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圍繞天狼星的那些都市傳說。 在開始之前,咱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現代天文學中關於天狼星的基本知識。

天狼星屬於大犬座,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 它如此耀眼,除了自身亮度極高之外,還因為它距離地球非常近,只有約8.6光年。 實際上,天狼星是一個雙星系統,我們肉眼可見的是其中的主星,被稱作天狼星A。 天狼星A的質量約為太陽的兩倍,亮度則高達太陽的25倍。
伴隨天狼星A的還有一顆伴星,我們稱為天狼星B。 天狼星B曾經質量超過天狼星A,但在能源耗盡後演變為紅巨星,最終坍縮成為現在的白矮星。 如今的天狼星B大小類似地球,但質量卻接近太陽,由於亮度極低,只能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
今天故事的主角正是來自這顆衰落的恒星——天狼星B。 1976年,一比特名叫羅伯特·坦普的作家出版了一本名為《天狼星之謎》的書。 這本書講述了西非多貢人的傳說,稱他們很早以前就知道天狼星B的存在,甚至瞭解其高密度以及50年的軌道週期。
古老的多貢人是如何獲取這些需要借助望遠鏡才能得到的天文學知識呢? 坦普解釋道,遠古時代,有兩艘伴隨火與雷聲的外星飛船來到地球,其中一艘墜毀,另一艘成功降落在多貢人的聚居地。 從這艘飛船中走出了一群名叫“諾姆”的外星魚人。
這些“諾姆”來自天狼星B,是類似魚類的兩栖生物。 他們依賴液態水,降落地球後迅速建造了一個大型水庫並定居其中。 多貢人通過與諾姆交流,掌握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並將諾姆奉為水神。 這種情節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與西秦的《第十二個天體》極為相似,兩本書甚至都是在1976年出版的。 那個年代人們對外星人題材格外感興趣,也使得此類書籍以正經考古研究的面目出現。
然而,《天狼星之謎》的可信度到底如何呢? 我們要追溯其根源:作者羅伯特·坦普從未親自去過多貢人居住地,而只是引用了法國人類學家格裏奧爾和迪特倫的研究成果。 格裏奧爾和迪特倫於1931年深入多貢人社會研究,他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多貢人的大祭司奧古特梅利。 這位盲人大祭司傳承了部族的宗教和神話知識,但他究竟是否真的描述過來自外星的諾姆,我們無從考證。
根據多貢神話,他們的創世神阿瑪創造了第一個生物諾姆,但神話中並未提及飛船和外星人的具體細節,這很可能是後來學者的推測與演繹。 此外,從科學角度看,天狼星B表面溫度超過兩萬攝氏度,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液態水,更別提適宜魚類生存了。
另外,現代研究表明多貢人所掌握的天狼星知識可能並非出自本土,而是由1893年來訪的法國天文探險隊傳授的。 該探險隊在多貢地區停留五周,與當地人交流,很可能將1862年已被發現的天狼星B的資訊傳遞給了多貢人。
美國科學家卡爾·薩根也曾提到類似情况,一些看似神秘的土著知識其實來自於現代文明的知識傳遞。 這種現象往往被後人誤解或神秘化。
回顧《天狼星之謎》的諸多證據和漏洞,顯然我們面對的是一次美麗的誤會。 把神話與外星人連接固然吸引人,但科學的嚴謹性告訴我們,多貢人的天文學知識並非來自遙遠的星系,而是可能源於一次平凡的文明交流。
或許,真正的神秘不是外星人的降臨,而是我們人類豐富的想像力與渴望未知的本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