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命運的轉捩點——農業革命引爆人類歷史巨變

改變人類命運的不僅是一場偶然的機遇,而是一比特神一般的力量推動了農業革命的到來! 讓我們一同探討那場徹底顛覆人類生活方式的歷史大事——農業革命。 這場革命在歷史長河中顯得尤為撲朔迷離:自大約三百萬年前,人類便依賴狩獵採集生存,哪有食物就往哪兒跑,跟隨獵物的足迹四處遷徙。 當時雖已形成以家族為覈心的部落,但幾乎沒有明確的社會分工,生活方式與獅群、獵犬群等野生動物群並無二致。

命運的轉捩點——農業革命引爆人類歷史巨變

即便後來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在狩獵採集的過程中效率有所提升,但根本的生活模式並未發生質變。 直到一萬年前,農業革命的曙光才真正照進人類歷史,從此生活方式徹底改寫。 那時,以往東奔西走的部落紛紛結束了遊牧生活,各自選擇了風水寶地定居下來。 定居的選擇猶如按下了快進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轉變。 試想,從人類誕生到農業革命,這漫長的時間跨度即使只從智人出現算起,也有上百萬年,而這一切在短短一萬年間實現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回顧那漫長歲月裏,人類僅在製造更精巧的石器、擴展活動範圍以及獵捕更大型動物方面取得些許進步。 然而,從農業革命之後的這短短一萬年裏,人口爆炸式增長至七十億,甚至邁出了移民火星的步伐。 與之前兩三百萬年的平穩過渡形成鮮明對比,農業革命的突現令人震驚:難道這一切只是一場偶然的奇迹嗎?

回望以往幾期節目的討論,我們曾提到戈貝克利什鎮與第四次大型滅絕事件。 戈貝克利什鎮位於土耳其東部的史前遺跡,建造於西元前一萬年前後,正好處在狩獵採集向農業轉型的關鍵過渡期。 這個古鎮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北端,而普遍認為最早的農業起源於新月沃地——涵蓋美索不達米亞、中東東岸和古埃及地區。 那片區域宛如一彎新月,故而得名; 戈貝克利什鎮則恰在這新月北緣。 同時,蘇美爾文明的記載中提到,農業、畜牧和紡織等技藝都是神明所賜,源自北方的神山,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側的山脈恰與該地理位置不謀而合。

更有分量的證據出現在距戈貝克利什鎮僅三十公里的地方——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最早被馴化的小麥。 上期我們提到,戈貝克利什鎮的建造需要龐大的人力支撐,而附近種植小麥的證據正好解决了這些人群的溫飽問題。 至於那場約一萬三千年前發生的第四次大型滅絕事件,當時亞歐與美洲大陸上百種大型哺乳動物在短時間內紛紛消失,包括猛獁象、劍齒虎與美洲野牛等,在影視作品中頻頻亮相的動物。 對於滅絕原因,曾有人提出“仙女木事件”論調,認為這是一次極端氣候事件,使地球迅速步入小冰期。 科學家們在格陵蘭島冰蓋下發現了直徑約三十一公里的海華沙隕石坑,通過年代測定與洋流變化推斷,正是一萬三千年前一顆巨型隕石撞擊所引發的災難,冰川融水驟增衝擊海洋環流,致使赤道附近的暖流無法北上,北半球驟然降溫。

當然,關於第四次滅絕事件,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由於氣溫驟降,大型動物本可以通過向南遷徙以求生存; 而在未受人類足迹觸及的靠近北極圈的弗蘭格爾島上,猛獁象竟然多活了七千年,似乎也說明滅絕絕非單一原因造成。 倘若還原整個事件過程:一萬三千年前,巨隕石撞擊形成海華沙隕石坑,導致北半球氣候驟變。 原本葷素搭配的狩獵採集生活因缺乏野果而轉為更加依賴獵捕野生動物,而這些動物也因氣候轉冷而難以為繼,於是自然的平衡遭到打破,導致大規模的滅絕現象。

