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中,少年閏土曾描繪過這樣一種奇特的生物:潮汛來臨時,沙地上會出現許多會跳躍的魚,它們像青蛙一樣,竟長出了兩隻腳。 明明是魚,卻偏偏能在陸地上跳躍,實在令人驚奇。 這種跳魚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彈塗魚。

彈塗魚屬於蝦虎魚家族,嚴格意義上講,它們並非兩棲動物,而是真正的魚類。 它們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眼睛凸出,長在頭頂,視野極為寬闊; 二是腹鰭融合成吸盤狀,能像做平板支撐一樣撐起身體。
要在陸地上生存,彈塗魚必須解决兩個關鍵難題:呼吸與行走。
首先是呼吸。 彈塗魚不僅能用皮膚呼吸,還能含一大口水進行鰓呼吸,像自由潛水夫一樣,呼吸一段時間就必須回水坑換水。 除此之外,它們的口腔內壁、喉嚨也可輔助呼吸,不過無論哪種管道,都必須保持濕潤,囙此只能棲息在潮濕的灘塗環境中。
其次是行走問題。 彈塗魚的胸肌特別發達,胸鰭也明顯延長,甚至進化出了類似陸地動物的關節結構,可以輕鬆實現爬行動作。 再加上腹鰭支撐身體,它們發展出獨特的“拐杖走路法”,行動敏捷,還能攀爬樹木。 此外,借助強壯的尾巴,它們還能跳躍數十釐米之遠,既能捕獵、躲避危險,又能向異性炫耀。
雄性彈塗魚特別善於“鬥舞”,它們跳得越高,越容易贏得雌性青睞。 求偶時節,雄性會展示斑斕的背鰭和明亮的喉部,以跳躍吸引注意力。 有時候雄性之間也會對吼決鬥,誰吼得更久、更大聲,誰就能勝出贏得伴侶。
彈塗魚在陸地上的洞穴也值得一提。 它們用嘴一點點挖掘出複雜的洞穴結構,即便潮漲時,也能在洞中擁有空氣供呼吸。 雄性彈塗魚還負責為卵提供氧氣,用嘴將新鮮空氣不斷送進洞內,盡顯責任擔當。
在陸地進食方面,彈塗魚同樣有一套巧妙辦法。 由於沒有舌頭,它們會含一口水噴射食物,再迅速將水與食物一併吸回,巧妙解决吞咽問題。
但即便如此努力,彈塗魚距離真正的陸地動物仍有差距。 相比之下,攀岩魚和肺魚則更為接近陸地生活。 攀岩魚擁有類似四肢的鰭,甚至能以四足動物的步態在岩石間爬行。 而肺魚則能依靠肺呼吸,旱季時甚至能離水存活數年。
回顧地球生命史,三億多年前的提塔利克正是憑藉更強壯的骨骼和肺狀器官,邁出了從水中登入的關鍵一步,奠定了兩棲動物乃至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誕生的基礎。 如今,彈塗魚、肺魚和攀岩魚們也在重複這一進化壯舉。
或許,再過三億年,將有另一群智慧生物研究彈塗魚的化石,思考它們跨越水陸的傳奇故事,而那便是未來地球生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