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從遠古海洋巨獸到每毫升一萬美元的“毒液之王”:蠍子的驚人進化與極致價值


地球上的“初代霸主”——蠍子,為什麼這麼稱呼它們呢? 因為根據化石記錄,早在大約4.35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蠍子,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 而且當時的蠍子體型异常龐大,最大的能够長到兩三米,妥妥的“怪獸級別”。 這些龐然大物主要生活在海中,腿長得像船槳,能游泳,魚類和頭足類都是它們的獵物,儼然是頂級捕食者,地位就和如今的大白鯊差不多,幾乎沒有天敵。 直到約4.2億年前,一些節肢動物開始離開海洋,登上陸地。

從遠古海洋巨獸到每毫升一萬美元的“毒液之王”:蠍子的驚人進化與極致價值

蠍子也緊隨其後,上岸了。 不過彼時陸地上的動物還不多,獵物相對匱乏,剛登入的蠍子到底能吃什麼呢? 根據化石出土的位置推測:它們的化石主要集中在河流淺灘附近,所以雖說已經爬上陸地,實際上依然主要以古代鮭魚、七鰓鰻之類的魚類為食,類似如今科迪亞克棕熊在河邊“守魚”的場景。 之後,隨著陸生動物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蠍子也不必再守在河邊了,它們逐漸散佈到陸地上的各個環境中,進化成如今各種各樣的品種。 從熱帶到溫帶,只要不是極度寒冷的地方,基本都能見到蠍子的身影。

現代蠍子當然已經不再是當初那種“海洋怪獸”了。 可即使如此,在“最致命的動物”排行榜中,它依舊能躋身前十位——每年有超過3000人被蠍子蜇死,足見它的“狠角色”地位。 而且有一種蠍子的毒液據說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液體:花上一萬美元只能買到一毫升。 如此天價的毒液,究竟來自哪種蠍子? 稍後我們便會揭曉。

很多人以為蠍子是昆蟲,但它們並不是昆蟲,而是節肢動物門的蛛形綱成員,與蜘蛛、蜱蟲、蟎蟲等同屬一支。 有些人會納悶:蠍子和蜘蛛看起來差別很大,怎麼會是一家? 其實只要對應一下身體結構就能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 首先,它們都擁有八條腿,這點非常明顯。 蠍子那對“大鉗子”在結構上對應著蜘蛛頭部前端那兩根形似觸鬚的“觸肢”,而蠍子口器裏的小鉗子(即“螯肢”)則對應蜘蛛的毒牙、蜱蟲和蟎蟲那對類似狼牙棒的口器——這些都是“螯肢”。

至於蠍子那條顯眼的尾巴是從何而來? 蛛形綱的身體通常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而蠍子的軀幹似乎只剩一節。 其實,它是把腹部的一部分與頭胸部融合為軀幹,另一部分則變細拉長,形成了尾巴。 換句話說,蠍子的“尾巴”其實是由它的腹部變細延伸,再加上末端帶有毒刺那一節構成的。 如此一來,會出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蠍子的肛門只好被“安排”在尾巴上。 有些蠍子遭遇危險時,會主動斷尾,但尾巴一旦斷掉就無法再生,相當於把肛門一併“捨棄”了,隨之而來就是嚴重便秘的問題。 巴西曾有一個科研團隊專門研究“斷尾蠍子便秘”的現象,並囙此獲得了2022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相當有意思。

蠍子與蜘蛛的另一個共同點,是眼睛數量很多:蜘蛛常見的是6~8只眼睛,而蠍子的頭頂則有一對較大的中央眼,旁邊還分佈著2~5對不等的小側眼。 囙此,一隻蠍子可能擁有6~12隻眼,聽起來相當“離譜”。 但這些眼睛並沒有讓蠍子的視力出眾——它們主要在夜間活動,感光還可以,成像卻比較模糊。 實際上,蠍子主要依靠腹部那對“櫛狀器”(又稱櫛狀氣管)來感知環境。 那裡佈滿了化學受體,能敏銳地“嗅”到各種資訊,幫助蠍子尋找獵物。

