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海灘隱士:寄居蟹背後的奇幻人生

帝王蟹的祖先竟然和寄居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群看似似蝦非蝦、似蟹非蟹的小生物,竟然成了人類社會的絕妙隱喻!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裏,寄居蟹這一動物與人類有著許多出人意料的相似之處:它們背著“房子”在沙灘上四處遊走,就像我們很多人終日奔波於職場和生活之間。

海灘隱士:寄居蟹背後的奇幻人生

曾經有一比特來自石習大學的社會學家——伊萬蔡斯,他專門研究過寄居蟹的行為。 在觀察中,他忽然聯想到人類的財富分配問題,於是寫下了一篇名為Life is the Shell Game的專欄文章。 這個“shell game”不僅暗示了騙局,還機智地指向了寄居蟹賴以生存的貝殼,可謂一語雙關,耐人尋味。

看似普通的寄居蟹,到底是如何折射出我們生活的縮影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這群海灘上的隱士。 從前,有一種動物——椰子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無脊椎動物,腿展可達一米,體重高達四公斤。 雖然它看起來與寄居蟹大不相同,但椰子蟹也是寄居蟹家族的一員,只不過其自身强大到不需要再躲在貝殼中棲息了。 另外,還有帝王蟹,也曾經歸類於寄居蟹總科,後來單獨分出,成立了食蟹總科。 有人說,帝王蟹的祖先曾與寄居蟹極為相似,這種說法瞬間為寄居蟹增添了幾分光彩。

寄居蟹的英文名是hermit crab,意思是隱士蟹,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它們躲在貝殼中的生活方式。 而現今已知的寄居蟹大約有一千一百種,隸屬於節肢動物門、軟甲缸、十足目、牧暴卵和亞牧异尾下目。 實際上,這個翼尾項目中的很多“蟹”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螃蟹,比如帝王蟹、椰子蟹以及其他一些被稱作蟹的生物,它們都是處於從蝦向真螃蟹過渡的狀態。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沒有帶殼的寄居蟹你根本見不到一隻。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露在外面的腹部看上去就像剝了殼的蝦仁,十分柔軟脆弱,必須找個海螺殼將自己包裹起來。 作為最初的“房東”,寄居蟹理所當然擁有十條腿,但其中只有六條是顯而易見、用於行動和進食的。 而另外的四條則常常縮在螺殼內,似乎即將退化,雖說沒多大用處,卻在排便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把糞便從腹中“撥”出來。 從這細節中,我們不難看出,寄居蟹對它那“房子”——螺殼的依賴程度,簡直如同身體的一部分。

可是,隨著寄居蟹身體的不斷長大,原有的螺殼卻始終無法“陞級”成更大的住所。 房子太小怎麼辦? 只能換房! 當一隻小寄居蟹在沙灘上閒逛時,偶遇一隻體型龐大的海螺,比如天王赤旋螺——世界上最大的海螺之一,頂級捕食者一旦出動,其他小海螺看到它都會丟下家園四散逃命。 然而,等到大塊頭的海螺被吞噬之後,它身上留下的氣味卻吸引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寄居蟹們。 它們並非為了美味的海螺肉而來,而是嗅到了換房的訊號! 對於寄居蟹來說,海螺的死亡意味著有新的住所出現,可謂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但問題隨之而來:房子只有一套,怎麼會有那麼多寄居蟹來搶? 答案是,只有靠打鬥來决出勝負。 誰打得過誰,誰最終能住進這套寶貴的房子。 更有甚者,有的寄居蟹甚至在房子還未交付時就搶先佔領了,簡直使人歎為觀止。 既然好不容易搶到了新家,它們當然要好好“裝修”一番。 寄居蟹最愛的“裝飾品”便是海葵。 海葵雖然本身也是動物,但它那長滿毒刺的身軀,卻能有效地驅趕捕食者。 寄居蟹把海葵安在螺殼上,既提升了自身安全感,也使得這位“鄰居”得以四處遨遊,兩者實現了互利共生。

大部分寄居蟹生活在海水之中,但也有不到二十種開始向陸地進發,其中就包括椰子蟹。 陸生寄居蟹在卵和幼蟲期依然依賴海水,長大後便轉戰沙灘或岸邊的林地,這讓它們擁有了更豐富多樣的食物來源。 不過,遷徙陸地也帶來了兩個明顯的麻煩:首先是住所——海螺殼在陸地上遠不如在海裡豐富,其次是重力的挑戰。 水中的浮力使螺殼並不顯得沉重,但到了陸地上,9.8米每秒²的重力便讓螺殼變得异常沉重,嚴重影響了寄居蟹的行動敏捷性。 為了解决這個問題,寄居蟹竟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軟化螺殼內壁,之後用腿將內壁削薄,這樣既減輕了重量,也使原本狹小的空間得到了擴容。

