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兔子,可能有些聽膩了。 畢竟幾個月前我們已經詳盡探討過兔子的種種——從物種入侵、瘋狂三月,到營養豐富的糞便以及用兔子驗孕的奇趣應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回顧。 但別急,海洋中竟也存在一種被稱為“兔子”的生物——海兔。 也許不少觀眾對此尚未耳聞,尤其是熱愛寶可夢的朋友,肯定對那只海兔印象深刻。

海兔這一名稱其實並非嚴格的生物學分類。 總體來說,至少有兩個不同分類群的物種被統稱為海兔。 其中一派種體色豔麗、形態各異,有的極似兔子,有的則大相徑庭,甚至宛如外星生物; 而另一派則低調樸實,外觀平凡,在水中縱觀全域往往讓人難以評估,甚至略顯不適。 然而,這些海兔與人類的關係卻非常密切,其獨特的生理機制和行為模式,也成為諾貝爾級研究的重要啟示。
此外,海兔在交配、產卵、捕食以及防禦天敵等方面均展現出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讓人不由得驚歎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群海兔的傳奇故事。 首先,什麼是海兔? 通俗來說,它們是一群厭倦傳統束縛、毅然拋弃背上“房子”的海螺後裔。 沒錯,它們本質上是海螺中柔軟部分進化而來,囙此與海螺同屬軟體動物門。 事實上,這類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還有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稱——海闊魚; 不過“海闊魚”的概念範圍遠大於“海兔”,囙此,具有兔子特徵的這部分海闊魚便被單獨稱為海兔,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那麼,究竟是什麼特徵讓人聯想到兔子呢? 毫無疑問,是那標誌性的長耳造型。 長有兔耳般觸角的海闊魚主要分佈在兩個分類群中,分別為裸腮目和海陸目。 裸腮目中的海兔外形花哨; 而海陸目中的則顯得相對平凡。 接下來,我們先介紹外形較為普通的一派。 在英文中,“c-hair”海兔通常指的是海陸目中那些外觀不算出眾的種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加利福尼亞沿岸的加州海兔。 加州海兔頭部有兩對觸角,其中上面那對酷似兔耳,主要負責嗅覺,幫助它辨別氣味尋找食物; 而下麵那對則主要輔助觸覺和味覺。 實際上,如果只有上面那對存在,它無疑更具兔子特徵。 加州海兔的腮部格外奇特,位於後背的兩片形似翅膀的結構既能閉合保護自己,必要時還可振動助力游泳,仿佛正“起飛”。 然而,失去了堅硬外殼的它,自身柔軟的身體如何抵禦捕食者便成了一大難題,而它的防禦武器卻巧妙地來源於攝入的食物。
加州海兔與兔子一樣偏好植物性食物,通常棲息於淺水區和潮間帶,主要啃食含有毒素的海藻。 令人驚奇的是,它們攝入這些毒素後,並非直接排出,而是利用它們合成一種通常呈紫色的“墨汁”儲存起來。 當遇到海星、龍蝦等捕食者靠近時,海兔便會迅速噴射出這墨汁,類似烏賊的防禦管道。 實際上,海兔噴墨絕非僅為障眼法,其化學武器具有三重效果:首先,影響捕食者神經系統,使其神志恍惚; 其次,墨汁中含有類似牛磺酸的物質,味道鮮美,誘使捕食者放弃追捕而轉而飲用; 最後,其粘性成分可黏附於捕食者觸鬚上,使之失去追跡能力,從而助海兔脫險。
失去外殼的束縛後,海兔的體型也得以大幅發展。 現時已知最大的加州海兔展開放射可達75釐米、體重約7公斤; 相較之下,無論是帶殼的海螺,還是大多數陸生兔子,都遜色許多。 而加州海兔並非體型最大的海兔,其鄰居、同屬一類的加州黑海兔記錄顯示最長可達99釐米、體重約14公斤,是現存最大型的無殼軟體動物。
這兩種海兔的棲息地幾乎完全重合,生活習性也大致相同。 囙此,在同一潮間帶中同時發現黑海兔與加州海兔不足為奇。 儘管同住一地、都以海藻為食,似乎會存在競爭,實際上它們的攝食偏好各有差异:加州海兔主要取食紅色海藻,而黑海兔則偏好褐色海藻,正所謂“井水不犯河水”,也正因如此,它們的體色也有所不同——加州海兔因攝入紅藻而展現出更為鮮豔的紅色,黑海兔則因褐藻而逐漸變暗。
或許有觀眾還記得我們之前討論的一期“交配火車”,當時介紹了某些生物在交配時雌雄同體、排成長串的奇特現象。 而海兔也有類似玩法,不過它們的交配管道更為直接。 儘管海兔體內同時具備雄性和雌性器官,但由於器官尺寸與位置的限制,它們必須與其他個體進行交配,實現異體受精,這種管道不僅有利於繁殖成功,也有助於基因多樣性的保持。 在低等動物中,類似的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現象其實並不罕見,比如藤壺和某些扁蟲便有各自獨特的交配策略。
