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平行宇宙還是記憶錯亂? 揭開曼德拉效應的神秘面紗!


曼德拉效應真的存在嗎? 或許你忽略了幾個關鍵細節。
讓我們先來深入探究一下曼德拉效應。 這個概念是根據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命名的,而最早提出曼德拉效應理論的人叫菲歐納·布魯梅(Fiona Broome),她是一比特美國的超自然現象研究者。 通過她的自我介紹可以看出,布魯梅女士專注於所謂的“幽靈狩獵”研究。 通俗點說,“幽靈狩獵”就是尋找鬧鬼的地方,比如哪個社區鬧鬼、哪裡出現了鬼屋,就可以諮詢布魯梅女士,或參攷她出版的尋鬼指南之類的書籍,從而把“鬼”找出來。

平行宇宙還是記憶錯亂? 揭開曼德拉效應的神秘面紗!

布魯梅在這個領域裏十分資深。 早在1970年,她就在《命運》雜誌上發表過關於鬼的文章,至今已有50年的從業經驗。 但就是這樣一比特“尋鬼”方面的專家,卻在2009年創建了一個名為“曼德拉效應”的網站。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從她參加“Dragon Con”(一項與奇幻、獵奇等主題相關的博覽會)時的經歷說起。 這個大會自1987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參會者以奇幻小說作家、獵奇作品作者、超能力研究者等為主,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最新的靈異事件並分享新作。

在2009年的Dragon Con期間,布魯梅和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聊天時,有人提到了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的監獄中去世了,葬禮如何如何。 周圍不少人都沒提出異議,繼續按照“曼德拉已經去世”的話題往下聊。 這時,有個朋友突然說:“你們搞錯了吧,曼德拉現在還活著呢,怎麼就去世了?”大家這才驚覺: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記得曼德拉在監獄裏去世? 而且描述得跟真的一樣! 實際上,曼德拉是在2013年才去世。 這件事立刻引起了布魯梅女士的興趣,她於是創建了一個名為“曼德拉效應”的網站,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都記錯了。

這個網站在2009年上線後,起初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 直到2015年,曾出演過《星際迷航》系列的美國演員喬治·武井(George Takei)發了一篇關於著名兒童讀物《貝倫斯坦熊》(The Berenstain Bears)的帖文,說自己一直記得這個熊家族系列應該寫作“Berenstein”,可現在發現拼寫實際上是“Berenstain”。 他納悶:難道只有自己一個人記錯了? 這個帖子發出後,情况一下就變了。 作為知名演員,他自帶流量,大量粉絲紛紛留言表示:“你不是一個人!我們也記得是‘-stein’!”這實在太詭異了。 帖子很快被廣泛轉發,在傳播過程中,有人提到“這就是曼德拉效應”。 隨之,布魯梅女士的網站也火了,“曼德拉效應”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

除了曼德拉和“貝倫斯坦熊”之外,網絡上還流傳著許多所謂曼德拉效應的例子,不過大多與歐美品牌的拼寫、Logo細節或英文電影臺詞等相關。 對這些並不熟悉的人,往往很難發現任何“不對勁”。 在所有例子裏,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兩個:一個是《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C-3PO,另一個是寶可夢裏的皮卡丘尾巴的顏色。

C-3PO大家都很熟悉,它在《星球大戰》中與R2-D2是一對好搭檔。 C-3PO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一身標誌性的金色外觀,囙此很多人都記得它“全身都是金色”。 可實際上,在電影中C-3PO的右小腿是銀色的。 很多人得知後都大吃一驚,紛紛表示:“怎麼不記得它的右小腿是銀色的呢?”有些人就把這歸結為曼德拉效應。 說實話,我也沒注意過它還有銀色小腿,看到後確實蠻驚訝。

至於皮卡丘的例子則沒那麼成立。 熟悉我的觀眾都知道,我是忠實的寶可夢玩家。 有人說自己記得皮卡丘的尾巴尖是黑色的,後來發現不對,就懷疑是曼德拉效應。 但實際上,皮卡丘的尾巴尖一直都是黃色,耳朵才是尖端發黑。 所以,說尾巴尖是黑色的人,大概是把皮卡丘的耳朵和尾巴記混了。

既然曼德拉效應很熱門,自然會引來各種猜測: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們出現這種記憶偏差? 主流觀點大致有三種:平行宇宙、時間旅行和記憶篡改。

