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虎鯨的肉、喝大白鯊的血,在海洋中,這個獵食所有生靈的惡魔達摩鯊,簡直堪稱終極霸主。
我們的話題從那被痛揍的虎鯨開始說起。 之前節目裏曾提到,虎鯨本以為自己憑藉高超技巧無往不利,可沒想到竟被某個“傢伙”輕鬆虐殺。 大白鯊能開膛破肚,吸著虎鯨的肝臟; 它還能追逐灰鯨兩個小時,累得灰鯨半死,再撞暈灰鯨拿舌頭下手。 沖上淺灘捕獵、製造海嘯,都是它們的常規戲碼。 在大海裏,若要用四個字形容虎鯨,那就是“橫行霸道”,想怎樣就怎樣。 那麼,虎鯨這麼强,海中的霸主還有誰能欺負它呢? 接下來看看這張十分離譜的照片:一記下鉤拳,把虎鯨直接打飛,狼狽不堪。
究竟是誰這麼囂張? 答案竟是座頭鯨。 好,先聲明,這張照片其實是p圖,但座頭鯨喜歡“欺負”虎鯨的傳聞,在海洋朋友圈裏可是眾所周知、家喻戶曉。 座頭鯨又名大赤鯨或巨臂鯨,正如其名,其巨大的胸鰭揮舞起來仿佛隨時能抽出一拳。 成年座頭鯨可長達16米,體重40噸,壓倒性體型優勢便成了它欺淩虎鯨的資本。

座頭鯨還有個怪異嗜好:每當聽到虎鯨群獵食時發出的叫聲,無論距離有多遠,它們總是火速趕往現場,去“整治”虎鯨。 虎鯨在捕獵飛魚、海豹或鯨魚時,只要聽到座頭鯨的召喚,便會遭到一頓“胖揍”,徹底打亂了虎鯨的美餐。 有觀眾不禁疑惑:虎鯨群正忙著享用大餐,座頭鯨為何偏要攪局? 這怪現象至今連科學家們也未弄明白座頭鯨究竟從何而來這種莫名的仇恨。 雖然虎鯨群中不時也有彼此追打的情形,但在關係不直接相關時,虎鯨竟也會伸出援手,似乎早就超越了動物間單純生存鬥爭的範疇。
然而,在海洋欺淩鏈頂端,並非只坐擁座頭鯨一個角色。 還有一比特“大魔頭”,它不僅敢於對付所有大型海洋生物,就連人類的潜艇也不放過——這就是著名的達摩鯊。 接下來聽聽一比特電力工程師理查德·達什納的故事:
1991年的一天,達什納按例前往墨西哥灣檢修水利發電設備,卻意外發現很多海底電纜外皮早已出現破損。 那時他還未配備拍攝器材,只能收集樣本。 樣本上不僅有簡單的切割痕迹,還有電纜被切出半截,甚至有一根電纜上出現了一個完全規則、宛如工具加工的圓孔。 若說是人為破壞,實在難以讓人信服——想像一下,在深海中穿戴潜水服、拿著工具費盡功夫切割電纜,這情景多麼不可思議!