理清時間脈絡後,我們可以發現,從仙女木事件、第四次大型滅絕,到戈貝克利什鎮的建立以及農業革命的爆發,這一系列事件均發生在一萬三千年至一萬年前之間。 由此,我們大膽推測:北方驟冷使野生動物紛紛南逃,人類原有的生存之地逐漸失去供給,迫使大家沿路南下。 地圖顯示,北部遷徙的道路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地中海以東、青藏高原構成了天然的“漏斗”,使得眾人最終不約而同地彙聚到食物充足的新月沃地。 然而,面對紛至遝來的遷徙人群,原有依靠狩獵採集為生的部落頓時陷入資源短缺的窘境。 就在這重壓之下,人們發現了一種生命力旺盛的野草——小麥,只要種子落地,第二年便可遍地生長。 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種植小麥的念頭一閃而起,點燃了定居生活的火花,最終引發了農業革命。

那麼戈貝克利什鎮又如何解釋呢? 早在狩獵採集時代,遠古人類對神靈的崇拜已有迹可尋,三萬多年前的雕刻就已顯露端倪。 當時氣候驟降,使得人們無從知曉原因,只能默默祈求神明保佑,希望嚴冬早日過去。 此前各部落零散的小規模祭祀活動,由於大家為搶奪稀缺資源紛紛聚集在新月沃地,從而催生了戈貝克利什鎮的創建。 時間與地理上的巧妙交織,似乎預示著仙女木事件、戈貝克利什鎮的建立和農業革命是一連串密切相關的歷史節點。 經過漫長兩三百萬年的漂泊生活,人類終於選擇定居,命運從此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定居帶來了人口規模的爆炸式增長。 眾所周知,人類嬰兒相比其他動物需要更長的照顧期,而漫無目的的遊牧生活並不適宜頻繁生育。 儘管狩獵採集時代的人類憑藉智慧和工具在食物鏈中佔據絕對優勢,但受生活方式限制,人口始終難以迅猛擴張。 而一旦定居,農業與畜牧的穩定供給便促使生育率急速上升,打破了自然界中生態平衡的局面。

同時,農業革命催生了龐大的私人財產體系。 在狩獵採集時代,個人財物寥寥,僅限於幾件石斧或簡陋服飾,畢竟四處遷徙不便攜帶貴重物品; 而定居生活之後,房屋、土地、農具、牲畜和糧食等紛紛成為私人財產的象徵。 房屋與土地作為最重要的固定資產,牢牢地將人們固定在一個地方,從而深刻重塑了人類社會結構,家族組織逐步演變為以家庭為覈心的群體。

定居生活還催生了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 狩獵採集時代,分工主要體現在性別差异上:男性外出狩獵、女性負責照看家庭。 但農業繁榮之後,多餘的食物讓“閒雜人等”開始湧現(當然,這“閑”字是有引號的,因為正是這些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例如,某比特機智的小夥子發明了省力的石鋤頭供大家使用,鄰居老王見了連連讚歎,紛紛請求定制。 小夥子以糧食做交換,逐步積累經驗,進而研發出石鏟、石鐮刀、石犁等農具。 隨著青銅冶煉科技的興起,他甚至成為部落中的科技專家,負責採石煉銅。 與此同時,部落中湧現出擅長祈雨的大爺、建築技藝精湛的大叔、製作精緻陶器的大姐等技藝專長者,社會分工也囙此不斷演化。

如果沒有農業革命,今天我們手機裏展示的歷史故事將完全不同。 有人或許會疑惑:既然農業革命帶來了人口興旺與科技進步,何來“倒楣”之說? 呵,這倒楣事兒得等我慢慢道來。 考慮到本期內容已經頗為冗長,恐怕後期製作與字幕團隊要忙壞,就先在此告一段落,下期再探討人類發展道路上那些曲折坎坷的煩心事吧。

這便是那段改變人類命運的歷史,一個充滿戲劇性轉折、突破局限、引領未來新紀元的誕生過程!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