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撕裂南美河流的暗黑利齒:食人魚的驚悚真相與隱秘日常

咱們今天聊聊食人魚。 先鄭重聲明一下,我會儘量避免過於血腥的畫面,可如果你膽子實在太小,建議只聽聲音就好。 有觀眾可能要問:“誒,這玩意兒不是電影裏虛構的嗎?人或者動物掉進水裏,瞬間就被啃成骨架,這也太誇張了,現實中真有這麼嚇人的食人魚?”哎,你別說,現實裏還真有! 網上就有不少類似視頻:把一塊肉扔進河裡,水面瞬間就像沸騰了一樣翻滾,這就是食人魚在進食,看上去非常恐怖。 而且BBC也做過實驗:把一隻死鴨子浸入水中,引來食人魚,不到幾分鐘撈上來時,就只剩光禿禿的骨架了,被啃得乾乾淨淨。

撕裂南美河流的暗黑利齒:食人魚的驚悚真相與隱秘日常

所以說,這種瘋狂的物種確實存在。 早在一百多年前,191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訪問巴西時,就見識過食人魚。 當地人把一頭活牛趕到河裡,轉眼就吸引來一大群食人魚,一兩分鐘後,整頭牛便被啃成了骨架。 總統和隨行記者哪見過這種場面? 全都嚇傻了。 回國後,報紙啊、新聞啊一文宣,食人魚算是徹底火了。 後來各種影視作品裏也常出現它們,單是荷里活就至少拍過五部與食人魚相關的電影。 論恐怖效果,真比大白鯊還猛,再加上反復渲染,這種魚就被傳得越來越嚇人。

說起食人魚,不得不提到斯洛文尼亞的游泳高手馬丁·斯特雷爾(Martin Strel),他以挑戰世界各大江河而聞名。 自2000年起,他先後遊過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巴拉那河,甚至咱們的長江,創造了很多世界紀錄。 但是,這些都比不上他2007年挑戰亞馬遜河的壯舉——那裡可是食人魚的地盤。 斯特雷爾花了66天,遊了5265公里。 護航船上必備的一樣東西就是一桶桶動物血,用來隨時分散食人魚的注意力,讓他能及時逃上船。 可即便如此,他還是被咬了好幾口。 由此可見,“食人魚吃人”絕不是嚇唬人的。

尤其是最近十幾年,食人魚致死和致傷的事件明顯增多,讓科學家們倍感疑惑,也促使更多研究深入展開。 隨著對食人魚瞭解的加深,人們對它的認知也更全面了。 除了恐怖内容之外,食人魚的生活習性、捕獵管道、對生態的影響,以及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等問題,都相當值得瞭解。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深挖一下這個“南美河流的冷酷殺手”。


長相、分類與名字的由來

和電鰻一樣,食人魚產自狂野的南美河流——那兒盛產各種狠角色。 它又被稱為“食人鯧”,是因為有些物種的體型呈偏菱形,比如最常見的紅腹食人魚看上去和鯧魚有點像。 但實際上,二者關係並不算近。

從生物學分類來看,食人魚屬於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鯉形目、脂鯉亞目、鋸脂鯉科(Serrasalmidae),大約有30~60個物種都可以被叫作食人魚。 他們的英文名“piranha”來源於南美高山族的圖皮語:其中“pirá”意為魚,“anha”意為牙齒,非常形象。 因為從外形上看,除了那口牙齒,食人魚和普通魚似乎差別並不大。 可以說,它們之所以與眾不同,正是因為這副鋒利的牙齒。

食人魚種類很多,體型大小不一。 小的可能只有十幾釐米,大的能長到半米。 不管大小如何,它們都擁有一口“好牙”。 這些牙齒是三角形、鋸齒狀,既尖又薄,非常適合將獵物的肉切割下來; 上牙和下牙咬合時能相互嵌入,瞬間便能撕下一塊肉來。 它們盯上的獵物通常塊頭不小,偏好一口口撕咬的進食管道。

但真正可怕的還在於食人魚驚人的咬合力。 以體重約1公斤的食人魚為例,它在測力計上能咬出69磅(約31.3公斤力)的峰值,相當於自己體重的30倍。 2012年,開羅美國大學的生物學家賈斯汀·格魯比奇(Justin Grubich)教授對最大的食人魚之一——黑色食人魚(又稱凝聚脂鯉)做了針對性研究。 他們量測了不同個體,共15條,結果顯示最大的咬合力達到了320牛,咬合力商(BFQ)高達300多,甚至超過大白鯊三倍,更是獅子、老虎的兩倍多。 隨後研究團隊解剖了食人魚,發現它們的咬合肌由四塊肌肉構成,且每塊都相當發達,並以巧妙的結構組合在一起,才得以爆發出如此駭人的力量。 再加上那一口鋸齒般的利牙,讓食人魚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不但能把獵物肉撕下來,還能直接咬斷骨頭,甚至能輕鬆咬斷鋼絲。