事態變得撲朔迷離,直到後來達什納聽聞另一則軼事:上世紀70至80年代間,美國海軍的多艘潜艇的聲納系統所在的導流罩上出現了多個奇怪的圓形凹坑。 那些凹坑往往深邃到足以洩露油液,嚴重影響潜艇導航。 涉事潜艇累計多達30餘艘,當初美軍懷疑是蘇聯搞的鬼,但最終,經海洋生物學家的解釋,謎底竟然揭開:原來這些凹坑均是深海中的一種鯊魚——達摩鯊所為。
達摩鯊可謂海洋霸主名單中的“通吃王”,它的“選單”上赫然列出虎鯨、海豚、大白鯊、藍鯨、海鯨、大須鯨,乃至抹香鯨、大烏賊、海豹、海獅、大海象,以及劍魚、鰭魚、飛魚、青魚、三文魚、金槍魚等等。 只要是能咬得動的,達摩鯊都會輕鬆上手,甚至曾多次讓人類受傷,傷口幾乎都呈現出完美的圓形原型。 這也引發了達什納的疑問:這些電纜上的規整切口,難道也是達摩鯊的傑作? 於是他攜樣本前往墨西哥灣漁業管理中心,經專家鑒定,毫無疑問——正是達摩鯊的手筆。
問題來了,如果隨便咬一口,絕難切出如此整齊的圓形。 那麼這只體型僅有半米左右的小鯊魚到底是如何咬出的呢? 不得不說,達摩鯊的秘密武器正是一口極具殺傷力的好牙口。
達摩鯊英文昵稱“cookie cutter”,正體現了它切割獵物的高超技藝。 它擁有兩大絕招:一是那截然不同的上、下牙。 上牙零散細小,無規可循; 而下牙卻整齊劃一,鋸齒狀排列,宛如工廠生產的標準切割鋸條。 如此完美的下牙排列,簡直讓完美主義者或有強迫症的觀眾看得直呼過癮。
再說那厚重的嘴唇,用一個字來說——“厚”。 按照人類審美,厚唇往往被認為性感迷人,不少人囙此追求豐唇手術,讓嘴唇更加飽滿。 但達摩鯊的厚嘴唇卻顯得滑稽又致命。 它不會為了美觀而追求精緻,正因為這厚嘴唇如同吸盤般牢牢吸附在獵物身上,一口輕吸之下,虎鯨的肉便在下牙鋸條般的切割下留下完美的圓形傷口。 虎鯨吃了個大虧,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達摩鯊揚長而去,無可奈何。
或許有觀眾會疑惑:為何我們只看到達摩鯊留下的傷口,卻始終未見其捕獵過程的現場視頻? 這正因達摩鯊的生活習性所致。 它如同晝伏夜行的隱匿者,白天潜入三千米深的冰冷黑暗中隱匿踪迹,而黃昏才浮出水面,等到天色轉暗時,大量夜間活動的鯨魚、海豚才進入它的視野。 於是,月黑風高之下,達摩鯊便可逮個現行,不論是虎鯨、海豚還是其它目標,哪個碰上它,哪個就難逃一口肉的命運。 記得之前提到虎鯨只吃大白鯊的肝臟,其餘部分全不理會,有人猜是鯊魚肉帶有强烈的“尿味”,這一口味似乎也與人類不謀而合。
有趣的是,達摩鯊對待本家族的鯊魚可就毫不手軟,近親之間偶爾也會相互“嘗鮮”,一頓大吃後,便在不經意間消失於海中。 正如那傳說中神秘的達摩鯊,只留下光滑整齊的一排圓孔。 正是這種神出鬼沒的作風,令鮮有人能捕捉到它的真實行動。
談到“達摩鯊”的名字,你是否也感到疑惑? 達摩,在中文裏指的是達摩祖師,與傳遞佛法的老禪師形象迥異,而這深海惡魔怎能與之相提並論? 其實,達摩鯊還有其他名號,如曲奇鯊與雪茄鯊,它們分別暗指其切割技巧與修長外形。 英語生物學名稱中,其學名與古埃及光明女神“伊西斯”的名字相似,但發音上卻又隱約帶出“惡魔”的意味。 有人認為這可能正是達摩鯊名字由來之謎,而在日語中,它被稱為“達魯瑪”,音譯自中文“達摩”,原本指的也是那位坐禪的達摩祖師。 無論如何,這名字中的微妙聯系總令人會心一笑:達摩鯊張大嘴巴,露出厚嘴唇和鋸齒狀下牙,好似達摩蛋擺出的禪坐造型,只不過這一次,恐怖感更加撲面而來。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達摩鯊那與眾不同的“進食管道”。 不同於陸地上或海中的其他捕食者一次性獵殺整只獵物,達摩鯊偏偏選擇咬下一小塊,留下傷口讓獵物繼續存活——這種行徑乍看殘忍,細想卻可能是一種聰明的生存策略。 美國海洋生態學家麥克·海特豪斯博士曾指出,在夏威夷海域,幾乎每只成年飛旋海豚身上都有達摩鯊留下的舊痕,傷痕在癒合後又被新咬一塊。 海豚雖然生活依舊正常,但每隔一段時間就被達摩鯊“修剪”一口肉,仿佛在被放牧一般。 就這樣,這些大型海洋生物在無形中為達摩鯊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美食。 正是這種類似寄生、又近似蚊子吸血的策略,令達摩鯊在生存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動物保護名錄中,達摩鯊僅被列為低保護等級的無危物種,堪稱是寄生所有大型海洋動物的“終極寄生蟲”。 其實,它的名字再怎麼與達摩祖師“撞衫”,也不如直接叫做“惡魔鯊”或“寄生鯊”來得形象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