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醜到極致卻紅遍美食界! 深海“謎魚”鮟鱇的驚人秘密


美食界中有一種久負盛名的人氣魚,然而它的相貌卻堪稱“醜出天際”! 這就是深海裡謎一樣的生物——鮟鱇

說起安康魚(也寫作“鮟鱇魚”),它除了長相和行為非常奇葩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標籤——那就是“美食内容”。
上次提到河豚時,曾經說過日本有句諺語:“西河豚,東安康。”作為一種極其美味的食用魚,安康魚的美味程度足以和河豚齊名,甚至從可食用部位的多樣性到料理方法的豐富程度,都可以在美食界完勝河豚,人氣也相當高。 除此之外,安康魚這一大家族,在深海和珊瑚礁裏還有不少奇怪的物種:深海裏的安康魚又被稱作“深海魔鬼”,不僅長相極其恐怖,許多行為也令人瞠目結舌; 而生活在珊瑚礁裏的安康魚則走呆萌路線,可以說個個都很有“故事”。

醜到極致卻紅遍美食界! 深海“謎魚”鮟鱇的驚人秘密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挖掘一下安康魚的奧秘。 安康魚在生物學分類中屬於鮟鱇目; 而在所有魚類裏,這個目和河豚所在的魨形目關係還比較近。 所以“西河豚,東安康”這個說法,雖由吃貨們提出來,卻無意間也符合了生物學分類,簡直妙不可言,這或許說明咱們吃貨裏也有生物學家,對吧?

鮟鱇目裏大約包含18科、66屬、300多個物種,它們的外形差別很大,棲息地和習性也各不相同,但籠統來講都可以稱為安康魚。 我看有不少資料會把它們混在一起說,所以今天就先把它們分成三類,幫大家捋一捋思路。


一、琵琶魚——典型的安康魚

第一類就是最典型、最傳統意義上的安康魚,也就是開頭提到那種考驗審美極限的傢伙。 這種安康魚又稱琵琶魚,因為它為了藏在泥沙裏,身體變得又寬又扁,尾巴相對細很多,從上往下看酷似傳統樂器琵琶,故此得名。 它腦袋寬扁、灰頭土臉已算奇葩,更別提那張大嘴幾乎和腦袋一樣寬——嘴裡滿是朝天的小尖牙,張開時著實很難讓人欣賞。

據說“安康魚”這名字裏的“安康”,就是從琵琶魚演變而來——最初是日本人命名的,日語裏叫“アンコウ”(漢字寫作“鮟鱇”),而“アンコウ”又來自“あんぐり”一詞,意為“吃驚時張大嘴的樣子”,這與琵琶魚嘴大這一特徵完全吻合。 所以,琵琶魚也就是傳統定義下的安康魚。


二、深海魔鬼——角安康(燈籠魚)

第二類安康魚生活在1000米到3000米的深海裡。 說它們長得“醜”,恐怕還不够貼切——這傢伙堪稱海洋裏最恐怖的魚,一張大嘴裏滿是利齒,讓人看了直發毛,而且頭上還莫名其妙掛著一盞“燈”,囙此有了“燈籠魚”的外號。 寶可夢裏的“燈籠魚”和“電燈怪”原型就是它,但要注意,它跟生物學分類裏的“燈籠魚科”並不是同一個物種。

深海裏的安康魚不像琵琶魚那樣鑽泥沙,而是在水中遊動,所以身材“還算像條魚”,不需要把自己變得又扁又寬,這類安康魚可以統稱為角安康(屬於鮟鱇目中的角鮟鱇亞目),現時已知大約有150多個物種。 它們同樣有著巨大嘴巴和犀利尖牙,有些物種的牙齒又細又長,甚至誇張到讓人懷疑會不會輕易折斷——不過這很可能是為了對付它們的主要獵物:滑溜能鑽的魷魚。 角安康並不靠“撕咬”來進食,而是靠這些往裏倒生、無法向外翻的利牙將魷魚推進肚裡。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角安康的胃具有極强的彈性,能膨脹到非常誇張的程度,和它們的近親河豚有點類似,只不過河豚是為嚇唬天敵,而角安康則是為了囤積食物。 畢竟深海環境極度匱乏,一旦遇到可以入口的獵物,就得一次性吃個够。

再來看它們標誌性的“釣竿”——深海幾千米處伸手不見五指,如果只是一條看似“假蟲”的魚竿,獵物也看不到,怎麼辦? 角安康就與會發光的發光杆菌做朋友,讓這種細菌寄居在“釣竿”頂端,好似掛了一個會發光的“夜光餌”。 它們在水中幾乎一動不動,以此來節省體力,大部分時間都憑藉那盞燈吸引獵物到嘴邊,然後瞬間出擊,一口吞下。 迪士尼動畫《海底總動員》裏那只追趕馬琳和多莉的怪魚,就是以這種燈籠魚為原型。

