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認識一群世界上最愜意的動物。 要說大冬天的冰天雪地裏,最舒服的事兒莫過於泡溫泉吧? 之前在介紹水豚的那一期裏就提到過,日本作為溫泉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還特意為遠道而來的水豚們準備了溫泉,可謂相當豪氣。 另一群因泡溫泉而出名的傢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雪猴。 長野縣有個地方叫“地獄穀”,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遊客們來到這裡,除了自己泡溫泉,還能觀賞到猴子泡溫泉,這絕對是一大特色。 每年到了冬天,天氣一冷,當地的雪猴就會下山享受溫泉。

在這一群雪猴裏,有母猴,也有小猴,但很少見到公猴。 公猴的待遇比較“悲催”,一般不下水。 至於具體原因,咱們稍後再說。 說到雪猴泡溫泉的狀態,簡直和人一模一樣:它們靜靜地坐在溫泉裏,有的閉著眼睛打盹,看上去就像在修仙,絕不是單純玩水,而是真正地在“泡湯”。 泡舒服了,還會彼此梳理毛髮、撓癢、抓蝨子,看著既放鬆又愜意,仿佛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我們人類泡溫泉,十幾二十分鐘就得上岸休息,雪猴卻完全不用。 一泡就是好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都不願出來,只有太餓了才會暫時上岸覓食。 一旦它們沉浸在這種享受裏,對人類也不再戒備。 遊客可以近距離觀看、拍照,甚至有人因為靠得太近,手機都被搶走。 總之,幾乎沒有什麼能封锁它們盡情享受。
事實上,雪猴泡溫泉的行為還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2018年,京都大學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竹夏博士發表了一項研究,通過收集雪猴的糞便來量測其中的糖皮質激素水准。 該激素數值通常反映個體的壓力:壓力越大,數值就越高。 結果發現,泡溫泉的雪猴糖皮質激素值明顯降低,說明它們真的能借此減壓,也解釋了為什麼它們會如此癡迷於泡溫泉。 更有意思的是,只有地位較高的母猴和小猴才有資格享受這種“溫泉特權”。
不過,雪猴泡溫泉並非世世代代的傳統,而是模仿人類才學會的。 長野當地的天然溫泉一般溫度都很高,常常超過60度,甚至接近100度,雪猴根本不敢下去,自然也沒形成泡溫泉的習慣。 直到1963年,一隻年輕的母猴無意間發現了人類已經調好水溫的露天溫泉,學著人類的樣子試著泡了一下,感覺非常舒服。 它成了第一隻泡溫泉的雪猴。 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雪猴湧進來泡,甚至干擾了附近溫泉旅舘的正常營業。 於是,到了1964年,當地政府只好在地獄穀專門修建了一個溫泉池給雪猴使用,這才讓泡溫泉成了它們的新“傳統藝能”。
雪猴泡溫泉這件事,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有動物學家指出,第一隻雪猴先是模仿人類,然後其他雪猴再跟著它學,這種向同伴學習並共同形成新生活管道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流行文化”的誕生,讓雪猴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其實,早在長野雪猴學會泡溫泉的十年前,也就是1953年,另一群雪猴就曾做過更加不可思議的事。 而那一次,它們的“流行文化”並不是學自人類,而是由一隻堪稱傳奇的雪猴“自創”的。