經過精心“加工”的螺殼,既輕便又寬敞,自然受到陸生寄居蟹的青睞。 早在2019年,有比特名叫馬克萊德爾的生物學家就做了個實驗,將死去的寄居蟹安置在塑膠瓶內放在沙灘上,結果五分鐘之內便吸引了約五十只寄居蟹前來“參加葬禮”。 對照實驗中,他又用海螺肉進行測試,發現寄居蟹對死海螺的反應遠不如對已加工過的“二手房”敏感。 這說明,陸生寄居蟹顯然更偏愛不需要花費額外勞動即可入住的新房子。

寄居蟹的生動表演令人嘖嘖稱奇:當一隻老寄居蟹壽終正寢或意外離世時,其留下的空螺殼會迅速吸引一大群同類。 雖然這個螺殼對個別寄居蟹來說過大,但它們卻能互相搭配,各自找到最合適的住所。 最終,它們會整齊排隊,從大到小,隨時準備在前任騰房後迅速“搶房”,一場接一場的連鎖反應讓人聯想到激烈的市場競爭。 社會學上有個概念叫“空位鏈”,正如當海灘上無多餘螺殼時,資源便變得極為緊缺。 大家都在默默期待著體型最大的同伴掛掉,然後搶奪那難得的大房子,這不正像職場中領導層固化、晋昇名額緊缺的殘酷競爭嗎?

當然,總有人不服輸,認為既然自己能力出眾,就該自我創造上升空間。 實際上,也有些精英寄居蟹苦惱於長大了卻遲遲沒有換房的機會,於是萌生了“創業”之念。 他們開始探索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新家”,雖然這類新螺殼多為未加工過、相對笨重的原料,但面對有限的選擇,有時也只能自力更生。 可惜,成功創業的寥寥無幾:首先,合適的螺殼畢竟得看自然條件和機遇; 其次,打造新家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可能導致覓食不足而餓死; 而新房子沉重不堪,又新增了被捕食者襲擊的風險。 有時候,真的只能靠運氣了。

由此觀之,與其不斷冒險創業,不如按部就班地等待換房的機會較為穩妥。 正如當今海洋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許多生物都在垃圾中掙扎求生。 寄居蟹更是受到海洋垃圾的重創,據研究顯示,2019年在印度洋科科斯島和太平洋亨德森島這兩處重污染海灘上,每年沖上岸的垃圾件數驚人——僅科科斯島就超過四億件,其中包含三十七萬個牙刷和九十八萬只鞋子。 在這些垃圾中,塑膠瓶、塑膠杯、塑膠桶等器物對寄居蟹來說簡直就像無情的陷阱。 許多寄居蟹因為掉進這些“陷阱”再也爬不出來,慘死其中。 更令人心碎的是,一旦寄居蟹聞到同類死亡的氣味,就會蜂擁而至,結果往往是一場慘烈的群體性死亡。 有記錄顯示,曾有一個瓶子中發現了五百二十六只死去的寄居蟹。 研究人員估算,每年因塑膠陷阱而死去的寄居蟹數量約為六十萬只,這個數位實在觸目驚心。

此外,人類因喜好撿拾海螺殼作紀念,也導致可供寄居蟹居住的房源日漸减少。 不少寄居蟹被迫挑選易拉鑵、塑膠蓋或者塑膠瓶做“臨時住宅”,不僅外觀滑稽,居住條件也大打折扣。 囙此,下次當你在海灘撿拾美麗螺殼時,請多想想這些小生命的處境,給它們留下一點生存空間。

最後,關於養寄居蟹作為寵物的事情也不可小覷。 由於寄居蟹價格低廉,很多人輕易買下後不加照顧,導致它們死亡成為家常便飯。 事實上,寄居蟹如果得到良好照料,壽命可以長達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有養了七十年的記錄。 然而,要注意的是,寄居蟹必須在海洋中才能繁殖,目前尚未實現人工養殖。 也就是說,寵物市場上的寄居蟹大多都是從野外捕捉來的,而不少商家在處理過程中頗有瑕疵。 囙此,為了保護這些沙灘上的自由“社畜”,或許最好的做法是讓它們繼續在大自然中自由徜徉。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