進一步說,海兔甚至發展出雙方互為父母的獨特交配模式。 以加州海兔為例,在交配季節,它們會釋放信息素,使周圍的個體迅速聚集,無需逐一尋找伴侶。 隨後,它們首尾相連,仿佛組成一列火車,鏈中每只個體既扮演著父親又承擔著母親的角色,這種高效的交配管道大大提升了繁殖成功率。 通常,這種交配隊列多達15至20只,持續時間可從數小時延長至數天。 交配後,雌性海兔會排出一團形似麵條的物質,其中蘊含的卵數量可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 然而,大部分孵化出來的小海兔存活率極低,多數在浮游幼體階段便被捕食,極少數倖存者的生命週期也僅約140天,成熟交配、產卵後便迅速凋謝,這種快生快死的策略與章魚、魷魚等頭足動物頗為相似。
此前在討論章魚時,我們曾提及其高智力或許與快節奏的生殖策略有關。 既然海兔也採取快速反覆運算的生殖管道,那麼它們的智力水准又如何呢? 這就不得不提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埃裡克·坎德爾教授。 他通過研究記憶存儲中的細胞乃至基因變化,揭示了海馬體在記憶形成中的奧秘,這對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意義重大。 由於人類大腦中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研究極為複雜,坎德爾教授囙此選擇了大腦相對簡單、卻具備學習與長期記憶能力的海兔作為實驗對象。 海兔的神經細胞數量僅約兩萬個,而且體積較大,部分甚至達到一毫米,非常便於觀察。 實驗顯示,當一隻海兔初次接觸某種海闊魚時,由於被刺細胞攻擊而體驗到痛苦; 而在再次接觸時,它能迅速辨識海闊魚的氣味並逃離,從而證明了記憶的形成。 教授用弱刺激使海兔形成短期記憶,主要涉及神經元離子通道及部分蛋白的磷酸化; 而較强的刺激則引發神經元細胞核內基因的啟動,指導合成新蛋白,使神經突觸結構發生永久性變化,從而實現長期記憶。 換句話說,如果幾天後你仍能記住這期內容,那你的大腦已經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在介紹了較為樸素的海陸目的海兔之後,我們再來聊聊裸腮目的海兔。 這一類中,許多物種長相極似兔子。 例如,有一種學名為“露娜帕瓦”的海闊魚,外形酷似小白兔:不僅耳部結構似兔,且全身覆蓋有類似細毛的柔軟突起,這其實是其感覺器官,用以探知周圍環境,其體色可能呈白或黃。 雖然近看仿佛兔子,但體型僅約一釐米,遠望則難以辨識。 該物種的昵稱為“C Bunny”,與可愛型的加州海兔“C Hair”形成了有趣對比,就像寵物兔與野兔的關係一般。 另外,裸腮目中還有一種極具名氣的海兔,其配色宛若皮卡丘——黑與黃交織,尤其是那對耳朵,不但形態與皮卡丘的耳朵酷似,連耳尖上的黑色部分都十分傳神,堪稱巧奪天工。 而寶可夢中某種海兔形象的原型也取自裸腮目,例如,一種名為“公牛多彩”的海麒麟(俗稱紫海兔),其邊緣飾有白色條紋,這正是裸腮目海兔典型的特徵,同時也暗合了加州海兔後背“翅膀”的設計,細節可謂精妙絕倫。
此外,裸腮目的海兔們還有一個共通特點——其腮部完全裸露。 有些種類在臀部附近長有一簇突起,乍看還以為是尾巴,實際上那正是裸露的腮部; 還有一些則在整個後背上佈滿裸露的腮部,猶如披上了一層海葵。 而這一類海兔普遍擁有鮮豔的色彩,據統計裸腮目下有兩千三百餘種不同形態的物種。 對感興趣的觀眾來說,可以關注潜水攝影師巴特·阿達姆斯,他拍攝的海闊魚畫面精美絕倫,定能開闊視野。 眾所周知,在動物界中,顏色鮮豔往往意味著警示,預示著自身攜帶毒素,不宜輕易招惹。 那麼,裸腮目的海兔是否也具有毒性呢? 它們與加州海兔類似,同樣從食物中獲取毒素,但這些海兔並非攝取海藻,而是以肉食為主,主要捕食水中懸浮的刺胞動物,並能將刺胞儲存於體內,以此作為防禦武器。
既然提到裸腮目,就不得不提一種頗具特色的水母——僧茂水母。 或許部分觀眾對它並不陌生,這種水母擁有一個類似塑胶袋的氣囊,用以漂浮於水面,其氣囊形態酷似藏傳佛教中僧帽,故而得名。 儘管僧茂水母本身足以獨立成篇,這裡我們不再贅述,而將焦點放在它的一生之敵——一種看起來近乎超現實的生物。 此生物綽號“藍龍”,外形極為酷炫,單看其形態,幾乎無法與地球上任何生物相提並論,仿佛並非來自本星球。 藍龍的起源正屬於裸腮目海闊魚的一支,其代表物種學名為“大西洋海神海闊魚”,這名字本身便充滿霸氣。 藍龍體表那些宛如翅膀或手指般的突起,其實就是裸露的腮部。 與其他海闊魚不同的是,藍龍並非在海底緩步爬行,而是漂浮於海面,借助風力和洋流隨波逐流。 更獨特的是,藍龍上半部呈現藍色,而下半部則為銀灰色,這種顏色對比使得無論是空中還是水下的捕食者都難以捕捉其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解剖上藍色那側實際上功能較弱,囙此藍龍總以仰泳姿態活動,顯得頗為怪異。 至於藍龍的食物,除了一些浮游生物外,其主要獵物正是僧茂水母——兩者仿佛隨波而遇,竟形成了穩定的捕食關係。 藍龍在捕食僧茂水母后,還會將其刺胞儲存在“手指尖”上,用以防禦,由於這些刺胞毒性極强,有時藍龍漂到海灘,切記切勿輕易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