殘暴的進食現場和“有規矩”的狂歡

當我們看到視頻裏那種場景:一塊大肉扔進水中,被一群饑餓的食人魚圍住; 水面就像開鍋了一樣翻滾,非常震撼。 為什麼會出現“沸水”般的效果? 一方面是食人魚遊動迅猛,另一方面是它們進食時有條“規矩”:沖在最前頭的那條,咬下一口肉後就必須立刻退到外圈吞咽,為別的魚讓位,不能浪費一秒時間。 然後再輪下一條,如此周而復始。 整個魚群就像一股龍捲風,不斷在獵物身邊旋轉、撕咬,飛快地把獵物刮乾淨。

囙此,在很多人眼裡,食人魚就是個“貪婪且殘暴”的代名詞,一旦被它們圍上,不管是死物還是活物都免不了被啃得乾乾淨淨。 可動物學家們的研究卻表明,這些傢伙並不完全是純粹的肉食性動物,它們其實更偏向雜食性

比如,黑色食人魚體內至少有10%的食物成分是各種水果、堅果和種子,甚至一些個體的“素食”比例能高達一半。 也就是說,就算是兇悍的黑色食人魚,也不一定非要吃肉才行。 而另一些種類,如下頜脂鯉,則專吃其他魚的魚鱗; 它們會在其他魚身上咬下一塊魚鱗後“走人”。 魚鱗可以再生,被啃一口的魚並不會死亡,如此循環往復,就像“放牧”一樣,既可保證食物持續供給,還不至於一下子把獵物全吃光。 再比如,某些食人魚會咬魚鰭,也是類似的道理。

如果真要吃肉,它們也更常選擇吃屍體。 南美巨骨舌魚等捕食者在進餐時大多只吃幾口就扔掉“殘骸”,這些被丟棄的碎肉往往掉到水底,成為食人魚的“美餐”。 或者說,食人魚常充當“清道夫”,負責把腐肉收拾乾淨。 當然,也確實偶爾會出現水豚、小鱷魚或水鳥等活生生被群體圍攻的場景,但大多發生在食物匱乏或河水乾涸、水域狹小、魚群過度密集的情况下,而且餓急眼時它們也會發生同類相食,只是相對罕見。

那為什麼我們還能看到那些極度瘋狂的進食畫面? 其實很多是“表演”。 例如羅斯福那次,巴西人事先在一小片水域裏關了幾百條食人魚,幾天都不給食物。 等總統一來,就把帶傷的活牛推下水,結果自然很快上演了那恐怖的一幕。 又或者,很多視頻裏把肉塊扔進河裡,也是通過種種管道事先把食人魚集中到極大的密度,製造“爆點”吸引遊客。 若是在自然水域,食人魚很少出現這樣“狂熱”的進食模式。 簡單想想也能明白:要是真像電影或視頻裏那樣瘋狂,南美的河流早就不會剩下別的動物了。


“頂級捕食者”or“膽小群居”? 食人魚的真實生存狀態

不少人以為,龐大的食人魚群是南美河流的頂級捕食者,幾乎沒有天敵。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它們的天敵相當多,比如電鰻能釋放數百伏高壓電,可以輕易“電暈”食人魚,後者幾乎無反抗之力; 再有像水族愛好者熟知的“水狼牙魚”或“大吸血鬼魚”,它們能長到一米多,照樣把食人魚當成獵物; 巨骨舌魚、凱門鱷、各種水鳥等常規“吃魚高手”,對食人魚也沒有偏見,碰上就吃。

所以,開闊水域裏的食人魚通常並不是真的那麼囂張,大多時候都是左咬一口魚鰭,右啃幾口腐肉,各吃各的才是日常。 面對天敵時,它們往往選擇四散逃命,幾乎不會一擁而上“反殺”對方。 那麼,它們為何還要抱團? 2005年的一篇論文給出了答案。 巴西動物學家赫爾德·奎羅茲與英國動物學家安妮·馬古蘭曾把紅腹食人魚分成2條、4條、8條一組,觀察它們鰓蓋拍動的頻率(頻率越高代表越緊張),結果發現8條魚那組恢復平靜最快,也最不焦躁。 人為類比水鳥捕食後,同樣是8條魚的組合最先恢復正常。 研究者推測,食人魚很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兇猛,反而有些膽小,需要通過群居來增强安全感。