不過,角安康真正讓科學家“大跌眼鏡”的地方並不僅在於醜陋的外表,還有它們奇葩的繁殖管道。 一度有研究者以為有些角安康物種只有雌魚沒有雄魚,但後來才發現,雄魚被“神秘消失”了——其實並不是沒有雄性,而是雄性的存在感實在太低。 以某種禍釜角安康為例,雌魚可長到1.2米,而雄魚只有16釐米; 更要命的是,雄魚既沒有發光“釣竿”,也沒有完整的消化系統,幾乎不能自己進食。 它們生下來就是為了“找對象”,通過靈敏的嗅覺一路聞到雌魚散發的氣味,一旦找到,就一口咬在雌魚身上永不鬆口

更離奇的是,雌魚並不排斥被咬,還會在被咬處長出一個小凸起,讓雄魚咬得更牢。 然後雄魚會分泌某種酶,溶解雙方接觸部位的組織,血管漸漸連在一起,最終雄魚徹底依附在雌魚身上,演變為後者的“寄生器官”,只留下睾丸,用於提供精子。 曾有人發現一條雌魚身上竟可同時“掛”著好幾條雄魚,最多的據說有八條。 這就是深海環境裏“同類稀少”“一旦逮到就絕不放手”的極端進化案例,既讓人驚歎又讓人感歎。


三、珊瑚礁裏的安康魚(“躄魚”)

第三類安康魚生活在珊瑚礁、海藻林等相對淺水環境中,也被稱作“躄魚”(文中暫稱“碧魚”)。 它們的形象與前兩類大相徑庭,走的是呆萌路線,非常有趣。 不過這次我們重點先放在琵琶魚和燈籠魚上,珊瑚礁裏的安康魚我們就暫且按下不錶。


被吃與吃別人

如果人們提到“安康魚”,通常指的就是琵琶魚,也就是那種經常被端上餐桌、做成極品美味的“正宗安康科”物種。 至於它們的捕食管道,則是“吃別人”的好手段:琵琶魚一般生活在大陸架的海底(分佈深度從二十米到一千多米都有),雖然也會遊動,但大部分時間都趴在海床上埋伏。 為此,它們不僅把身形壓得更扁,還會讓體表顏色和質感與周圍泥沙、海藻幾乎一模一樣,有的甚至長出像海藻或泥沙般的“偽裝物”,堪稱隱身大師。

隱藏好了,就能開始捕獵。 安康魚家族標誌性的“釣魚竿”在琵琶魚腦袋頂上,其實是從背鰭演化而來的一根“竿子”,末端形似“假蟲”,安康魚會來回晃動這條“蟲子”,就像我們路亞釣時抖動假餌。 小魚被這“假蟲”吸引後,遊到嘴邊便會瞬間被大嘴吞入,就連“蟲子”什麼樣都沒看清。 對小魚來說,連海床都會張嘴吃人,簡直太恐怖了!

雖然一開始會覺得安康魚醜得驚人,但看習慣後有時也會覺得它們咧嘴時像在“憨厚地笑”,多少還能讓人接受; 然而對於深海裏的角安康,許多人恐怕就無法“習慣”了。


美味:安康肝與安康鍋

談到吃,安康魚最負盛名的部位要數它的肝臟,簡稱“鮟肝”。 就像河豚肝一樣,又被稱作“海裡的鹅肝”,因為它特別肥美、營養豐富,尤其11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捕撈時,脂肪含量最高,更受追捧。 和河豚肝相比,安康肝不用擔心中毒問題; 相比鹅肝,也不用顧慮“人道”之爭,吃起來可謂省心省力。

除了鮟肝外,安康魚最有名的料理管道是“安康鍋”。 它最大的特色在於“一魚可食多部位”——包括安康魚的肉、皮、胃、肝、卵巢、鰓和魚鰭,總共七種,俗稱“安康七道具”。 日本人有個說法,能凑齊這七部分才能算是“正宗安康鍋”。 有趣的是,據說在這七道裡,“肉”反而排在最後,其他六個部位更受歡迎,也被認為是安康魚的一大特色。

此外,安康魚還有很多吃法:刺身、凉拌、油炸、煎烤等等,幾乎怎麼料理都好吃,絕對稱得上是一條能讓各路吃貨大飽口福的魚。 至於有人會不會嫌弃它們長得醜? 大概不會吧——畢竟“魚不可貌相”,正是說的它!


綜上所述,安康魚家族中既有看似憨厚、卻又自帶“大嘴獵蟲”技能的琵琶魚,也有因為深海環境而變異出掛燈、依靠“融合生存”繁殖管道的角安康。 它們或許長得嚇人,但也為大自然增添了更多神奇的色彩; 另一方面,它又在美食界佔據了一席之地,以豐富多樣的料理管道和獨特鮮美的口感收穫了無數吃貨的青睞。 醜,又如何? 這醜得驚豔,甚至讓人忍不住“聞香下箸”!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