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的屁股究竟有多“神奇”? 不僅能輕鬆壓制狐狸和野狗,還堅不可摧; 更令人稱奇的是,它們竟然能拉出方方正正的便便!

2015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兩位華裔科學家——喬治亞理工學院的胡立德教授和楊佩良博士,他們的研究工作屬於流體力學領域。 研究的對象雖然有些冷門,卻極富趣味:排尿現象。 具體過程這裡就不贅述,直接說結論——無論是阿猫阿狗,還是河馬、大象,甚至包括人類,只要體重超過三公斤的哺乳動物,每次排尿所需的時間都約為21秒,允許有正負13秒的浮動。 這個看似荒誕的結論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人紛紛質疑21秒是否純屬捏造。
尤其是日本方面非常較真,NHK電視臺便特意召集了2000名志願者,前去採集排尿數據。 經過統計,平均數果然約為20.5秒,完美契合流體力學模型的預測。 胡教授和楊博士這才松了口氣。 就這樣,一項關於排尿的研究竟然也能斬獲諾貝爾獎,够奇葩了! 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四年後的2019年,胡教授和楊博士再次問鼎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這一次,他們研究的對象不再是排尿,而是排便。 原來,澳大利亞有種神奇的動物——袋熊,它們拉出來的便便竟然竟然是方形的,仿佛是用手精心捏制出來的一般,令人讚歎不已。
對於袋熊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始終是個未解之謎。 經過潜心研究,楊博士和胡教授終於揭開了這項世紀謎團,再次捧得大獎。 好吧,很多觀眾喜歡邊吃飯邊看節目,所以關於袋熊拉便便的環節,我們暫且留到後面再細聊,先說說其他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方。
袋熊除了這項聲名鵲起的“方便便”技能外,還有許多神秘而有趣的特點。 比如,它們最致命的武器竟然是那豐滿的臀部。 雖然外表看上去臃腫,但是在短跑時卻比博爾特還迅捷。 傳聞每當森林大火爆發之際,袋熊甚至會挺身而出,主動護送其他動物脫離火海,成為動物界的英雄。
說起袋熊,自其名字就能看出,它們屬於有袋類動物。 它們體型肥碩,腿短而粗,尾巴則顯得乏善可陳,就像一隻笨拙的胖熊。 成年袋熊展開體形大約只有一米長,體重約30公斤,再加上它們總是一團團地縮在一起,從遠處看去真如一團移動的肉球,懶洋洋的模樣格外惹人憐愛。
袋熊之所以如此慵懶,與它們的食性密切相關。 作為典型的草食動物,它們主要進食青草,偶爾啃啃樹皮或樹根,這些食物營養價值低、能量不足,因而使袋熊的新陳代謝率極低。 它們的腸道大約有十米長,今天吃進去的草可能要兩周後才能完全消化吸收,這與樹懶的生活方式頗為相似。 囙此,平時袋熊行動緩慢,除了睡覺就是慢悠悠地吃草,每天至少需要八小時的覓食時光,正好呼應了它們慵懶的長相。
然而,袋熊也有另一面,尤其是小袋熊顯得格外活潑好動,愛搞怪,經常蹦蹦跳跳、追逐打鬧,這也是它們的日常。 儘管看上去略顯肥胖,但它們其實肌肉結實,遇到天敵或爭奪領地時,爆發的運動能力令人咋舌,奔跑速度竟可高達每小時40公里,比博爾特還要迅捷。 四條小短腿和胖嘟嘟的身軀,竟然能成為動物界最具反差感的短跑高手。 此外,袋熊打架時也是激烈异常,兩隻圓滾滾的肉球碰撞在一起,激烈的推搡與撕咬讓戰鬥場面毫不遜色於任何激烈對抗。
更奇怪的是,袋熊還有一種迷惑行為:每次打完架後,它們總會趴在地上,用爪子挖土,究竟是在挑釁對手還是在清除自己身上的氣味,尚無定論。 甚至當雙方失敗時,也會出現類似動作,實在令人捉摸不透。 有人調侃說,這大概是因為它們身上散發著濃烈的“勝利氣味”,借挖土來掩飾吧!
