊的母親到底去了哪裡,成了未解之謎。

迄今為止,科學家關於鯨鯊繁殖的瞭解主要源於1995年臺灣一艘商業漁船捕獲的一隻體長10.6米的懷孕雌性鯨鯊的個案。 對這只鯨鯊的解剖顯示,其體內竟藏有多達304個胎兒,這證明鯨鯊與大多數鯊魚一樣,實行卵胎生繁殖。 而更神奇的是,這些胎兒大小各异,從42釐米到64釐米不等,處於不同發育階段。 起初,科學家們推測可能是雌性鯨鯊在不同時期與不同雄性交配所致,但後續由珍妮佛·施密特博士和臺灣海洋大學莊守正博士合作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說法,最新證據表明,這304個胎兒竟出自同一隻雄性,也就是說雌性鯨鯊一次交配後便能在體內長時間保存精子,從而陸續產下大小不一的幼崽。

儘管臺灣的這次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寶貴資訊,但關於鯨鯊繁殖的謎團依舊重重。 2009年,菲律賓皮拉爾海域曾發現一隻新生的小鯨鯊,體長38釐米,這也是為數不多在野外被觀察到的幼體記錄。 而隨後最大的幼體目擊記錄僅約3至4米。 問題隨之浮現:既然雌性鯨鯊一次可孕育數百胎,為什麼至今我們卻很少見到幼年鯨鯊? 為何正值繁殖年齡的雌性鯨鯊越來越稀缺? 科學家們對此仍無定論。 如果如觀測記錄所示,雌性鯨鯊與幼體相繼斷代,那麼對整個鯨鯊物種而言,無疑將是一場災難。 不過,後續的研究又為我們帶來另一種可能。

印尼一個名為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國際保護組織)的環保機构,自2015年起通過給鯨鯊安裝追踪器來研究它們的行為模式,其官網上還實时展示了被標記鯨鯊的運動軌跡。 研究顯示,雖然我們常見鯨鯊浮於水面捕食,但實際上它們花費大部分時間待在深海。 其潜水能力遠超以往認知,其中一隻名為“摩比”的未成年鯨鯊甚至曾潜至超過1800米的深度。 要知道,通常認為水深200米以下就可稱為深海,而1000米深處則是一片漆黑、生物稀少的領域。 對於主要依靠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的鯨鯊來說,頻繁潜入深海無疑極具反常。

前文曾提到,其他適合深海生活的巨物,比如抹香鯨,是為了捕獵深海大王烏賊而潜入深海。 而鯨鯊進入深海又意欲何為呢? 2018年,史密森學會的赫科托古茲曼博士發表論文,分析鯨鯊的追跡數據,其中一隻名為“安妮”的雌性鯨鯊,其遷徙軌跡尤為奇特:自2011年起從巴拿馬海域出發,歷時兩年零三個月,穿越太平洋行駛20000餘公里(直線約14000公里),最終抵達馬里亞納海溝,並在此連續逗留112天。 遺憾的是,該次研究的追踪器只能提供位置資訊,無法呈現深度數據,所以我們無從得知安妮在馬里亞納海溝究竟潜到了何種深度。 但至少可以推測,大洋深處似乎對鯨鯊有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通過上述兩項研究,不禁讓人聯想到:科學家至今未能找到鯨鯊的交配及繁殖場所,是否正隱藏在那神秘莫測的深海之中? 也許,為了躲避捕食者的威脅,雌性鯨鯊選擇在海洋最深處繁衍後代,幼崽在深海中默默成長,直至長到3至4米大,能够抵擋外界危險後才浮出水面覓食。 這一假說或許能够解釋為何我們極少見到鯨鯊媽媽及幼體的踪迹。 當然,這種設想也面臨質疑:深海裡食物極為稀缺,若母鯨鯊和幼崽長期不浮出水面,又該如何維持生計? 除已知的浮游生物、小魚小蝦之外,它們是否另有深海魚類或烏賊等食物補給? 若真如此,那那三千餘顆看似毫無作用的牙齒,或許就能派上大用場,用來撕咬魷魚,創造出全新的進食管道——這一切無疑將顛覆我們對鯨鯊傳統認知的認識。

雖然現時尚無確鑿證據證明鯨鯊母體與幼崽常年隱匿於深海,但鑒於幼體稀缺的現狀,我更傾向於相信它們就生活在那未被探測的深海世界。 而如果有朝一日科學家能够深入探索深海,揭開這一重重謎團,真心希望人類能够將這最後一方淨土完整地留給鯨鯊。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