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比真花更具迷惑性的致命“花朵”——蘭花螳螂的極致偽裝與飼養指南


蜜蜂飛到臉上都認不出來! 蘭花螳螂不僅擁有頂級的花朵偽裝,還暗藏了令人驚歎的“隱藏能力”。 如果你想把這種神奇生物當寵物來養,可一定要注意一些關鍵事項。

比真花更具迷惑性的致命“花朵”——蘭花螳螂的極致偽裝與飼養指南

咱們先從蜘蛛界的頂級殺手——跳蛛說起。 這些跳蛛看上去憨態可掬,好像人畜無害,實際上卻异常兇猛,捕獵技巧堪稱出神入化。 即使是比它們體型大得多,甚至同樣兇猛的捕食者,它們也能輕鬆擊殺,十分厲害。

有一天,一隻跳蛛外出覓食,發現了一隻小螳螂。 這小傢伙紅黑相間,表面油亮,和我們印象中常見的螳螂完全不同,顯得相當特別。 小螳螂看到跳蛛後,嚇得掉頭就跑,但自然跑不過跳蛛,很快就被追上了。 走投無路時,小螳螂想起了螳螂家族的獨門絕技——螳螂拳! 它硬著頭皮對著跳蛛打出一套“花拳繡腿”,還真把跳蛛嚇住了,饒它一命。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好奇:這究竟是什麼螳螂? 怎麼這麼驚豔? 在BBC的一部紀錄片裏,它被叫作“功夫螳螂”,倒也貼切。 不過在生物學上並沒有“功夫螳螂”這種說法,這些神奇的小傢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蘭花螳螂的幼體。 它們剛孵化不久,還沒完全長成。


幼體的紅黑配色:假扮“臭名昭著”的鄰居

小蘭花螳螂身上的紅黑配色一點兒都不低調,背後卻有精妙的理由。 它們是在模仿一種近鄰——“獵蝽”(也叫“刺蝽”)。 獵蝽與臭大姐是一家,會釋放惡臭味道,且擁有一根鋒利、致命的長鼻子,令很多天敵避之不及。 剛出生的蘭花螳螂利用這點,模仿了獵蝽的外表來嚇唬捕食者。 就像獵豹幼崽長著銀色鬃毛以假扮蜜獾,小蘭花螳螂也靠“紅黑油亮”的殼子騙過天敵。 比如前面那只跳蛛,恐怕就是分辨不清它和獵蝽,才猶豫不敢下口,而並非真被那套“螳螂拳”唬住。

這種模仿僅限於它們剛出生的第一齡階段。 等小蘭花螳螂開始蛻皮,體色就會從紅黑漸漸變成粉白,體型也越來越大,此時像跳蛛這樣的捕食者便不足為懼,自然沒必要再去“借”獵蝽的顏色。 於是它們又會把目標轉向另一種偽裝對象——花朵。


“蘭花”螳螂:以假亂真的頂級偽裝

長大後的蘭花螳螂,顧名思義,就長得像蘭花。 它們原產於東南亞、印尼和馬來西亞等熱帶雨林區域,最常見的顏色是粉色和白色,偶爾帶點紫色或黃色,與當地蘭花的色調幾乎完全一致。

除了顏色之外,蘭花螳螂的形態也徹底花化:
-腿部:有一截又扁又寬,仿佛四片花瓣,顏色和質感都很逼真。
-腹部:帶有花瓣狀的紋路,並且會向上翹起,類比花瓣生長的角度。
-眼睛:看起來像花苞或花蕊。

最後再把那對大鉗子收起來,除了天線以外,幾乎看不到半點螳螂的影子。 更神奇的是,這種偽裝不只在靜態上以假亂真,它們還會在風中左右搖擺,幅度和節奏都像真的花被風吹動一樣,模仿得非常到位。 一旦它們藏進花裡,哪兒是花、哪兒是螳螂,簡直難以分辨。


攻擊性擬態:比真花更誘人的“假花”

自然界中,不少動物會模仿其他物種,這種現象叫做“擬態”。 有些是防禦性擬態,用來防止被捕食; 也有些是攻擊性擬態,用於更方便捕獵。 就像安康魚會用頭頂的“釣竿”晃動誘餌,引誘小魚上當後再一口吞下,蘭花螳螂也屬於典型的攻擊性擬態:它們偽裝成花,一動不動地等著昆蟲主動送上門,然後迅速出擊。

對於蜜蜂、蝴蝶、蒼蠅、甲蟲這些喜歡採花授粉的昆蟲而言,只要蘭花螳螂靜止不動,它們幾乎不可能識破。 等獵物毫無戒備地落到攻擊範圍內,蘭花螳螂就會突然張開前肢,將獵物瞬間捕獲。 沒有高速攝像機的話,根本看不清這致命一擊的動作。