回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澳大利亞遭遇了一場大規模的叢林大火,過火面積超過17萬平方公里,超過十億只動物受灾,十分慘烈。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袋熊成了大火中的英雄,它們竟然將來不及逃生的動物請進自己的洞穴,讓許多生命得以倖免。 儘管動物學家指出袋熊未必真的如此英勇,但不得不承認,它們挖的洞確實拯救了不少動物,這無意中也為袋熊贏得了一大批粉絲。
然而,從邏輯上看,大型動物挖洞似乎不太合理,因為挖洞需要大量能量,通常只見於體型較小的動物,如老鼠、兔子,甚至體型較大的土豚也因為高蛋白飲食而得以維持。 你說袋熊一個以草為食、體型龐大的動物,竟然也費盡心思挖洞,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於是,袋熊便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穴居食草動物,而且挖洞科技堪稱專業:它們擁有特製的爪子,配合終生不斷生長的兩對門牙,不僅能啃草,還能輕鬆啃斷樹根。 最令人佩服的是它們那別出心裁的育兒袋,竟然進化成了朝後開口,這樣在挖洞時土壤便不會落入袋內,實在巧妙無比。
憑藉這套出色的設計,袋熊挖的洞穴可謂堪稱精品。 比如,零六年有研究發現,一個袋熊洞竟長達89米,共設有28個出入口,地表溫差高達24度,而洞內溫差卻僅有一度,這便是袋熊洞在森林大火時成為庇護所的重要原因。 更有研究指出,一隻袋熊竟常年輪換使用多達14個洞穴,簡直就是在演繹“狡兔三窟”的傳奇。 而這些空置的洞穴也吸引了不少其他動物入住,從體型小的鼠類、野貓、野兔,到蜥蜴,再到體型較大的袋鼠、鼠類、蟒蛇,甚至連通常棲息於樹上的考拉也曾光顧過袋熊的家門。
最誇張的還得提袋熊那一生之敵——塔斯馬尼亞惡魔,也常客光顧袋熊的洞穴,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正因如此,袋熊挖洞的意義何在? 既然體型龐大、洞口寬敞,天敵也能隨意進出,那還有什麼必要? 這時我們就要說到袋熊的王牌武器——它那堅硬無比的臀部。 一般人可能以為又肥又胖的屁股一定柔軟,但事實恰恰相反。 袋熊臀部的皮膚异常堅韌,厚度近一釐米,再加上兩釐米厚的軟骨層,兩者結合宛如一面銅牆鐵壁般的“臀盾”,幾乎沒有捕食者能撕裂它。
這種“臀盾”在袋熊的防禦中發揮著奇妙的作用。 通常,袋熊會在洞口附近活動,不輕易遠離。 一旦遇到天敵(如塔斯馬尼亞惡魔、野狗、狐狸等),它們便迅速奔回洞內,並以屁股朝外堵住洞口,猶如一扇鐵門,將敵人牢牢拒之門外。 同時,袋熊幾乎沒有尾巴,天敵即使上前也無處下口,而其後腿更是能踢出兇猛一脚。 這便是袋熊的基本防禦體系。 更高明的是,當敵人試圖繞過“臀盾”强行鑽入洞穴時,袋熊會用屁股將對方的頭部牢牢按在洞壁上,長時間一壓,敵人極可能囙此窒息而亡; 若敵人試圖從後側侵入,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袋熊利用屁股和洞壁聯手夾擊敵人的腦袋,再加上雙腿猛力向上一頂,宛如夾核桃一般,這套防禦絕技堪稱動物界的奇葩。
