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海豹秘聞大揭秘:從萌態到殘酷生存術的進化奇迹

關於海豹你應該知道的事情,其實你一直未曾真正瞭解它們的真面目!
讓我們來聊聊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海豹。 也許有人會質疑:“海豹真的可愛嗎?”看它那臃腫的身材、比例失調,再加上皮膚上佈滿斑點,總給人髒兮兮的印象; 尤其是那被稱為“象海豹大哥”的傢伙,鼻子上仿佛掛著一根大肥腸,怎麼看都不似可愛。 不過,如果你見過剛出生的小海豹,情况可就大不同了。 海豹種類繁多,每一種幼崽都有一種獨特的萌態,其中最萌的當屬生活在北極地區的豎禽海豹。 它們全身披著雪白的絨毛,再配以又黑又圓的大眼睛,堪稱世間最萌的生物。

海豹秘聞大揭秘:從萌態到殘酷生存術的進化奇迹

實際上,小海豹的皮膚與成年海豹截然不同。 剛出生的小海豹由於尚未積累足够的脂肪層,只能依靠絨毛保暖; 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脫掉絨毛,換上更適合游泳的光滑皮膚,顏色也隨之發生變化。 譬如,雖然成年灰海豹看上去顯得髒亂,但剛出生的小灰海豹卻披著淺色絨毛,極為討喜; 即便是那被認為“長得醜”的象海豹,在幼年時也曾格外吸引人目光,還會賣萌,囙此吸引了眾多動物攝影師長時間對其拍攝。

雖然幼年海豹各個顏值爆錶,但一旦長大,個個都顯得粗獷异常。 如果要評選世界上長大後最“難看”的動物,海豹絕對會榜上有名。 既然要談海豹,首先得將它與近親——海獅和海象區分開來。 這三者均屬於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犬形亞目下的齊足類動物,但分別歸屬海豹科、海獅科和海象科,其中海象最容易識別,因為它們擁有顯眼的一對大象牙。 至於海豹與海獅的區別,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耳朵——海獅有小耳朵,而海豹沒有; 二是行走管道——海獅的尾鰭能够支撐身體,走起路來有點像四肢行走,而海豹則完全依靠胸鰭和腹部蠕動前進。 令人驚奇的是,靠腹部蠕動行走的海豹竟然還能迅速奔跑起來。 當你目睹海豹奔跑時那顫抖的小身體和富有節奏的步伐,便會被這種魔性吸引,忍不住跟著抖動。 區分完海豹與海獅後,在海獅科中還可進一步分出皮膚較光滑的海獅與毛髮濃密的“海狗”。 值得一提的是,“海狗”的英文名稱為fossil,直譯為“毛皮海豹”,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它屬於海獅科,所以稱為“毛皮海獅”更為貼切。 另外,曾在討論虎鯨的節目中提到過南非的海豹島(See Island),當時弄錯了,其實居住在那裡的正是海狗,這裡也順便更正一下。 現存海豹種類共十八種,除夏威夷海豹和地中海海豹這兩種喜溫水生存的海豹外,其餘大多棲息在兩極附近的寒冷水域,種群數量穩定,基本上未受到嚴重威脅。 這也證明了海豹在環境適應性上的出色能力。 接下來,我們便探討它們在生存技巧方面的獨到之處。


驚人的弃幼現象

首先要提到的是一個讓人費解的現象:在所有海豹物種中普遍存在“弃幼”現象。 雖說作為哺乳動物,新生幼崽理應依賴母乳生存,但海豹媽媽的哺乳期實在短暫,通常只有兩至三周,最多不超過一個月。 其中最極端的是某種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海豹,其哺乳期竟僅有四天,成為所有哺乳動物中最短的。 更令人震驚的是,短暫哺乳期結束後,母海豹不僅停止餵奶,還會離開,將幼崽孤零零地留在冰天雪地中,讓它們自生自滅,甚至終生不見。 這種殘酷行為或許正是一種自然篩選,借此保留最健康的個體,從而確保物種得以延續。 新生小海豹面臨生存壓力必須迅速吃奶、快速長大,儲備足够脂肪以應對斷奶後的饑餓。 幸運的是,海豹的母乳營養價值極高,脂肪含量高達約60%,幾乎可以說是“喝油”,使得小海豹每天新增兩三公斤體重; 而那種哺乳僅四天的海豹,更是一天能增重七公斤,四天內體重從24公斤猛增至50公斤,幾乎翻倍。

