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聚會時,大家總會討論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龍到底是種什麼動物? 怎麼說才能顯得見多識廣呢? 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些關於中國龍起源的冷知識。

十二生肖裏,唯獨“龍”不確定是哪種動物
十二生肖當中,其他都很明確是哪種動物,但這“龍”究竟是什麼呢? 關於它到底是哪一種生物,其實沒人能給出統一答案。 所以,這裡就不具體探討龍對應哪種單一動物,而是說說“中國龍”是怎麼起源的,跟哪些事物相關,以及都有哪些主要說法。 希望大夥兒在春節聚會時能多點談資嘛。 可是當我查了各種資料後,發現腦子越來越大,資訊太亂,各種觀點都有。
缺乏明確證據的神秘存在
有太多考古發現和歷史資料都與龍有關,但從來沒有直接證據能明確說明“龍”究竟是何物。 怎麼解讀,全看個人理解。 問一百位專家,可能就會得到一百種不同的看法,一點也不誇張。 今天咱就只挑幾種看起來相對可靠、也比較有趣的觀點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星象說: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的龍形
史前時代,古人類在夜裡沒什麼娛樂活動,就愛數星星。 他們為了好記,也為了增添趣味,就把臨近的星星想像成各種圖案,也就是各式各樣的星座。 比如常說的二十八星宿,就是黃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 關於“龍”的起源,有一種說法與這二十八星宿有關:二十八星宿按東西南北分成四組,分別對應四象——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東方一組的星宿被認為拼成了一條龍的形狀,這可能就是中國龍的起源。
關於這個說法,有一個考古發現被視為“證據”,那就是“中華第一龍”。 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先瞭解一下:在河南省濮陽市有一處西水坡遺址,出土了好幾座墓葬,裡面發現了一些用蚌殼拼成的圖案。 其中有一幅,在墓主人兩側(左右各一側)拼了兩種動物,看上去像是一隻虎和一條龍。 據說這條龍可能是現時最早的龍的實物證據,距今約六千五百年,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這一龍一虎擺放該怎麼解讀呢? 它們的位置正好是龍在東側、虎在西側,對應星象裏的青龍、白虎。 再看墓主人脚下,還擺了個圖案,據專家解讀是北斗七星,而那北斗的方位也是勺頭朝虎、勺柄朝龍,和星象完全吻合。 於是有專家認為,這“中華第一龍”代表的正是天上的星象,由星宿想像而來,這就是“龍源自星象”的一大假說。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家有各家的道理。 有人就質疑:古人想像天上的星座像某樣東西,一般是先在現實中見過類似原型。 比如北斗七星像勺子,也是因為現實裏確實有勺子。 所以,如果星宿看上去像條龍,那現實當中也應該有個差不多的參照物。 追根究底,還是得往動物界去找找。
蛇形說:最初的龍原型是蛇?
單從體形看,最像中國龍的動物非蛇莫屬。 囙此普遍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被神話、被加工出來的。 古人對蛇的“神話化”也確實有一定根據:傳說中的華夏文明始祖伏羲和女媧,就常被描述成蛇的形態,後來也被稱作“龍族”,可見蛇在那時頗受崇拜。
問題是,蛇又是怎麼一步步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龍形象的? 對此,考古學家找到了不少線索,也做出了一些解釋。 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各地出土的大量“玉龍”——用玉雕刻出的龍形物件。
之所以重視玉龍,是因為玉雕細節豐富,又很堅固,流傳至今保存完整,變化不大,這對研究意義重大。 專家們對這些玉龍進行研究後,發現一個現象:各地出土的玉龍往往帶有當地特有的元素。 比如內蒙古出土的C形玉龍(約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它的頭部就很像一匹馬,大馬臉、微翹的鼻子、脖子後方還有飄逸的鬃毛,仿佛草原上賓士的駿馬,非常有特色。
再比如安徽出土的玉龍——淩家灘文化的白玉龍,也大約有五千年歷史。 安徽以農業為主,所以他們的玉龍就刻了個牛頭造型,看起來像頭上長角的水牛。 這樣一來,“帶角的龍”也出現了。 又比如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出土的玉龍,有很多都是扁平臉、仰面朝天,帶著明顯的嘴和牙齒特徵,酷似當地常見的鱷魚。 所以有人認為,後來龍的形象,就是不斷融合各地的“龍式”元素,從審美和寓意層面逐步改進,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龍,也就是“多種動物拼凑”的說法。
鱷魚說:最初的龍就是揚子鰐?
