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橫跨三億年的奇妙音程:三塊聽小骨的“桃園結義”!


你知道人類身體裏最神秘的三塊骨頭是哪三塊嗎? 它們就是“聽小骨”。 聽小骨位於中耳,咱們的耳朵可以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外耳指耳廓和外耳道,內耳則包括前庭和耳蝸,而夾在外耳和內耳之間的就是中耳,其中包含了鼓膜、鼓室和聽小骨

橫跨三億年的奇妙音程:三塊聽小骨的“桃園結義”!

咱們聽到聲音的過程,先簡單說一下:聲波通過外耳道撞擊鼓膜,讓鼓膜產生振動; 然後聽小骨將這種振動傳遞給耳蝸; 再由耳蝸把振動轉換成電信號,通過神經送到大腦,咱們就聽見聲音了。 聽小骨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放大器”的作用。 它們像杠杆一樣,把鼓膜的振動增强放大,讓我們的聽覺更靈敏,可謂是非常巧妙的設計。

不過,越是巧妙的結構,就越容易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你想啊,這三塊從外到內分別叫“錘骨、砧骨和鐙骨”,第一塊形似錘子,第二塊形似砧板,第三塊又像馬鐙。 它們形狀各不相同,卻能莫名其妙地連在一起,還被安置在耳朵裏,成了聲波的“放大器”。 其實,這三塊骨頭的來歷非常有意思。 今天,就跟各位分享一下它們的故事。


魚類時期:沒有中耳也能聽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魚類有沒有耳朵? 看起來似乎沒有,但其實魚有內耳。 只不過,魚沒有外耳和中耳,只有藏在腦袋裏的內耳,所以咱們看不見。 為什麼魚類沒有外耳和中耳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生活在水裏,聲音在水中的傳播效果比在空氣裏好得多,不需要額外收集和强化聲波,就能聽得很清楚。 所以,在魚類這個階段,它們根本用不上中耳,自然也就沒有聽小骨。

那麼聽小骨是何時出現的呢? 是在魚類登入,演化出兩栖類和爬行類之後。 因為到了陸地上,失去了水的介質,空氣中聲音的傳播就弱了很多。 這時候,就得想辦法來增强對聲音的感知。 演化的解決方案就是出現鼓膜和聽小骨——也就是中耳的雛形。 比如青蛙的鼓膜,就長在眼睛後面,暴露在體表上,能直接接觸空氣,收集聲波的效果好了不少。 隨後,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遞到內耳,讓它們在陸地上也能聽得比較清楚。

不過青蛙、鱷魚等動物的聽小骨與咱們的並不一樣——它們只有一塊兒,一般稱作“耳柱骨”,形似小柱子。 這塊骨頭只負責把震動傳遞到內耳,並不具備放大功能,效果上比我們的三塊聽小骨差多了。 但是,自然演化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修修補補; “耳柱骨”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由魚類時代的一對鰓骨演化而來。 在兩栖類和爬行類當中,這塊耳柱骨與咱們的鐙骨是同源結構。


兩位“新兄弟”的誕生

既然耳柱骨對應了鐙骨,那另外兩塊聽小骨——錘骨和砧骨——又是哪兒來的呢? 這正是哺乳動物身上最精妙的演化之一,堪稱“化腐朽為神奇”。 咱們先看看青蛙、鱷魚、蜥蜴這些動物的共同點:它們的身體大多貼地而行。 這樣做的好處是,除了鼓膜接受空氣振動外,它們還能直接感受地面傳來的震動。 就像電影裏常演的那樣,人趴在地上能聽見遠方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同理。 靠著地面震動的輔助,它們只有一塊聽小骨也還湊合。 對它們來說,大部分時間貼在地面,不易漏掉地面傳來的聲音,問題不大。

但後來哺乳動物登場時,情况就變了。 因為生存管道的不同,它們需要更靈敏的耳朵。 首先,早期哺乳動物與恐龍同處一個時代,必須保持低調,大多是穴居小動物,只能夜裡出來活動。 晚上視力有限,聽覺就格外重要。 再者,哺乳動物的新陳代謝更旺盛,要常出去找食物,不可能像兩栖或爬行類那樣長期趴在地上。 此外,為了行動更迅速,哺乳動物的腿更長,身體離開了地面,無法再依賴地面傳來的震動。 於是只能依靠耳朵來感知周圍聲音。

應對這一需求,哺乳動物的耳朵出現了兩大陞級:第一,擁有外耳(耳廓和外耳道),可以更好地收集聲波; 第二,中耳裏原本只有一塊兒“耳柱骨”的配寘,奇迹般地新增了錘骨和砧骨。 這兩塊新成員是從哪裡“挪”過來的呢? 其實,它們原來是負責下頜開合的“方骨”和“關節骨”。 在爬行動物的頜關節中,下頜骨並非一整塊,而是由多塊骨頭拼起來的。 歷史上,這些骨頭有的作用並不大,但祖先留下來的結構也只能湊合著用。


下頜到中耳:一次“妙手移植”

後來,隨著哺乳動物分化,出現了優化下頜骨的基因突變。 原本形成爬行類頜關節的方骨和關節骨,靈活性不够,難以進行高效咀嚼,只能簡單撕扯或整塊吞咽。 等哺乳動物慢慢形成了更靈活的新型頜關節後,就不再需要這兩塊舊骨頭,於是方骨和關節骨便被“踢”出了主要的頜關節體系。 它們留在原地反而成了多餘的累贅,所以在漫長的演化中越變越小,幾乎要消失。

沒想到關鍵時刻出現了“轉機”:方骨和關節骨竟然被擠到了中耳,遇上了唯一仍在工作的“耳柱骨”。 耳柱骨熱情地招呼:“哥倆怎麼蔫兒了?”方骨和關節骨說:“下頜的新關節把咱們替換掉了,感覺生無可戀啊。”耳柱骨安慰道:“別洩氣,我在這裡幹活壓力挺大,你們一起來搭把手吧!”就這樣,三塊骨頭在中耳裏來了一出“桃園結義”:耳柱骨改名“鐙骨”,方骨改名“砧骨”,關節骨則改名“錘骨”。 三兄弟聯手,成功把哺乳動物的聽覺提升到新的高度。

所以,如今我們之所以能聽見“聽小骨的故事”,正是因為這三塊小骨在進化史中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跨界“合夥”,讓哺乳動物在夜幕中也能敏銳捕捉周圍動靜,為生存與繁衍提供了更多可能。


這就是聽小骨三兄弟的來歷:橫跨三億年,最終齊聚在哺乳動物的中耳裏,攜手把我們的聽覺“杠杆”發揮到極致。 下次要是有人問起:“人類身體裏最神秘的三塊骨頭是啥?”你就可以自豪地告訴他: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經歷了陸地演化的大戲,合力讓我們“聽見世界”!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