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超越大白鯊的溫暖奇迹:揭秘全球唯一全身保溫的神秘月魚

在全球深海中,生存著一種令頂級美食家與進化生物學家紛紛讚歎的魚類——月魚。 尤其在全球漁業資源日漸緊張的今天,這種魚類數量非但未見衰退,反而呈現逆勢上升的趨勢,其神秘與獨特更是讓人難以忽視。

與翻車魚和黃帶魚的淵源

在前幾期節目中,我們曾深入探討過翻車魚(英文名:sunfish)和黃帶魚的奇特形態:一個矮胖、一個修長。 而今天的主角月魚與它們竟同屬一個家族,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進化極端。 從體型來看,月魚與翻車魚均呈現出圓盤狀的身姿; 不過,月魚的體形明顯更為扁平,就像餐盤與磨盤之間的差异。 資料顯示,月魚最大體長約2米、體重約270公斤,而體型相似的翻車魚則可重逾兩噸。 儘管在體量上略顯遜色,但月魚在顏值上卻毫不輸人——它那鮮亮的紅色魚鰭,尤其是均勻明亮的紅色呈現在幾處顯眼位置,加之全身散佈的白色斑點,猶如夜空中點綴的繁星,配合微微藍調的皮膚,令其遠比那種造型不全的“大魚”更具吸引力。

超越大白鯊的溫暖奇迹:揭秘全球唯一全身保溫的神秘月魚

提到家族淵源,我們曾提及黃帶魚與月魚同屬一脈,然而兩者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黃帶魚達到270公斤的極限體重時,往往要生長到11米,而月魚只需短短約2米便可達到這一體重。 雖然它們都擁有扁平的體型和獨特的鮮紅魚鰭,但由此形成的極端體型差异,實在令人驚歎。

溫血能力的意義與海洋競技場

2015年,日本極地研究所與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團隊開展了一項研究,旨在探明大白鯊與其他鯊魚相比在遊速上的優勢。 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大白鯊擁有保持肌肉溫度高於環境水溫的特殊能力,而這在通常體溫隨水溫波動的冷血魚類中相當罕見。 大白鯊能够保持局部溫暖,意味著其新陳代謝更旺盛,能量充沛,從而使得遊速得以大幅提升。 研究人員在大白鯊、黑尾真鯊和遠洋白鰭鯊上安裝追踪器後發現,在體型接近的情况下,大白鯊的平均速度竟高出其他兩種鯊魚約2.7倍,從而在相同時間內巡遊更廣的水域、捕獲更多獵物,充分證明了其利用肌肉溫度優勢所獲得的競爭力。

實際上,大白鯊並非魚類中唯一借助保溫能力提升運動表現的代表。 在海洋中,金槍魚也通過保持肌肉溫度,實現每小時超過70公里的高速暢遊; 甚至那表面上看似緩慢的海龜家族中,棱皮龜也能使肌肉溫度比周圍水溫高出近18攝氏度,從而成為全球最快、最能潜水和體型最大的海龜,其最快時速可達35公里。 反觀生活在極地氷水中的格陵蘭鯊,由於體溫始終徘徊在個位數,其平均遊速僅約1.2公里每小時,宛如嬰兒爬行一般。 儘管格陵蘭鯊憑藉悠閒的生活方式,得以存活超過五個世紀,但這一對比無不說明:對魚類來說,體溫尤其是肌肉溫度在决定運動能力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那麼,為何在數億年的進化歷程中,僅有極少數魚類獲得了提升體溫的能力? 大膽猜想:作為進化頂尖的生物,哺乳動物早已進化出恒溫機制,使得其基礎代謝率高、能量充沛,從而在水中擁有絕對優勢。 鯨魚、海豚、海豹、海獅等具有較高體溫的動物入海後,往往輕鬆碾壓依賴低溫生存的魚類。 例如,虎鯨可以輕鬆壓制大白鯊,抹香鯨專門捕捉巨型烏賊,鯨魚更能吞食成噸魚群。 而水生哺乳動物憑藉保溫優勢,在捕食上也可謂是如魚得水。 囙此,我們不難推測,數千萬年前,隨著恒溫動物大量入侵海洋,海洋生態系統的競爭格局發生了劇變,迫使原本無需極致速度的魚類不得不邁向“加速進化”。 也就是說,現時僅有極少數魚類具備保溫能力,很可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再過數千萬年,不具備保溫能力的魚類終將被淘汰,而具備這一特徵的種類則會逐漸增多。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關於魚類向保溫方向進化的趨勢,尚僅為個人猜測,並無確鑿科學依據。 魚類之所以無法自我保持體溫,其根本原因在於——與哺乳動物依靠毛髮、皮下脂肪或外部覆蓋物積蓄由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不同,魚類通過鰓呼吸,血液與水體進行氧氣交換時,熱量極易迅速散失,從而使得全身溫度不得不隨周圍水溫而變化。

