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來說說“龍貓”吧,很多觀眾都提到過這個名字。 首先要說明一下,“龍貓”並不是個正式叫法,這一點需要搞清楚。 它更像是個昵稱,它的學名其實叫毛絲鼠。 它們的老家在南美,生活在安第斯山脈海拔三千到五千米的高山上。 後來亞洲這邊引進它們來當寵物。 有些人說是因為宮崎駿電影裏的“托托羅”(Totoro),所以就把它叫作“龍貓”。 事實確實如此,囙此常常會產生一個誤解:有的人以為電影裏的“龍貓”原型就是毛絲鼠。 其實並不是這樣。 宮崎駿本人也說過,“龍貓”的靈感來自於日本一個童話故事,叫《相國與山猫》。 也就是說,托托羅的原型其實是山猫,跟毛絲鼠沒有關係。 而且把一種鼠類叫成“猫”,確實也有點兒奇怪,是吧?

所以今天這期啊,咱們還是管它叫毛絲鼠,就先不叫“龍貓”了。 說到毛絲鼠的生物學分類,它屬於哺乳綱、嚙齒目、毛絲鼠科、栗鼠屬,所以有時候也被叫作“南美栗鼠”。 不過說實話,叫它“栗鼠”並不算合適。 第一,它們是豪猪亞目豚鼠小目的一支,和美洲豪猪、水豚這些同源,而跟松鼠科的那些“栗鼠”並沒有關係。 第二,它們也不吃栗子,毛色也並非栗色。 所以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翻譯過來的,也就不得而知了。 至於它們的英文名“Chinchilla”,有時候也被音譯成“金吉拉”。
那“Chinchilla”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是來自於南美當地高山族的名字。 在秘魯西南部,有些高山族被稱為“青查”或“欽查”人,他們會捕獵毛絲鼠當作食物,並用它們的毛皮來做衣物等,和毛絲鼠關係非常密切。 後來歐洲殖民者就給毛絲鼠起名“Chinchilla”,意思是“小青查人”,這是它的來歷。
現存的毛絲鼠一共有兩種,一種是短尾毛絲鼠,一種是長尾毛絲鼠。 顧名思義,短尾毛絲鼠的尾巴短一點,但它的體型反而更大一些,可以長到40釐米左右,體重能達到近800克,看上去更渾圓。 相比之下,長尾毛絲鼠一般體長不到30釐米,體重大約400克左右,身材更小巧一些。 除此之外,它們的耳朵也有明顯區別:雖然都是圓耳朵,但短尾毛絲鼠的耳朵更小,長尾毛絲鼠的耳朵更大。 後來在人工養殖時,當寵物的主要就是體型更小的長尾毛絲鼠。
說到這裡,還有一種小動物也常被混淆,它們也是毛絲鼠科的,大小差不多,原產地同樣在南美安第斯山脈,有時候在野外見到會被誤認為是毛絲鼠的同類。 其實並不是,它們叫維斯卡恰(Vizcacha)。 和毛絲鼠相比,維斯卡恰的耳朵並不是圓的,而是卷起來的,看起來更像兔子,而不是老鼠。 所以這也需要區分一下。
當然,毛絲鼠最有標誌性的地方,還是它們那一身密度極高的皮毛。 這也是為什麼它們被叫作“毛絲鼠”。 因為在陸地動物當中,它們的毛是最密的。 密到什麼程度呢? 咱們可以和之前提到的雪豹、兔猻來比較一下。 雪豹每平方釐米大約有四千到五千根毛,兔猻則能達到九千根,這已經相當驚人了。 但毛絲鼠的毛卻能達到每平方釐米兩萬根,比兔猻還要多出一倍,實在是相當誇張。 正因為如此,毛絲鼠的毛看起來特別細膩,經常被形容成像天鵝絨一樣。 它們在高海拔的寒冷環境裏,保暖效果極佳,作為寵物也深受歡迎,摸起來確實很舒服。
除了保暖之外,毛絲鼠這身“神奇”的毛還有額外的“防寄生蟲”功能。 據說因為它們的毛實在太過密集,像跳蚤這樣的寄生蟲鑽進去後,可能會因為空氣不足而憋死。 囙此毛絲鼠極少會長跳蚤。 另外,這身毛在關鍵時刻還能保命。 如果毛絲鼠在野外被狐狸、野貓、蛇或者貓頭鷹這些天敵抓住,它們就能像壁虎斷尾一樣,讓被抓住的那塊毛快速脫落。 只要運氣好,掉一撮毛就能逃脫性命。 這也提醒家裡養毛絲鼠的朋友:要是有熊孩子狠狠抓住它們的毛,一把薅下來,毛絲鼠身上就會禿一塊兒,而且再長回來也需要不短的時間,一定要注意輕拿輕放。
接著說毛絲鼠的生存環境。 其實跟前面介紹過的皮卡(鼠兔)有些相似:它們同樣生活在高山上,喜歡住在岩石縫裏,平時就在岩石堆之間跑來跑去,攀爬和彈跳能力都很强,非常擅長“跑酷”。 所以如果在家養它們,必須給它們提供足够大的活動空間,還要有隱蔽的地方,最好配備跑步輪、攀爬架之類的。 不然它們精力太旺盛,關在小籠子裏就會不舒服。 再就是溫度方面,毛絲鼠很怕熱,因為它們的毛過於厚密,環境溫度超過27度就對它們來說太熱了,尤其是夏天,必須想辦法給它們降溫,最好能控制在20度左右比較安全。 這也是養毛絲鼠比較麻煩的一個地方。
在飲食上,毛絲鼠在野外主要吃野草、葉子、樹皮、種子等,跟其他齧齒動物一樣,它們的門牙終生都會生長,所以需要通過咀嚼比較硬且含纖維多的食物來磨牙。 家養的話,一般就以乾草為主,配合少量蔬菜即可。 如果有專門的寵物飼料,也要記得給它們一些磨牙的玩具,否則牙齒容易出問題,這一點相當重要。 另外,毛絲鼠還特別喜歡洗“沙浴”。 在野外,它們會在沙地上打滾兒,這樣能讓毛髮保持乾燥蓬鬆,避免滋生細菌。 做寵物也是一樣,要準備一個沙浴盆,這對它們的健康非常有好處。
還需要特別留意的一點是,毛絲鼠的身體相對脆弱。 光看它們的骨架就能發現,肋骨和腿骨都相當纖細。 所以抱它的時候一定要輕一點,切勿用力過猛,否則很可能會把它們弄傷,必須輕拿輕放。
雖然在寵物市場上,毛絲鼠算是比較常見,但它們在野外的數量如今已經很稀少了。 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它們的一身華麗皮毛。 尤其是上世紀初,歐美地區一度非常流行毛絲鼠皮草大衣,而做一件大衣差不多要捕殺150到200只毛絲鼠。 有人估算,當時大約有兩千萬只毛絲鼠囙此被捕殺。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一度以為它們已經滅絕,後來才在野外重新被發現。 如今,無論短尾毛絲鼠還是長尾毛絲鼠,都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只在很小的範圍裏還保有野生族群,必須得到保護。 否則,它們真有可能像動畫電影裏那只“龍貓”一樣,成為只活在傳說中的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