不過,蘭花螳螂並不總躲在真正的花朵裏。 很多時候,它們甚至直接蹲在葉子或樹枝上,也能照樣招來獵物。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在地上插兩根木棍,一根綁朵真花,另一根放只蘭花螳螂。 結果發現,飛來蘭花螳螂那邊的昆蟲數量,甚至比真花還要多,約多了50%。 由此可見,蘭花螳螂肯定還有超越外表的“隱藏能力”。


雙重擬態:年輕螳螂自帶“召喚術”

2014年的研究顯示,年輕和成年的蘭花螳螂,捕獵管道並不相同。 成年的蘭花螳螂大多躲在真正的花裡,蜜蜂、蝴蝶都能抓,捕獵成功率大約62.5%左右。 可年輕的蘭花螳螂卻更靈活,經常蹲在葉子或枝幹上,幾乎不去花叢裏,捕到的獵物卻比成年人還要多,尤其是蜜蜂。 蜜蜂甚至會懸停在它們面前,顯得毫無防備,所以年輕螳螂的捕食成功率能高達90.9%,十拿九穩。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年輕螳螂嘴裡能釋放兩種化學物質——3HOA和10HDA,它們正是蜜蜂信息素中的成分,也就是蜜蜂彼此溝通的“訊號”。 年輕螳螂等於直接“呼喚”蜜蜂過來,蜜蜂還一臉懵地不知道誰在喊它們,就被捕食了。

成年蘭花螳螂則沒有這個“召喚”技能,只能依靠視覺偽裝。 但科學家還發現,如果只比對外觀,蘭花螳螂對蜜蜂的吸引力甚至勝過真花。 原因就在於蜜蜂的視覺依賴紫外線——不論是真花還是蘭花螳螂,都會吸收紫外線,在蜜蜂眼中顯示出明亮的藍色輪廓。 而蘭花螳螂在這方面拿捏得更精准,能在光譜上表現得比真花還鮮亮,所以它們反而更能招蜂引蝶。


雌雄體型懸殊:公螳螂的“英勇犧牲”

和許多螳螂一樣,蘭花螳螂雌雄體型差距很大——雄性的體型只有雌性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站在一起時,雄性就像母螳螂的“小孩”。 求偶時,母螳螂往往會先動口吃掉雄性,畢竟正餓著呢,寧可“先下手為強”。 只有在母螳螂不餓或心情好的時候,雄性才有機會。

雄性會跳到雌螳螂後背上,用前肢輕輕撓來撓去,像是在給她按摩,想博得好感,以免被吃掉。 如果母螳螂認可了,就會順利交配。 對雄螳螂而言,這場“終身大事”幾乎就是字面意義上的終結,多數時候,雄螳螂還是逃不過被吃掉的命運。 但這在螳螂寇里並不新鮮,真正讓蘭花螳螂與眾不同的是雌雄尺寸差距更誇張。

為什麼公螳螂要生得如此小? 因為蘭花螳螂主要通過潜伏來捕食獵物,也降低被天敵發現的幾率。 雌螳螂只要“做花”就好,但總有一方得出去找對象繁衍後代,於是這個“重任”就落在雄螳螂身上。 數量分散的野外環境下,雄螳螂到處找雌螳螂時,小巧體型更利於隱藏,不容易被天敵發現; 而雌螳螂則能專心“花枝招展”。 最終,雄螳螂為求偶甘冒風險,也順便成了“送餐上門”。


養殖指南:蘭花螳螂當寵物? 你需要知道這些

蘭花螳螂因為外形太過奇特,早已被人工大量繁殖。 在科研機構之外,寵物市場也很常見。 但個人飼養時必須注意:

  1. 環境要求:它們來自熱帶雨林,對溫度和濕度都比較敏感。 最好將溫度控制在25℃~35℃,濕度維持在60%~70%之間。
  2. 投喂食物:不需要特意準備野外的蜜蜂、蝴蝶等,可以用常見的活體飼料,比如蟋蟀、蒼蠅等。 條件允許的話,自己抓螞蚱也行。
  3. 分開飼養:如果想成對繁殖,一定要分開養,尤其要在環境上做區分。 因為雄螳螂成熟得更快,需適當降低它那邊的溫度、减少餵食,讓雌雄的蛻皮週期更接近,便於同步成年後配對。
  4. 降低風險:最後交配時,儘量在雌螳螂剛吃飽或正在進食時把雄螳螂放進去,並隨時留意,避免雌螳螂“突然回頭”把雄螳螂解决掉。 一隻蘭花螳螂的價格可不低,還是要謹慎。

總之,蘭花螳螂憑藉無懈可擊的偽裝和雙重誘捕能力,成為自然界最令人驚歎的“假花殺手”。 如果你打算把這種昆蟲帶回家飼養,一定要先做好充足功課,創造合適的環境,才能真正領略它們神秘而又危險的迷人魅力。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