迷網巧解冷水困局與月魚的全身溫血秘訣

大白鯊之所以能够保持局部溫暖,秘密在於其體內那套稱為“迷網”的複雜血管系統——可視作高效熱交換器。 簡單來說,當大白鯊遊動時,肌肉運動產生的熱量使血液升溫; 而血液在離開肌肉前,先流經迷網,通過預熱回流血液中較低溫的部分,從而在送回肌肉前保持較高溫度,防止熱量迅速流失。 不過,這套系統主要保障肌肉溫度,對心臟和大腦等關鍵器官則無能為力,在深水低溫環境下依然會受限。

而今天要隆重介紹的月魚,卻打破了這一局限。 作為現時已知唯一全身均可保溫的魚類,月魚在最易散失熱量的鰓部不僅進化出了迷網結構,還發展出數釐米厚的皮下脂肪以减少散熱,使得全身溫度始終能保持比周圍水溫高約5攝氏度。 2015年,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尼古拉斯·韋格納及其團隊在月魚鰓部首次發現了這一迷網構造,令韋格納博士驚歎不已。 隨後,經過植入小型溫度計的驗證,研究確鑿地證明了月魚不僅肌肉溫暖,大腦和心臟同樣能維持在較高溫度,從而奠定了其作為全溫血魚的地位。 此發現不僅為魚類界帶來了全新的進化視角,更可能預示未來深海生態系統將發生根本變革。

夏威夷的漁民對月魚更是讚譽有加,常稱之為“一生一條魚”,意喻一生中能捕獲一條已屬不易,甚至釣獲後也多被贈予親朋好友,傳說能帶來好運。 漁民們還發現,月魚常與金槍魚群混遊——當釣金槍魚時,偶爾便能捕撈到月魚。 這看似衝突的現象引發不少疑問:以月魚那短而粗的身材,究竟如何能追上流線型且速度驚人的金槍魚? 事實證明,月魚憑藉極為發達的肌肉力量完全能够迎上金槍魚群。 被捕撈時,常可見其奮力掙扎、胸肌异常發達,約占全魚體重的17%。 這種强有力的胸肌不僅在高速遊動時產生巨大熱量,亦是月魚在深達500米的深海捕食中占得先機的重要法寶——深海中魷魚資源豐富,月魚正是囙此比其他肉食性魚類更具優勢。

此外,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全球各地捕撈月魚的記錄明顯增加。 以地中海為例,2008年前200多年僅有25次捕撈記錄,而此後十年內卻達23次; 另有一項在太平洋海域的長期調查,最初15年僅捕獲一次月魚,而隨後的5年中竟捕獲60只,個體差異也十分明顯。 這一現象或許與人類大量捕撈金槍魚,導致上層捕食者數量銳減有關,從而為月魚提供了更多覓食機會。

美食新寵:多樣風味引領餐桌革新

頂級大廚們對月魚讚譽有加,認為其堪稱海洋奇迹。 令人驚異的是,一條月魚身上不同部位竟能呈現出七種各异的口感和風味,其中最瘦的部分甚至擁有類似牛肉般的質感。 知名魚類專家托米戈麥斯曾錄製視頻,詳細講解如何分解月魚並針對不同部位提出最佳烹飪方法,為眾多美食愛好者提供了獨到見解。

仔細觀察月魚分解時,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胸鰭下方那層極為厚重的皮下脂肪,這層脂肪完美覆蓋住強壯的胸肌。 當月魚奮力遊動時,滾燙的胸肌釋放出的熱量不會迅速流散,反而成為整條魚持久溫暖的熱源。 此外,由於平時運動頻繁,其胸肌呈現出深紅色,外觀與金槍魚的阿卡米極為相似。 儘管部分回轉壽司店有時會以月魚冒充金槍魚以降低成本,但實際上兩者在風味和口感上仍存在明顯差异。

綜上所述,月魚不僅在海洋競技中具備挑戰金槍魚的實力,更有望在未來餐桌上嶄露頭角,成為美食界的新寵。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