  1. 平行宇宙
    用平行宇宙解釋曼德拉效應是最常見的說法,也是曼德拉效應理論創始人布魯梅女士的觀點。 她認為,人類會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間偶爾產生“漂移”,導致我們把另一個宇宙裏發生的事記成了這個宇宙的事。 比如關於“曼德拉在監獄裏去世”,那也許是在某個平行宇宙中確有其事,後來你又漂移回到此宇宙,就把那個記憶帶了過來。
  2. 時間旅行
    另一種解釋是某些人通過時間旅行改變了歷史。 比如說原本曼德拉確實在80年代去世了,但後來有時間旅行者回到那個時間點,設法讓曼德拉存活下來,從而改變了時間線,導致許多人產生“錯誤記憶”。
  3. 記憶篡改
    這一說法帶有濃濃的陰謀論意味,認為有人或某些勢力對公眾記憶進行了人為修改,並植入了一些錯誤記憶。 出現曼德拉效應,是因為某些人無意中找回了被改寫前的真實記憶。 至於幕後黑手是誰,流傳的說法中有一條最驚悚:這是外星人的所作所為,意味著外星人正準備接管地球……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準備好,反正我還沒做好被外星人接管的準備,他們要真來了還得再“改改”我才行呢。

談到外星人,就不得不提到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粒子物理實驗室,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就是在這裡被發現的。 然而,在一些曼德拉效應愛好者看來,CERN卻成了“背鍋俠”。 有人懷疑:CERN的大型强子對撞機進行高能粒子碰撞實驗,導致平行宇宙不穩定,從而引發了曼德拉效應。 甚至有人把2016年特朗普當選總統也歸結為“你們切換了平行宇宙”……真是腦洞大開。 也不知道拜登有沒有去拜訪一下CERN呢?

說了這麼多網絡上流行的解釋,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首先必須承認,人類的記憶非常容易出錯。 尤其是對一些不太重要、並不熟悉的細節,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去“編制”或“腦補”記憶。 這一點已被大量心理學實驗證實。 當大腦發現記憶存在空白時,就會用已有的資訊主動填補,於是常常出現“錯把自己腦補的東西當作事實”的現象。

舉個例子:如果有些觀眾只是聽我提到“金星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地表平均溫度達462℃”,然後沒看完科普視頻就關掉了,腦子裏可能就直接把金星想成一顆“橙色或紅色”的星球。 實際上,看完視頻就會知道金星是一顆“白色”星球。 可是那些沒看完就關掉視頻的人卻留下了“金星是橙色”的印象。 二十年後,他們突然得知金星其實是白色的,肯定會覺得很驚訝。 如果他們中有人成了大明星,發帖說“只有我記得金星是橙色嗎”,就可能有不少跟著附和,結果又出現一個“曼德拉效應”案例。

具體到曼德拉這個事情,用“記憶錯誤”來解釋是否合理呢? 我們可以把納爾遜·曼德拉和班圖·史蒂夫·比科(Bantu Stephen Biko)放在一起對比一下。 比科和曼德拉同樣是南非著名的反種族隔離運動者,且都曾被關進監獄。 比科後來在獄中遭受慘烈迫害,最終去世,他的葬禮舉世矚目:歷時五小時,約2萬人參加,包括13國外交官。 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也對此表達了關注,全世界都在聲援比科反對種族隔離的事業。 而曼德拉則在1990年被無條件釋放,隨後帶領南非走向結束種族隔離行程,1994年成為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可以推測,在那次“Dragon Con”聊天時,當有人提到“南非反種族隔離者在監獄裏去世並舉辦了世界矚目的葬禮”,與會者紛紛把腦中對比科的模糊記憶“對號入座”到曼德拉身上,在相互暗示之下,“曼德拉在監獄中去世”的錯誤記憶就成了集體認知。 此外,有很多人最初確實以為記得“曼德拉的葬禮”,後來也承認是和比科的葬禮混淆了。 但對都市傳說圈來說,顯然是“平行宇宙”“時間旅行”或“記憶篡改”這些超自然或陰謀論話題更能吸引流量。

我自己一直想給曼德拉效應改個名字,叫作:“其實就是一知半解的人記錯了,還死不承認”效應。 為什麼這麼說? 大家不妨看看這些曼德拉效應案例的最大共同點:它們通常都與那些“無關緊要或並不熟悉的東西”有關。 比如曼德拉什麼時候去世、C-3PO的小腿顏色、皮卡丘的尾巴是否有黑色、金星是何種顏色、某些品牌Logo如何設計、拼寫是“-stein”還是“-stain”等等。 對這類資訊本就不熟悉的人,很可能記串了或腦補了錯誤。 反觀真正熟悉這些事的人,比如關注南非政局的記者、星戰的鐵杆粉絲、寶可夢的忠實玩家、天天開寶馬車的車主、天天讀貝倫斯坦熊的孩子們等,他們就不會出現這種所謂的“曼德拉效應”。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平行宇宙理論。 我個人並不排斥平行宇宙的可能性,只是用它來解釋一些“子虛烏有的記錯”會讓人覺得很荒謬。 我平時也常用平行宇宙理論去思考一些問題,甚至想做一期“人類如何在平行宇宙中切換”的專題,只是想法還沒完全成熟。 最後還是那句話:科學上的未解之謎無窮無盡,但如果你的腦海裏全是虛假資訊,就永遠無法真正感受科學的樂趣。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