好,估計大家此時飯也快吃完了。 接下來談談那令人津津樂道的“方形便便”之謎。 最初有人懷疑,是不是因為袋熊的肛門呈現方形? 後來經過CT掃描發現並非如此。 要揭開這一謎團,只能對袋熊進行解剖,詳細研究它的腸道結構。 為了獲得研究樣本,楊博士和胡教授聯系了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斯科特·卡弗博士,他正負責處理被汽車撞死的袋熊屍體。 根據卡弗博士的豐富解剖經驗,袋熊腸道內確實存在便便。 隨後,團隊進一步解剖袋熊屍體,揭開了其中的秘密:原來袋熊腸道的肌肉發育並不均衡。 從剖面來看,有兩塊肌肉較厚的區域和兩塊較薄的區域,厚的部分硬度較大,不易變形,而薄的部分則軟易彎曲。 腸道蠕動時,一邊不斷擠壓便便,推動著其向後流動,反復折擠之下,便便便逐漸被塑造成方形。 整個過程,就像流水線般精准高效,一晚間就能生成80到100塊便便,每塊橫截面均約為兩釐米,且質量極為穩定。
這項研究最終為他們贏得了2019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不過,以上解釋仍未完全解答便便為何從被擠壓成方的長條狀,最後還能斷裂成接近立方體的顆粒。 卡弗博士的靈感來自於著名的巨人道地理論:熔岩內外冷卻速度不一致,便自然形成規則的六邊形結構。 於是,他設想袋熊便便的斷裂位置或許與乾燥速度有關。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他用玉米糊類比潮濕便便,在熱燈下類比不同乾燥速度,結果發現:乾燥得越快,斷裂處間隔越小; 而乾燥得越緩慢,間隔則越大。 袋熊腸道內的乾燥速度正好使便便以約兩釐米的間隔斷裂,與橫截面的尺寸相近,最終形成近似立方體的便便。 關於袋熊為何進化出這種獨特的便便形式,一般推測是為了防止便便在斜坡上滾動,便於準確地標記領地。 雖然這一說法聽起來似有牽強之處——畢竟球形便便也同樣難以滾動——但不排除在袋熊的世界裏,便便越“方”越受歡迎,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性選擇的訊號。
最後,我們來說說袋熊的身世。 在生物分類學中,袋熊屬於哺乳綱、有袋目、袋熊亞目的袋熊科,包括兩個屬和三個物種。 除普通袋熊外,還有兩種被稱為毛鼻袋熊的物種,它們主要在鼻子和耳朵的形態上有所區別:普通袋熊鼻尖、耳小,而毛鼻袋熊則擁有更圓潤的鼻子和較大的耳朵,看上去仿佛一隻迷你小猪。 從歷史上看,袋熊科曾經包括一種巨大的袋熊——大袋熊,其體重估計達兩三百公斤,體型十分龐大,但大約在四萬到五萬年前隨著人類抵達澳大利亞大陸而與其他大型動物一同滅絕。
現存的三種袋熊情况各有不同:最常見的普通袋熊數量較為穩定,被列為無危物種; 南澳的毛鼻袋熊在2014年被列為禁采物種; 而數量最為稀少的是北方昆士蘭的毛鼻袋熊,估計野外數量不足一百只,僅存於昆士蘭的一個森林公園中,是極度瀕危且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 作為澳大利亞的特產,袋熊在當地享有極高的人氣。 舉例來說,2000年夏季奧運會期間,有人惡搞設計了一個吉祥物——大屁股袋熊胖子,這個形象甚至比官方吉祥物還要受歡迎,不少運動員領獎時竟紛紛以它示意。
提到袋熊的人氣,自然不得不提到它那極具魅力的“親戚”——考拉,也常被稱為無尾熊或樹袋熊。 它們雖然身份特殊,但同樣擁有不少令人捧腹的趣聞軼事。 或許在下期節目中,我們便可讓考拉成為主角,繼續講述澳大利亞動物界的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