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樁離奇趣事說起,曾有比特名叫圖德羅伊的動物攝影師,其家鄉位於加拉帕格斯群島。 幾年前,家鄉的漁民紛紛傳來消息,說島上的海獅竟開始捕捉金槍魚。 這消息聽上去實在匪夷所思,讓羅伊不得不趕回去親自取景。 畢竟眾所周知,金槍魚速度飛快,即便海獅使出吃奶的勁,也難以匹敵金槍魚那迅捷身姿,想靠蠻力捕捉金槍魚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然而,家鄉的老夥計們再三懇求,催促他趕緊回來看看。 如今的海獅可不是曾經只會鬥逗紅海龜、嬉戲調戲河豚的傻大個,它們已經學會了新的“兵法”。

這群海獅經過不斷摸索,已經能够運用極富智慧的戰術,引得各路專家,包括羅伊在內,都紛紛飛赴加拉帕格斯群島。 目睹了海獅們的壯舉後,所有人無不嘆服。 如果這些專家中有人熟諳中華智慧,或許能聯想起“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詞。 首先,海獅們捕捉金槍魚講究的是“天時”——金槍魚群通常遠離岸邊,在茫茫寬闊的水域中翱翔,仿佛超跑馳騁在高速路上,而海獅這臺耕耘機根本無法比擬。 囙此,它們只能耐心等待機遇,讓金槍魚偶然靠近海岸。 此時,“地利”便派上了用場。
加拉帕格斯群島的火山島環境獨具特色,沿岸由急流衝擊而形成複雜的礁石迷宮,只有道地的海獅最熟悉這些地形。 它們利用迷宮般的海岸製定了精准的作戰計畫:先成群結隊在近岸巡邏,待金槍魚群路過時迅速出擊,把魚群圍攏到迷宮中。 這個過程中,海獅們既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又必須默契配合。 任何一隻海獅若貿然沖出,都可能驚擾金槍魚,導致全群逃散,使作戰計畫功虧一簣。 你會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水面、時而發出低鳴,相互交流,就像足球場上隊友間不斷喊著跑位指令,唯有保持一致的步調才能不讓金槍魚溜走。 這分明是一場默契至極的“人海協同”較量。
當魚群被完美地趕進迷宮,海獅們的陣型隨即隨變:部分海獅留守後方,穩步驅趕; 其他則分頭堵截迷宮中各個岔路,只留出一條死胡同般的唯一出路。 到了這一刻,無論金槍魚多麼迅速,也只能陷入絕境。 部分沖得過猛者甚至被拍倒在海灘上,慘遭落網。 正當此時,各種海鷹、鵜鶘等空中獵手也早已趁機待命,盯著金槍魚那鮮美的刺身; 它們就像足球賽中高空攝像機,總在關鍵時刻捕捉決勝瞬間。
然而,進賬一球對這些聰明的海獅來說還遠遠不夠,它們往往趁金槍魚還在附近時,再次掀起攻勢。 有次甚至連續發動了十五波攻擊,令得連海獅帶著鵜鶘的陣容都應接不暇。 有些體型較大的海獅一天能吞下近三十條金槍魚,科技如此嫺熟,而這一切看似是最近幾年內全新練就的絕技,足見它們那非凡的智慧。 至於為何會突然萌生吃金槍魚的念頭,其背後的真相同樣耐人尋味:海獅的主食原本主要是沙丁魚和飛魚等油脂豐富且營養充足的小魚群。
成年海獅遠航數百公里只為覓得那珍貴的沙丁魚,可見其對美食的執著。 然而,面對龐大而分散的沙丁魚群,一隻海獅隊伍的力量往往不足以將魚群緊緊壓縮,此時便需要金槍魚的“助陣”。 沒錯,金槍魚同樣喜好沙丁魚,而且個體眾多、速度驚人,往往能够從魚群側翼封堵住魚群的逃逸路線。 有時,連翻飛的海鳥也會從空中俯衝下來,與海獅和金槍魚共同合作,最終將魚群圍得水泄不通,齊心合力享用這一頓豐盛的“魚宴”。 在這場跨物種的大餐中,甚至敏銳的鯊魚也會聞香而來,只要有一絲血腥味,便不放過這難得的美食機會; 同樣,海豚也借助它們精准的回聲定位鎖定目標,齊上陣共亯這頓盛宴。 最神奇的是,此刻海獅完全沒有了當初捕捉金槍魚的興趣,所有參戰者都齊心協力對付沙丁魚,眼看著魚群一點點縮小,直至終極BOSS——一頭須鯨突然橫空出世,大嘴一張,為這場跨物種聯合狩獵畫上了完美句號。 