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要從紐西蘭的穆裏懷海灘開始。 2016年12月,一比特名叫麥麗莎的遊客在這片海灘上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漂流物。 從遠處看,這個東西像一頭擱淺的鯨魚,但靠近一看,卻令人毛骨悚然——密密麻麻長滿了類似觸手的東西,看起來像蟲子一般,讓密集恐懼症患者頭皮發麻。 麥麗莎拍照上傳網絡後迅速引發熱議,網友紛紛猜測其身份:有人認為是未知的深海生物,有人說是另類藝術品,更有人認為是來自外太空的生物孢子。

很快,紐西蘭海洋科學協會公佈了真相:這只不過是一根漂流木,上面那些詭異的觸手實際上是一種叫做鵝頸藤壺(或鹅藤壺)的生物,因外形酷似鹅脖子而得名,完全是地球本土生物。
那麼,鹅藤壺到底是什麼? 它們竟然是西班牙、葡萄牙乃至東亞地區價格昂貴的海鮮珍品。 由於採摘難度極大且產量極低,加之鮮甜勁道的口感,價格居高不下,普通品級每公斤售價便可達到200歐元,極品甚至達到每斤三千元人民幣,令人望而卻步。
除了作為美食,鹅藤壺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關物種——藤壺鹅。 這種外表酷似鹅藤壺的鳥類,曾被誤認為是從鹅藤壺中孵化而出,這種荒謬的理論甚至流傳了數百年。 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博物學家們對藤壺鹅的繁殖管道一無所知,另一部分則是宗教規定齋戒期間不能吃鳥類,而藤壺鹅被歸為貝類或魚類,囙此被大量食用。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福斯熟悉的藤壺——這種形似貝殼、實為節肢動物的奇特生物。 1830年,英國動物學家湯普森發現了藤壺幼蟲與螃蟹、龍蝦的相似發育過程,從而將其歸類為節肢動物。 藤壺幼蟲定居後,身體外殼鈣化,腿部變為捕食觸鬚,從此便以躺平狀態,靠浮游生物度日,堪稱動物界“低欲望生活”的典範。
雖然藤壺固定不動,但交配卻十分有趣:由於無法移動,藤壺進化出超長的生殖器官,最長可達身體長度的八倍,用以與鄰居交配。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正是通過研究藤壺長達八年,成為該領域的權威,為其日後提出進化論奠定了堅實基礎。
說到藤壺和鯨魚的關係,很多人認為藤壺寄生在座頭鯨身上讓鯨魚極為不適,囙此鯨魚常跳躍出水試圖甩掉藤壺。 但實際上,鯨魚跳躍更多是社交行為,與藤壺關係不大。 而且座頭鯨甚至利用藤壺作為對抗虎鯨的武器。
不過,藤壺寄生對海龜和船隻確實造成嚴重困擾。 長滿藤壺的海龜和船隻移動緩慢,能源消耗大,定期清理藤壺非常必要。 此外,歷史上海盜酷刑“拖龍骨”,就是利用船底鋒利的藤壺作為懲罰。
藤壺家族還有一種更為詭異的成員——蟹奴藤壺,寄生在入侵物種賓蟹身上,通過控制螃蟹的神經與生殖系統,封锁其繁殖,甚至能讓雄蟹以雌性身份照顧藤壺卵。 科學家曾試圖利用蟹奴藤壺控制賓蟹數量,但風險過高,只能暫時放弃。
藤壺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家族,不僅是餐桌上的珍饈,還是達爾文進化論的靈感來源,更是自然界詭譎生態關係的典範。 通過深入瞭解,我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大自然的神秘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