在所有被認為跟龍有關的動物中,有一種很特殊:鱷魚。 因為龍的很多特徵,鱷魚都具備——比如頭部和嘴的形狀,鼻子和眼睛的位置,以及滿嘴尖牙。 而且鱷魚身上滿是鱗片,長著四只爪子,背上有棘突,還有條長尾巴,這些都跟龍非常吻合。 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大概只在於龍的身形更細長,並且頭上長角罷了。
囙此,就有一種說法:“最初的龍”指的就是鱷魚。 這個“鱷魚假說”還找到了若干史料記載作為佐證。 比如《左傳》裏有句話:“深山大澤,實生龍蛇”,說明龍喜歡待在沼澤裏,這就很符合鱷魚的生活習性。 還是在《左傳》中,記載過鄭國發大水的一件事,說有“龍”在南門外的一個深潭裏打架,還提到它們就住那兒。 看起來好像“龍”是很常見的生物,鄭國人也沒怎麼大驚小怪。 考古學的發現也支持這一點:幾千年前,揚子鰐不僅活動於長江流域,在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也曾分佈。 那時人們稱揚子鰐為“沱”或“駝龍”。 從甲骨文、金文中的“龍”字形態來看,也跟這些古稱略有相似。 所以,有人推斷最初的“龍”可能就是揚子鰐。
揚子鰐假說還有一個有趣的解釋:鱷魚喜歡在岸邊挖洞築窩,鱷魚多了就會把河堤挖得不那麼牢固,一旦趕上下大雨漲水衝破河堤,人們往往會看到鱷魚被洪水沖出來,在水中翻滾的場面。 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就會產生“一旦决口就有鱷魚出沒,那是不是它們有超自然能力能引發洪水”的聯想,繼而把鱷魚神化為“龍”,說它們是掌管雨水的神獸。 這個說法聽起來也挺有道理。
龍捲風說:龍其實是風暴的化身?
關於龍的起源,還有一個十分富有想像力的說法——“龍捲風說”。 它的提出者是臺灣的地球物理學家趙峰。 據趙教授研究,大約三千年前,中國華北地區的氣候條件比較容易形成龍捲風,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後來氣候改變了,龍捲風就逐漸少見,於是大家沒有往這方面聯想。
為什麼說龍可能是由龍捲風演化而來? 趙教授給出了不少佐證:古代關於“龍”的描述很多都能用龍捲風來解釋。 比如“騰雲駕霧”這個最典型的特徵,鱷魚也好、星象也罷,都不好解釋“龍會飛”,而龍捲風(尤其是在水面上出現的“龍吸水”)卻非常貼切——那種“飛龍在天”“騰雲駕霧”的感覺在視覺上十分相似,也符合“雲從龍、風從虎”之說。
再比如《說文解字》裏提到的“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這些特點跟龍捲風完全對得上:它可以大小不一,還常伴隨閃電(忽明忽暗),也能有短有長。 另一句“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也契合龍捲風在春季多發、秋季减少的規律,仿佛龍在春天飛天、秋天入淵。 同理,《易經》裏關於“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等說法,也能對應到龍捲風時而减弱、時而升空、時而在水面、時而在田野的現象。 甚至“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也可以想像為平原上兩股龍捲風相互碰撞,卷起泥土、砂石,變得黃土漫天,把這形容成兩條龍在野外打架、流出的血是土黃色,也說得通。
各抒己見:龍的神秘起源或將永遠無解
總的來說,中國龍到底是怎麼來的,也許永遠不會有定論。 它的神秘感和多元性,註定讓專家學者一直爭論下去。 對普通人而言,倒也影響不大,我們知道龍象徵著吉祥、興旺、權威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