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一種與水稻密切相關的植物——菰(gū)。 或許你對這個字有些陌生,但提起茭白你一定不陌生。 沒錯,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茭白,它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蔬菜。 因為它外形跟竹笋有幾分相似,人們也常叫它“茭白笋”。 實際上,它與水稻的關係非常親密,它們同屬禾本科稻亞科,不過水稻是稻屬植物,而茭白則屬於菰屬植物。

菰屬植物現存只有四個物種,且原產地分佈非常特定,其中三種原產北美,僅一種原產亞洲。 在亞洲地區,這種植物就被稱為菰、菰草或茭穀,而人們平時食用的茭白,其實是菰的莖。 菰草的植株高度能達到1.5到2米多,比普通水稻高出許多,是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野外多生長在沼澤、濕地或河湖岸邊淺水區,一般在水流較為平緩的地方。 人工種植的茭白也在水田裏生長,不過水的深度明顯超過水稻。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食用的茭白並非正常的莖,因為正常的莖稈就像水稻莖一樣,沒有食用價值。 實際上,只有感染了疾病的菰草才能長出可食用的茭白。 這種疾病正是我們之前在玉米一集中提到的黑粉菌病,感染玉米的黑粉菌會形成外觀難看的烏米,但味道不錯,素有“玉米松露”之稱。 而菰感染的則是另一種黑粉菌,名為菰黑粉菌。 這種真菌刺激菰的莖,使其膨脹變粗,專業術語叫做“菌癭”,癭內充滿菌絲,這便是我們吃的茭白。
通常茭白由裏到外都是潔白的,但有時人們切開茭白時,裡面可能會出現許多黑點甚至完全變黑。 這種“黑心茭白”看起來似乎壞掉了,但實際上依舊可食用,只是因為成熟過度,黑粉菌孢子大量繁殖而變黑,口感稍差而已。
在古代,這種黑色的茭白甚至還有其他用途,例如作為顏料畫眉毛,過去十分常見。 不過現代已經不再需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可能有讀者好奇:菰與水稻關係如此親近,它會結米嗎? 答案是肯定的,它結出的米就叫菰米。 菰米外觀比秈米更加細長,顏色呈棕色或黑色,很容易辨認。 它的口感也與普通大米不同,蒸熟後顆粒分明不黏稠,加熱後易爆裂捲曲,如同爆米花一般。 菰米嚼起來更有韌性,帶有堅果的風味,口感十分獨特。
從營養價值上看,菰米甚至比糙米更高,尤其蛋白質含量高出普通大米兩倍多,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 然而,一旦菰感染黑粉菌後開始長出茭白,它就不會再抽穗結米。 囙此,栽培茭白都是通過無性繁殖管道進行,利用帶有黑粉菌孢子的根莖繁殖,註定無法產生種子。
這意味著種植菰要麼得到茭白,要麼得到菰米,兩者不能兼得。 在亞洲,人們顯然更喜愛茭白,尤其是大米產量豐富、品質優良,囙此菰米並不流行。 但實際上,中國古代曾廣泛食用菰米,在唐宋及以前尤其如此,當時被稱為“雕胡”或“雁膳”,許多古代詩詞中都有提到“雕胡飯”。 宋代以後,黑粉菌的擴散使菰米逐漸减少,種植重心轉向茭白。
北美則相反,人們並沒有吃茭白的習慣,且美國法律明確禁止進口茭白,以防止菰黑粉菌入侵當地。 北美野生的菰主要有爪生菰、水生菰和德州菰,其中前兩者未感染黑粉菌,能正常結出米,俗稱野米(Wild Rice),與水稻是不同屬的植物。
野米,尤其是產自北美五大湖區的爪生菰,食用價值更高,又稱冰湖野米。 野米自古以來就是當地印第安人的傳統食物,每年九月,他們會兩人一組劃小艇採集野米,精巧地用木棍擊打成熟的種子,極富技巧且避免破壞植株。
採集回來的野米需經烘乾、脫殼等工序,高山族的傳統方法極具特色,如同跳舞般用脚搓米脫殼。 如今商業種植的野米已較為普遍,但野生野米依舊具有文化傳承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
囙此,從更廣的意義上講,北美人無法享用茭白也並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