一旦鎖定獵物,蠍子便會祭出自己的武器系統:大鉗子和毒刺。 已發現的所有現生蠍子都屬於蛛形綱蠍目,現時已知超過2500種,一般都有毒,但對人類真正有致命威脅的種類大約只有25種,而且有意思的是,體型大的蠍子不一定毒性更强。 比如非洲帝王蠍,體長可達20釐米,那對大鉗子宛如螃蟹鉗,看著就非常生猛,可它的毒性對人類幾乎構不成實質威脅。 成年帝王蠍甚至幾乎不用尾刺來捕獵或防禦,主要靠那對“大鉗子”,就像一隻小螃蟹。

世界上最大的蠍子是“紅爪雨林蠍”,分佈於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等地,體長可達23釐米,塊頭堪比一隻小龍蝦,但毒性也很一般,同樣主要依賴鉗子捕食。 相反,一些鉗子較小的蠍子,往往具有極强的毒性,這也不難理解——鉗子不够强,就只能倚仗毒刺。 “造毒”非常耗費能量,所以蠍子並不輕易動用毒刺,但真要出手就直搗關鍵。

蠍子的毒液儲存在尾端的囊泡中,直接與毒刺相連。 其毒刺刺破力驚人,因為科學家發現刺的成分中含有鋅,通過金屬元素强化,等於是給蠍子配了一根“合金毒針”。 再配合大鉗子,幾乎能搞定所有無脊椎動物。 常見獵物包括蟋蟀、螞蚱、白蟻、蟑螂以及它們的幼蟲; 對蜘蛛、甲蟲等實力相當的對手,就得看現場誰更厲害,偶爾也會被反殺。 如果運氣好碰上蚯蚓或蛞蝓這種“軟綿綿”的獵物,就能更加輕鬆地飽餐一頓。 蠍子有個與蜘蛛相似的弱點:無法咀嚼食物。 它們先用口器邊的小鉗子將獵物撕成小塊,再吐出消化液讓獵物在體外部分分解,然後吸食溶解後的營養,相當於只喝“粥”不吃“乾貨”。 這樣還能把外骨骼碎片等無法消化的部分濾掉,十分巧妙。

別看蠍子如此“霸道”,其實天敵還真不少:蜜獾、猫鼬、蜥蜴、鳥類、老鼠等,都不怎麼怕它,樂意把它當點心。 蠍子的毒也不是不够厲害,只是大自然的“軍備競賽”太激烈。 比如在美洲,有一種叫“條紋樹皮蠍”的蠍子,隸屬前蠍科刺尾蠍屬。 一般情况下,它的毒性對人類威脅不大,被蜇一下大概也就和蜜蜂蟄類似。 然而,在墨西哥北部和美國南部的部分條紋樹皮蠍毒性卻非常强,對哺乳動物殺傷力巨大,人類若不及時救治,也可能喪命。 研究人員發現,這背後居然與一種叫“石黃鼠”的小老鼠有關。

生活在這些區域的石黃鼠雖然體型不大,但偏偏喜歡吃蠍子,它們經常要被蠍子蜇。 但劇毒的條紋樹皮蠍一旦蜇到這些石黃鼠,後者只會短暫感到劇痛,隨後竟能若無其事地繼續把蠍子咬碎吞食; 如果同樣是石黃鼠,但生活在沒有條紋樹皮蠍的地方,就撐不過蠍子的毒刺,一蟄就死。 這說明石黃鼠和條紋樹皮蠍之間一直在進行“毒性與抗性”的軍備競賽:蠍子毒性不斷增強,石黃鼠的抗毒能力也隨之進化,而這對冤家鬥爭至今仍未停歇。 對科學界來說,更有價值的是它們提供的“疼痛機制”研究思路。 條紋樹皮蠍的毒液含有一種神經毒素,會直接啟動疼痛開關,但其中某種成分還能同時阻斷疼痛訊號。 石黃鼠正是借助這一點來“痛過之後又不痛”的。 醫藥界希望利用這一機制,研製新的止痛藥。

