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突破極限的重磅發現:秘魯巨鯨體重或近藍鯨兩倍?

近期古生物學領域傳來令人震撼的消息:史上最大生物的桂冠可能將易主! 秘魯的古生物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題為“重量級古鯨突破脊椎動物極限”的研究論文,詳細介紹了從三千七百萬年前的骨骼化石中推測出或許存在比藍鯨還巨大的生物。 研究團隊為這一神秘生物命名為“巨象秘魯鯨”,寓意其發現地點在秘魯,同時暗示其非凡的體積和重量。

突破極限的重磅發現:秘魯巨鯨體重或近藍鯨兩倍?

我之所以對這則新聞格外關注,是因為早在二零二一年六月的時候,我們還討論過藍鯨被視為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這一觀點。 然而,在那期節目中我也曾提到,寒武紀以來五億多年的地球歷史中,絕大多數生物都已經滅絕,現存物種僅占極少數。 由此,史上體型最大的動物恰好存活下來的概率並不高,所以我預言未來有可能發現超越藍鯨規模的生物,而這一次的考古成果似乎正驗證了這一猜想。

實際上,這項研究早在十三年前便已啟動,在秘魯南部的伊卡峽谷一帶,考古學家首次意外發現了幾塊巨大的化石。 起初,他們甚至誤以為這些龐然大物僅僅是普通岩石,直到確認這些巨大石塊竟然是化石後,考古隊才投入了長達十年的時間完成整個發掘工程。 十三年前開始發掘、歷時十年的努力,再加上後續的研究分析,最終在今年八月份(上個月)正式對外公佈了成果:共發掘出十三塊椎骨、四根肋骨以及少量寬骨化石。

據推測,這具被命名為巨象秘魯鯨的個體全長可達18.3米,其體重估計介於93噸到370噸之間。 為便於理解這一數據,與藍鯨相比,藍鯨記錄中的最大身長為30米、體重約200噸。 也就是說,儘管巨象秘魯鯨的身長遜於藍鯨,但其重量卻可能高達藍鯨的近兩倍,這也使得科學家們認為它有望成為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生物。 不過,疑問隨之而來:憑藉僅有的十三塊椎骨、四根肋骨以及部分碎骨,究竟是如何推測出它的巨大體型以及可能達到370噸的體重呢?

下麵我們來看看古生物學家們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首先,他們依據出土椎骨和肋骨的解剖結構以及化石所在的地層位置,對生物進行分類。 研究者們將其歸入龍王鯨科。 為更好地理解這一分類,不妨先認識一下龍王鯨:這類生物出現在距今約四千萬年至三千五百萬年前,位於哺乳綱、偶蹄鯨下目的古鯨類中,離現存的齒鯨和須鯨已經非常接近。 龍王鯨的學名為巴lsosrous,最初因發現的化石顯示它擁有四肢,類似於鱷魚的構造,因而被錯誤地誤認為是一種爬行動物,甚至曾被稱為“帝王蜥蜴”。 後來隨著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它其實是一種正在向現代鯨類過渡的哺乳動物,後腿雖已退化,卻仍為揭示陸生向水生演化的證據之一。

龍王鯨這一名稱非常貼切,不僅因其體型龐大——普遍在15至18米之間,還因其游泳姿態獨特。 不同於現代鯨那種依靠寬大的尾鰭前行,龍王鯨更像細長的鰻魚般全身擺動,這種姿態也正契合了我們對龍在天空遨遊或海中徜徉的想像。 從食性上看,通過牙齒化石和咬合力的分析,古生物學家推測龍王鯨主要捕食海洋中的大魚和鯊魚,這樣巨大的獵物也與其龐大的體型相輔相成。

回到秘魯的這一新發現——巨象秘魯鯨。 由於古生物學家將其劃歸為龍王鯨科,他們便可以利用現有龍王鯨完整骨架的數據,對比巨象秘魯鯨現時僅發現的部分骨骼。 例如,一塊厚達半米的椎骨,與同位置上龍王鯨僅30公分厚的椎骨對比,通過這個比例推算出整個生物的大致體型。 儘管這種換算並非十分精確,但依然為估算體重提供了依據。 同時,還發現該化石的骨骼密度异常之大,與海牛和儒艮等海洋哺乳動物極為相似——這些動物擁有沉重的骨骼以便於下潜覓食。 為解决因骨骼沉重而上浮困難的問題,它們體內還調配了大量輕質組織和脂肪,從而在水中達到懸浮平衡。 這也讓科學家推測,巨象秘魯鯨或許擁有類似於海牛和巨型儒艮的生活模式,可能主要生活在淺水區覓食。

至於它的食性,現時仍然存在爭議。 由於僅發現部分椎骨和肋骨,缺乏頭部骨骼和牙齒化石,尚難判斷它究竟是以海草為食,還是捕食軟體動物、甲殼類,甚至有專家猜測它可能靠食腐維生,例如等待海中擱淺大量生物屍體。 不過,後一種說法顯得有些守株待兔——若長時間未遇到屍體,又何以為生?

總的來說,巨象秘魯鯨現時僅憑十幾塊化石提供的線索,對其生活習性和真實體型還存在諸多未知。 未來,隨著更多化石的發掘,特別是頭部和牙齒部分的發現,我們才能更為準確地瞭解它的生活狀態,確定它是否真能超越藍鯨,成為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 正如我此前所言,地球上絕大多數曾經出現過的生物早已滅絕,現存物種之所以能存活下來,本身就充滿了難以預測的機緣。 如果你對此話題有更多看法,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