會不會傷人? 水中之“危”並非毫無根據

那麼,既然它們並非天生就無比好鬥,是不是對人類就沒有危險了呢? 也不能這麼說。 2013年耶誕節,阿根廷巴拉那河畔天氣酷熱,上千人在河裡玩水消暑,結果突然被食人魚襲擊,70多人受傷,有的被咬下一塊肉,有的甚至被咬斷了手指; 2009年10月,巴西也發生過一次食人魚傷人事件,造成15名游泳者受傷。 自2000年後,食人魚傷人的報導明顯增多,2011年在玻利維亞,2012年和2015年在巴西,甚至出現了人被食人魚直接吃掉的恐怖案例。

但科學家們發現,食人魚並不會無緣無故主動攻擊人類。 有水族玩家做過實驗,用手伸進魚缸去碰食人魚,都沒被咬,可見它們知道人類並非其常規食物。 那麼,在什麼情况下會咬人? 2006年,蘇利南大學動物學家楊·莫爾(Jan Mol)教授在調查報告中提出了幾個關鍵因素:

  1. 饑餓時更危險
    多發生在旱季、食物匱乏時,食人魚餓瘋了才更容易攻擊人。
  2. 對水花聲非常敏感
    無論人還是動物,你越在水裏撲騰,越可能招來食人魚,它們會誤以為這是受傷獵物的掙扎聲。
  3. 血腥味的誘惑
    血液能刺激食人魚,令其迅速聚集。 一旦在水裏流血,就相當危險。 一旦有人被咬破流血,往往會吸引更多同伴加入,傷情加劇。

至於為何近些年傷人事件明顯變多? 專家認為,這可能跟水壩建設有關。 食人魚喜歡在水流平緩的地方產卵,大壩形成的水庫正好適合其繁殖,而人類也恰好在這些水域進行娛樂活動,相遇機會增大,意外也就更多。 囙此,去南美河流游泳風險確實不小,著名的坎迪魯或許只是“都市傳說”,但食人魚可是真實存在的威脅。


食人魚能不能吃? 牙可以當刀,肉可以下鍋

最後,很多人好奇:食人魚能不能吃? 味道如何? 對南美高山族而言,食人魚一直頗具價值。 石器時代,它們那鋒利的牙齒相當於自然界的優質工具——可以當刀切割食物、雕刻木頭,甚至能剪頭髮或磨飛鏢,比石頭器方便多了。

除了牙能當工具,食人魚的肉和普通魚並無區別,完全可以食用。 比如巴西、阿根廷一帶會把食人魚剖成兩半,用鹽醃制後放油鍋裏炸,炸個十分鐘,最後配檸檬汁調味; 秘魯則更流行烤著吃,也會用檸檬來提味。 據說口感一般,沒什麼特別之處。 對當地漁民來說,食人魚甚至有點“討厭”,因為它們不僅會偷吃其他漁獲、咬壞漁具,還存在傷人的風險,所以漁民沒事並不想專門捕它們。

然而,借著這股“恐怖名聲”,食人魚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卻相當受歡迎:比如日本有人專門推出過食人魚拉麵,是否好吃不好說,但噱頭滿分; 此外,還有旅遊項目如食人魚垂釣、食人魚餵食等,吸引大批遊客。 臨走時,你還可以買個食人魚標本當紀念品,也算是“奇趣收藏”。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國家都明令禁止個人飼養或運輸食人魚。 因為一旦被棄養或意外放生到野外,它們有可能成為入侵物種,不僅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還會引發公眾恐慌。 比如2012年廣西柳州就發生過疑似被棄養食人魚咬傷人的事件。 生物入侵的危害,在很多案例裏都已經得到驗證,任何物種一旦氾濫,都不是好對付的。 若真是食人魚氾濫成災,恐怕會讓人聯想到恐怖電影的劇情。


總之,食人魚可不是好惹的主兒,但也沒傳聞中那麼“見啥咬啥”。 它們大多時候都在埋頭過小日子:吃殘渣、啃鱗片、抱團防禦天敵,偶爾才會在極端情况下爆發出恐怖的一面。 可正因為這種不可預測的危險性,才讓食人魚成了人們念念不忘的“南美河流冷酷殺手”。 從早年的羅斯福見聞到現代的旅遊秀,它們帶給人們的震撼和好奇從未消减,真正稱得上是“恐怖電影的最佳素材”!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