斷奶後,生死存亡的時刻隨之到來。 小海豹須依靠幾天前積累的脂肪,撐過褪去絨毛、換上適合游泳的“泳裝”的時期。 然而,這段時間極為殘酷——僅約10%的幼崽能成功生存,其餘大部分在褪毛前便因饑餓而死。 有人或許會認為海豹媽媽太過狠心,但這現象並不全然歸咎於母親行為,而可能是一種自然選擇機制,促使只有最健康的幼崽得以長大。 數百萬年的進化證明,這種生存之道雖看似殘酷,卻確保了海豹家族種群的穩固延續。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激烈的繁殖競爭

在繁殖方面,海豹還有一個有趣現象——一夫多妻制。 在一個交配期內,雄海豹通常會與多只雌性交配。 以較為保守的灰海豹、貝加爾海豹等為例,它們一般與三到六只雌性交配; 而體型最大的象海豹則更為特殊。 現存的象海豹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生活在南極的南向象海豹,另一種則是分佈在太平洋東北部的北向象海豹,其中南向象海豹體型更為巨大。 雄性象海豹體長可接近六米,體重約四噸,幾乎除虎鯨外無任何天敵。 在哺乳動物中,雄性與雌性體型差异尤為懸殊,雄性體重可達雌性的五至六倍。 這主要與它們激烈的後宮爭奪有關:象海豹採用極端一夫多妻制,一隻雄性可控制數十甚至上百只雌性,導致雄性之間為爭奪交配機會展開慘烈鬥爭。 兩隻幾噸重的雄性彼此撕咬對抗,其勝者將獨佔龐大的後宮,而敗者只能退回準備來年再戰。 最終,成功的雄性可能一生與超過五百只雌性交配,而大多數雄性則終生無緣交配,正是自然選擇的極端體現。

此外,歷史資料也表明了海豹的物種延續能力。 十九世紀,由於人類瘋狂捕殺,象海豹一度瀕臨滅絕,北向象海豹數量甚至不足一百只,形勢十分危急。 隨後,全球保護措施啟動後,北向象海豹數量迅速回升至約二十萬只,而南向象海豹已增至七十萬只。 儘管遺傳多樣性仍是個問題,但從絕對數量上看,海豹群體已重獲新生。 這種强大的延續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幼崽的淘汰機制以及雄性之間的嚴格自然篩選。


獨特的捕獵技巧

除了繁殖策略,海豹在捕獵方面也別具一格。 作為從陸生向水生轉變的哺乳動物,成為游泳健將是基本要求。 正因如此,海豹與鯨豚類共同演化出了流線型身軀,並將四肢演化成鰭,從而解决了游泳問題。 游泳之後,便是如何追跡獵物的挑戰。 眾所周知,陸生哺乳動物常借助靈敏的嗅覺捕獵; 但在水中,鼻子的作用大為减弱。 鯨豚類動物發展出了先進的回聲定位系統,但海豹卻無法利用這一科技。 儘管它們平時也會發出響亮的叫聲,回聲定位效果卻遠遜一籌。 那麼海豹究竟如何追跡獵物呢? 答案在於它們那極為敏感的鬍鬚。

科學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訓練一隻海豹追跡潜水器,海豹很快便找到了目標。 更為驚人的是,當科學家用遮眼、堵耳等手段限制其視覺和聽覺後,海豹仍能準確追跡目標,行進路線與潜水器所留水流擾動完全吻合。 進一步研究顯示,當潜水器或魚類遊過時,會在後方產生長達三至五分鐘的水流擾動,而海豹鬍鬚上獨具波浪狀的紋理正能敏銳捕捉這些細微變化,囙此理論上它們能追跡到過去三分鐘內所有經過的獵物,這一技能十分實用。

這一發現引起了仿生學領域的濃厚興趣。 麻省理工學院的希塞比姆博士便嘗試模仿海豹鬍鬚,製造出一種感測器,並將其安裝於潜水器上,實現自動追跡。 如果最終能將潜水器設計成小海豹的造型,那便更增添了一番趣味。