回到“世界上最貴的液體”——正是來自生活在中東和北非沙漠地帶的“以色列金蠍”(英文俗稱“Deathstalker”,意為“死亡追獵者”)。 這小傢伙平均身長約6釐米,毒性極强,對人類有致命威脅。 它的毒液為什麼能賣到如此天價? 根據《商業內幕》網站2018年的說法,一加侖(約3.785昇)蠍毒的價格高達3900萬美元,折算下來就是一毫升1萬美元。 如此昂貴的原因,在於其毒液中含有一種名為“氯毒素”(Chlorotoxin)的特殊成分,它能在腦腫瘤切除手術中解决一個棘手難題:如何精確地將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區分開來。

在切除腦瘤時,醫生既要盡可能徹底清除腫瘤細胞,又不能傷及太多正常細胞。 但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肉眼上很難區分,有時候僅僅“稍硬一點”。 以往常用的磁共振成像精度有限,往往留不乾淨。 而氯毒素可以“點亮”腫瘤細胞,它會優先與大腦中腫瘤細胞結合,而正常細胞則不會被粘附,並且它能穿過血腦屏障,支持靜脈注射進入大腦。 於是,科研人員想到將螢光染料與氯毒素結合,通過靜脈送入患者體內,讓腫瘤細胞發出螢光,宛如被“點燈”標記,幫助外科醫生大幅提升手術精度和效率。

或許有人會關心:這麼貴的毒液,一毫升就要一萬美元,一般人用得起嗎? 而且光靠以色列金蠍“一滴一滴”分泌,能否滿足醫療需求? 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利用大腸桿菌來大規模生產氯毒素的科技,也就是“重組蛋白表達系統”。 有人在銷售平臺上能找到純度98%的重組氯毒素凍乾粉,40微克只賣260美元,似乎也沒那麼嚇人。 當然,每臺手術到底需要多少氯毒素並不明確,而且這類產品庫存往往有限,可見需求仍比較小。 若有專門瞭解這行的朋友,也歡迎留言分享更多資訊。

說到捉蠍子,很多人都有童年記憶:小時候拿個罐頭瓶和鑷子,上山翻石頭,翻上半天才能碰到一隻。 事實上,捕捉蠍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夜間,因為蠍子體表含有一種能發螢光的物質——在紫外線燈的照射下,會呈現藍綠色,非常醒目,簡直藏都藏不住。 科研人員也常用紫外線燈來尋找蠍子,十分高效。

人們總覺得蠍子兇神惡煞,其實它們也有“浪漫”的一面。 它們在求偶時,會“手牽手”跳一段優雅的“雙人漫步”,還會時不時“親個嘴”,看起來十分溫馨。 更有趣的是,蠍子在跳舞的過程中完成交配:雄蠍會把一個精囊排在地面上,然後後退引導雌蠍就位,用生殖孔將精子吸進去,整個過程“無接觸”。 蠍子也屬於卵胎生,卵在雌體內孵化,生下來就是“小蠍子”。 不過它們的妊娠期相當漫長,很多種類都得一年以上,比如帝王蠍常常需要18個月,相當於人類妊娠期的兩倍。

小蠍子出生後,會爬到母蠍背上,母蠍會照顧它們數月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小蠍子能獨立生存。 這在節肢動物中極為少見。 蠍子一生還要蛻皮6次左右,生長速度緩慢,有的需要三年才能長成成年體,所以壽命也相對較長:有些種類能活八九年,甚至十幾年,少數記錄可達25年,非常誇張。 不過,在人工養殖環境下(比如溫室裏),因沒有冬眠也不缺食物,蠍子發育就快得多,通常不到一年就可以達到商品規格。

人工養殖的蠍子往往是用來食用或入藥的。 中醫中常用蠍子入藥,而油炸、燒烤蠍子也很常見,口感酥脆香口,營養豐富。 也許很多嘗過蠍子的人並不知道,餐桌上的這位,曾是地球陸地上的“初代霸主”。 歲月變遷,如今它雖不再龐大,卻依然以毒液和堅韌的生存能力,在自然界佔有一席之地。


(完)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