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麥當勞不去賣手機? 誰才是猴子變的? 教宗方濟各都說進化論是對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進化論最常見的5個誤解,並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例子,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釋。

1. “進化論只是一種理論,不一定是真的?”
很多人會說:“既然進化論只是一種理論,那它就不一定是真的。”一聽這話,好像挺有道理。 畢竟日常生活裏我們經常會說“理論上如何如何”,但實際卻未必能證明。
比如有人常舉例:
-理論上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可誰又真正驗證過呢?
-理論上說,烏龜肯定跑不過兔子,可萬一兔子懶得跑了呢?
這就給人一種感覺:理論似乎只是未經證實的假設,不一定真。 其實,這種誤解的根源在於對“理論”這個詞的使用環境不同。 在日常生活裏,“理論”確實常被理解為“不一定能驗證的猜測”。
但在科學領域,“理論”指的是經過嚴格檢驗、多次驗證的知識體系,比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相對論等等。 這些都叫“科學理論”。 不過,即便是科學理論,也不要求它永遠百分之百正確——比如經典力學在相對論領域就不再精准,但並不妨礙它在絕大多數日常情况下的正確性,也依然是值得學習和應用的好理論。
進化論也是這樣,它已經被反復驗證,符合科學規範,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完美”。 後來的表觀遺傳學對進化論做了一些修正,但只是修正,不是推翻。 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况下,用進化論來解釋自然界現象是沒有問題的,就像我們平時用牛頓定律解决絕大多數實際問題一樣。
2. “進化是有目的的嗎?”
有人會問:“既然某種動物已經往某條路‘進化’了,為什麼它沒進化出更厲害的本領?”例如:
-夜鸚鵡已經變成“夜行鳥”,為什麼它的夜視能力沒貓頭鷹那麼强?
-長頸鹿脖子那麼長很方便,為什麼其他食草動物沒有一樣長的脖子?
產生這種疑問,是因為還沒理解基因突變的隨機性。 基因突變並不是“想變好就能變好”,而是隨機發生的:
-如果某個突變恰好給物種帶來了生存優勢,它就更容易被保留下來;
-如果沒有出現相關突變,或者突變是不利的,就會被淘汰。
舉例來說,夜鸚鵡也許在演化過程中獲得了增强嗅覺的突變,靠嗅覺適應夜間生活; 但如果始終沒有出現讓夜視能力增强的突變,它也沒辦法“想要就有”。 要是什麼能力只要好就一定會出現,那最後所有生物都得變成“超級生物”了,顯然並不符合自然規律。
這道理在人類社會也是類似。 譬如蘋果公司就是做手機的,麥當勞就是做漢堡薯條的。 你說蘋果賺得多,麥當勞為什麼不改行去賣手機呢? 這就是當初各自選擇的路不同。 進化也是如此,不是“有什麼好處就都能撈上”,而是一個不斷隨機突變、再被環境篩選下來的“將計就計”過程。
只不過,為了方便表述,我們常說“長頸鹿為了吃到高處的葉子,脖子變長了”,聽上去好像進化有明確目的,但其實並不是。 也正囙此,一些人更喜歡用“演化”這個詞,認為“進化”好像暗示了“越來越好”或“有明確方向”。 不過這其實是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明白背後的道理才是關鍵。
如果你還是烦乱這個“進”字,也可以換個角度:進化的“進”,可以理解為只能往前走、無法回頭重來。 就好比麥當勞沒法回到1955年,重新選擇做電子產品一樣。 如此理解,進化的“進”字就合理了。 所以“進化”還是“演化”,都行,只要明白它的原理就好。
3. “你才是猴子變的呢!”——關於人和猴子的共同祖先
有些人會說:“你們全家都是猴子變的!”還質疑:“為什麼沒見到‘進化到一半’的半人半猴物種?”其實這是對進化論中“共同祖先”概念的誤解。
進化論從沒說過“人是猴子變的”,不知道是從哪兒傳出的謠,結果有人還信以為真,開始罵罵咧咧。 就像有人抱怨青島啤酒難喝、口感差、喝完鬧肚子,結果一看喝的其實是個叫“青鳥啤酒”的山寨貨,那就怪錯對象了。
實際上,猴子和人類之間從來就不是誰變誰的關係,而是有一個共同祖先。 這個祖先出現在幾千萬年前,既不叫人類,也不叫猴子或黑猩猩之類,姑且可以叫它“靈長老祖”(純屬杜撰)。 後來這個祖先不斷分化,分出很多分支,有的已經滅絕了,有的存活到今天,比如猴子、黑猩猩、長臂猿和人類,都是其中的一支。
如果打個比方,就像是族譜關係:猴子和人類是“表兄弟”,不存在誰是“過渡物種”。 要說中間過渡,那只能是我們“爺爺輩”乃至更久遠的“古猿們”,它們在化石裏已經滅絕。 你當然看不到一個還活著的“半人半猴”的中間形態了。
有人好奇其他動物有沒有類似的“進化到一半”的物種? 當然有,比如人類馴化的家畜狗,它現時被很多學者認為是狼的一個亞種,還沒被完全提升為獨立物種。 假以時日,狗和狼的差距够大了,就可能成為獨立物種。 而“現在的狗”,某種意義上就算是“進化到一半”——只不過進化往往跨度極大、變化又潜移默化,難以在短時間內判斷罷了。
4. “眼睛這麼複雜,不可能進化來的吧?”
這個質疑通常歸類為“不可簡化的複雜性”。 最常被拿來說事兒的就是眼睛:眼睛這麼複雜,演化到一半時肯定毫無功能,不可能被保留下來。
其實並不是這樣。 科學界已經有大量研究和化石證據,證明眼睛的結構是從最初只具備簡單感光功能的“光敏點”,一步步演化到今天更為複雜的形態。 每一步的微小改進,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生存優勢,所以是能够被保留下來的,並非“到一半時毫無用處”。 這部分內容之前有很多科普文章專門講過,如果感興趣,可以找“眼睛的進化”相關資料看看。
5. 宗教與進化論真的對立嗎?
很多人以為宗教和進化論是對立的,但實際上,教宗方濟各已經多次重申過,對進化論的信仰和對天主教的信仰並不衝突。 早在2014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他就明確表示:進化論和宇宙大爆炸理論都是正確的,只不過背後有“天主”的介入。
換句話說,在宗教看來,進化論對,但真正的“驅動力”是神; 而科學界則依賴實驗和證據,不斷探索這個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宗教和科學,一個以信仰為根本,一個以實證為覈心,這才是二者的區別。
結語
以上就是最常見的5個關於進化論的誤解。 許多質疑進化論的人,可能並不瞭解進化論真正說了什麼,只是聽了道聼塗説就開始反對。 事實上,就連教宗方濟各在深入瞭解後都認可了進化論。
最後,我也一直有個好奇:如果學校裏同時開設“進化論”和“神創論(或智慧設計論)”兩門課程,那些質疑進化論的朋友會讓孩子去學哪一門呢? 不管怎樣,多看、多思考、多瞭解,總比一知半解就斷然否定要來得好。
願我們都能以更加理性與包容的心態,去認識自然與生命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