曾在討論格林蘭時,我提到2014年在蘇格蘭邁島上,動物學家捕捉到一段驚悚畫面:一隻成年熊海豹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殺死一隻剛斷奶的小海豹並將其吞食,更驚人的是,這只熊海豹在一周內共殺害了十一隻小海豹。 難道海豹天生就如此殘暴? 再看南極,南極豹海豹在海豹家族中的地位堪比虎鯨在鯨豚類中的角色。 雖然體型不是最大的,但其殺手氣質足以輕易制服其他海豹。 自然界中,虎鯨仍是它們唯一的天敵,但除虎鯨外,豹海豹在南極可謂為所欲為。 豹海豹體型修長,體長可達3.5米,與北向海豹相仿,但體重僅約其一半,顯得更為矯健; 其頭部形狀則酷似蛇、蜥蜴或恐龍般的爬行動物,看上去格外兇猛。 而且,其下頜張開角度可達160度,這使得豹海豹具備捕食大型動物的能力。 南極的威德爾海豹、羅斯海豹和石屑海豹也都曾淪為豹海豹的獵物,甚至南向海豹的幼崽也難逃其捕食,正如虎鯨對獵物的作風一般殘酷。


與企鹅和人類的驚人交鋒

除了捕食其他海豹外,豹海豹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虐殺企鹅。 它們常在冰層邊緣徘徊,等待餓得幾乎無力自救的企鹅下水,再果斷出擊。 即使輕鬆捕獲一隻企鹅,豹海豹也不會立即致死,而是反復撕咬、折磨,時間可長達二十多分鐘,直至將其撕成碎片後才吞食。 這種殘暴行為,毫不誇張地講,是典型的虐殺舉動。

此外,豹海豹與人類的衝突也屢見不鮮。 2003年,英國生物學家科斯蒂·布朗在南極某科研站附近潜水時,突遭一隻豹海豹瘋狂攻擊,結果被咬傷45處,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頭部和頸部,最終不幸喪生。 由此可見,豹海豹不僅捕食同類、虐殺企鹅,甚至也曾對人類構成致命威脅。
然而,科學家們也發現,豹海豹的主要食物並非企鹅或其他海豹,而是南極磷蝦。 它們的牙齒多為篩狀臼齒,主要用於過濾磷蝦,只有在磷蝦稀缺時才捕食其他獵物。 另一方面,豹海豹之所以在捕食企鹅時表現出撕咬折磨的行為,正是因為它們的牙齒不適合直接切割肉體,只能通過甩動獵物來將肉撕裂,從而顯現出暴力一面。

動物攝影師還捕捉到一幕令人難以置信的場景:一隻企鹅奮力躍上岸,逃脫了豹海豹的追捕。 當眾人以為它已安全之時,這只企鹅竟又跳入水中,與豹海豹玩起了“捉迷藏”,即便接近到嘴邊,豹海豹似乎也沒表現出攻擊的意圖。 隨後,最後一隻企鹅跳上浮冰,與豹海豹面對面地“交談”幾句後,豹海豹竟然轉身離去。 這一過程既詭異又耐人尋味,使人難以將以虐殺企鹅聞名的豹海豹與溫柔可愛聯系起來,實在離譜至極。

在節目的最後,再說一件更為離奇的事:加拿大攝影師保羅·尼克倫在南極潜水時遇到一隻豹海豹。 令人意外的是,這只豹海豹不僅沒有攻擊他,反而像是在照顧他。 它先是抓來一隻企鹅放在尼克倫面前,似乎在暗示“人類不會抓企鹅”; 緊接著竟又抓來一隻死企鹅塞到尼克倫臉上,情景滑稽异常。 更神奇的是,在尼克倫連續四天的拍攝過程中,這只豹海豹每天都會前來“餵食”,仿佛擔心這個弱小的人類會挨餓,格外貼心。

看完這一系列經歷,不知大家對豹海豹的印象是否有了新的改變? 對於人類而言,大自然及其野生動物始終充滿神秘,有太多未知的故事在悄然上演。 即使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它們的行為,甚至在某些時刻遭受傷害,也無法簡單地用人類的道德標準來評估它們。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