幾噸重的沙丁魚,就在歡樂的氣氛中一個小時內消失無蹤。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沙丁魚如此豐盛,為何海獅還費勁心機與金槍魚跑位配合? 其實,正如前期提及,包括沙丁魚在內的飛魚類一直是海洋生物的基本糧倉。 無論是魚類、還是體型龐大的鯨類,都極度依賴這類魚群,而過度捕撈將導致無數海洋生靈餓死。 囙此,面對枯竭的飛魚資源,海獅們不得不另闢蹊徑。 加之外界因素,如氣候變化在加拉帕格斯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沙丁魚只在低溫冷水中產卵,每逢厄爾尼諾現象來臨時,沙丁魚數量驟減,直接引發食物短缺。 那一年,幼崽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一歲左右的小海獅中竟有近50%因饑餓而死,甚至成年海獅也不例外。 如今,加拉帕格斯海獅已成為瀕危物種,捕食金槍魚也許正是饑荒逼迫下的無奈之舉,儘管金槍魚肉量十足,但脂肪含量低且供應不穩,絕非長久之計。
當然,世界上並非所有海獅都能像加拉帕格斯那般戰術精妙,面對金槍魚的時候,很多種鰭族動物各顯神通:海豹、海獅、海象,乃至同屬海獅科的海狗,都是陸生食肉動物轉變為水生獵手的代錶。 它們憑藉豐富的海洋資源,各自演繹出獨特的捕獵管道。 曾經陸地上的敏捷獵手,如今都紛紛轉戰水域,以魚類為生,離開陸地後除了繁衍,便只懂得沉睡休憩,其他技能逐漸遺失。 尤其是海豹,其前後肢幾乎形同廢物,只能靠著渾圓的肚皮艱難地挪動,令人既心疼又無奈。 不過,海獅和海狗情况則稍好一些,它們的前後肢依舊保留了一定的支撐能力,在陸地上的機動性至少比海豹强了許多。 囙此,當魚類資源日益匱乏,部分海獅也開始重視陸地捕獵的機會,可是它們又能否在陸上撕裂對手呢?
說到跨界捕獵,還有一種動物同樣步入了水中——那就是喪失飛行能力的企鹅。 以南大西洋福克蘭群島為例,這裡生活著一種被稱為南海獅的海獅,它們因脖子上那濃密的鬃毛而被譽為“獅中之王”,這也是“海獅”這一稱謂的由來。 福克蘭群島上,還有巴布亞企鹅,傳統上這對鄰居各自以捕魚為生,互不干擾。 可後來,形勢突變,竟有了海獅將企鹅納入食譜的奇异景象。 水中,由於企鹅的靈活性讓海獅難以捕捉,但一旦上岸,局面便判若雲泥。 南海獅奔跑速度驚人,竟能超過每小時三十公里,遠勝於企鹅那無力的小短腿,很快就能將其追上。 海獅便化身為陸地猛獸,先用牙齒牢牢咬住企鹅的後背,瞬間將其撲倒,再一口咬住脖子,將獵物制服。 果真,海獅那遠古捕獵本能依然猶存。
不僅在福克蘭群島,其他地區的海獅也偶有捕獵企鹅的記錄。 例如,在非洲大陸與南極大陸之間的馬里恩島上,棲息著被稱作南極海豹和南極海狗的動物,它們對於體型龐大的王企鹅來說,海豹還可能視其為一塊肉,而真正的威脅則來自以磷蝦為食、因磷蝦稀缺而轉向企鹅的南極海狗。 面對這種局面,王企鹅也並非束手就擒,它們會奮力反抗,甚至豎起脊背攻擊海狗,試圖捉住其關鍵,如此一來,海狗只能小心翼翼地繞至背後,雙方借助地形博弈,但不少王企鹅終究難逃被捕食的命運,成為海狗的“替代品”。 這一系列變化無疑映射出海洋食物鏈的巨大變革,而海獅被迫開闢陸地捕獵之路,也正是證明了這一點。 與此同時,在缺乏企鹅資源的地區,海獅們又不斷開拓副業:有的深入深海獵捕發光的燈籠魚,有的則大膽啃食巨大的翻車魚; 北太平洋的海獅更是轉而捕捉脂肪含量遠低於鯡魚的鱈魚。 面對這一切,部分加州海獅聰明得另闢蹊徑,專門守候在回游鮭魚的河口,等待時機將鮭魚送入口中,就像柯迪亞克熊那般守在瀑布前捕捉美食,而這兩者——海獅和棕熊——竟在遠古中同源,儘管進化了數千萬年,最終卻又走上了捕食鮭魚的相同道路,仿佛是在“吃回頭草”。 甚至有人大膽設想,將來是否會出現一種全然拋弃捕魚,而專門在陸地上捕獵企鹅的新物種,其名稱便叫“陸海獅”,想想都够有趣的。
海獅的聰明才智可謂人人皆知,從水族館精彩紛呈的海獅表演就能看出端倪。 然而,那些表演畢竟經過精心訓練,未必能反映出它們在野外的真實實力。 例如,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科林·來西姆斯博士曾對一隻名為“real”的加州海獅進行測試。 這只海獅並非僅僅按照指令行事,而是主動領悟規則:最初,它需要從三個圖案中挑選與中間圖案相同的那一個,正確的話就能獲得魚翅獎勵。 第一次選中棕櫚樹,它便享受到了美食; 第二次再選同一圖案則失利,讓它開始反思。 很快,real便領悟了規則,哪怕後續出現全新圖案,也能從容應對。 它的出色表現,使得測試越來越難——從簡單的圖案匹配陞級到考驗對字母與數位的識別。 雖然起初它只能靠猜測,但經過反復嘗試,real漸漸將字母和數位分門別類,每次都能穩穩地選出正確答案。 最終,在終極測試中,它需要判斷中間圖案代表的是字母還是數位,並與左右圖案匹配,很快便準確無誤地完成任務,仿佛它真懂得了人類的符號系統,令人讚歎不已。
除了real之外,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還有另一比特藝員海獅,名叫羅南。 羅南同樣技藝非凡,能精准地配合各種節奏的音樂,對於人類來說這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動物界,能跟隨節拍實屬難得。 據稱,羅南是首只能完美跟拍音樂節奏的非人類哺乳動物,這足以說明海獅在音樂方面也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儘管從大腦容量來看,它們遠不及虎鯨、海豚或黑猩猩,但這些海獅卻憑著獨到的智慧與靈性,在與人類相處時常常讓人忘記它們原本的野性本色。
提到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就不得不說那裡的三十九號碼頭獨具特色,因聚集了大量自在玩耍的海獅而成為熱門景點。 有時甚至能見到上千只野生海獅,它們在這片都市港口區域肆意嬉戲,如同返回大自然的家園一般。 當地旅遊部門還流傳著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一九九零年的某個夜晚,一比特船夫在三十九號碼頭準備回家時,意外發現一隻海獅被繩索緊纏、痛苦不堪。 在他費勁心力將其解脫後,這只海獅便被冠以“梅爾文”的名字,回到群體中後將這段經歷傳為佳話。 據說正是因為這段溫情故事,當地居民與遊客都覺得這裡充滿溫暖與安全感,於是紛紛湧向這裡定居。 雖說故事真假難辨,但海獅對人類的親近卻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海獅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早已超出尋常。 有時它們在海灘上擠得水泄不通,比如二零二一年智利某海灘上,海獅因避讓虎鯨而密集聚集; 正在接受採訪的主人正埋怨時,其中一隻海獅竟大搖大擺地自己推開門走進房屋,頗為離奇。 不少海獅在遭遇虎鯨時,竟會主動靠近人類求救——聚集在漁船旁堵住虎鯨,甚至大膽跳上甲板尋求庇護。 尤其以登船的“有志海獅”最為知名:墨西哥卡波地區有只名為潘橋的海獅,上船覓食對它來說已成常態,動作嫺熟,令人嘖嘖稱奇。 有人餵食,它便乖乖上前; 有時直接鑽進水箱,也清楚明白人類不會傷害它,由此膽量愈發膨脹。 漸漸地,其他海獅便紛紛效仿,一見到漁船便緊隨其後,恣意“打劫”,雖說遊客囙此損失幾條魚,也無人計較。 更有甚者,海獅竟會趴上車輛、鑽進餐廳、睡在沙發或籐椅上,仿佛它們已成為人類寵物般親密無間。 不過,須提醒各位,海獅畢竟是野生動物,曾在一七年的一次事件中,因遊客投喂而將一隻海獅拖入水中,雖未造成人員傷害,卻足够引起警惕。 囙此,若有機會近距離觀賞它們,務必保持適當距離,不可忘記這些生靈背後潜藏的野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