在講這只傳奇雪猴之前,先來瞭解一下雪猴是什麼來頭。 雪猴原產於日本,又被稱為日本獼猴,屬於哺乳綱靈長目猴科獼猴屬,與常見的恒河猴、臺灣獼猴是近親。 一般來說,靈長類大多生活在溫暖的地區,金絲猴雖然也會在下雪的地方活動,但氣溫通常只到零下五六度。 而雪猴是真正能對抗嚴寒的靈長類。 它們是所有不穿衣服的靈長類中分佈最北的物種,甚至在青森縣最北端、緊挨北海道的區域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當地冬季氣溫能低至零下20度。
換作其他猴子,在那種環境裏恐怕沒多久就會被凍死,但雪猴卻能很好地適應。 小雪猴們甚至還特別喜歡玩雪,經常把雪球從斜坡滾下去,再撿回來繼續滾,最後越滾越大,就差堆雪人、打雪仗了。 那麼,雪猴究竟是怎麼抵禦嚴寒的呢? 畢竟,泡溫泉可不是所有猴群的標配。 對於大多數雪猴而言,最重要的“裝備”就是一身加厚又保暖的體毛。 另外,皮下脂肪也很關鍵,這與雪猴廣泛的食性密切相關:它們能吃植物的根、莖、葉、果實,還能吃蘑菇、昆蟲、鳥蛋,餓急了甚至會直接抓鳥吃。 能找得到足够的食物,才能囤積足够的脂肪來禦寒。 特別冷的時候,雪猴還會像帝企鹅一樣抱團取暖,一大群擠在一起熬過最寒冷的時段。
不過,如果你以為雪猴只能生存在嚴寒之地,那就錯了。 日本最南端的亞熱帶地區也能見到雪猴,只不過那兒的氣溫高,雪猴體毛就不會又厚又長。 總的來說,雪猴的生存能力非常强。 1972年有件事很能說明問題:當時在京都郊區有一群雪猴總是搗亂。 正好有比特美國農場主想辦法把其中的150只雪猴運到了德克薩斯州。 那裡氣候炎熱、乾旱,食物和天敵都大不相同,於是有不少雪猴不適應而死去。 可就在大家以為它們會全軍覆沒時,剩下的雪猴迅速摸索出了生存之道:學會了吃灌木、仙人掌的果實,還懂得躲避鷹、郊狼、響尾蛇等新天敵。 天太熱的時候,就去水坑裏避暑,徹底換了一種活法。
到了1995年,這群雪猴的數量已發展到600只,後來被德州的一家靈長類動物庇護所接管,以防它們成為入侵物種,並順便進行行為研究。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美國出生的雪猴帶有“口音”,發出的叫聲與日本本土的雪猴差別很大,推測這與當地的環境、食物、天敵都有關係。 比如日本沒有仙人掌,所以雪猴在德州甚至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叫聲表示“仙人掌”,足見它們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真不容小覷。
說到學習和創新,就得提一提那只“傳奇雪猴”了。 日本南部有個叫“信島”的小島,上面住著一群雪猴。 1952年起,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來到這裡,準備研究雪猴的行為。 起初,雪猴們對人類很警惕,一見人就遠遠躲開。 為了讓它們放下戒備,研究人員在沙灘上投放紅薯。 雪猴們抵不住美食誘惑,這才逐漸與人“混”熟。
1953年的一天,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後來意義非凡的事:一隻年輕母猴拿到紅薯後,並沒有直接啃,而是放到水裏洗淨再吃。 研究人員大為驚奇,給它取名為“イモ”(漢字寫作“禦紅薯”),咱們就稱它為“禦姐”。 從那之後,禦姐每回拿到紅薯都先洗一洗。 過了一個月,另一隻和它關係要好的雪猴也開始洗紅薯; 再過四個月,禦姐的媽媽也跟著學。 到最後,除了極個別年老的雪猴,全島的雪猴幾乎都學會了洗紅薯。
更神奇的是,雪猴們還發現用海水洗過的紅薯帶些鹹味,似乎更好吃,於是索性蹲在水邊,一口咬下去再蘸一下,硬是“開發”出了海鹽味紅薯。 洗紅薯、調味紅薯的吃法就此在信島的雪猴群中流行開來。
不僅如此,禦姐還創造了另一個新方法。 研究人員為了讓雪猴們在沙灘上多待一會兒,方便觀察,就把帶殼的麥粒混在沙子裏。 大多數雪猴是一粒粒費勁撿,禦姐卻想到把沙子和麥粒一起抓起來放進水裏——沙子沉底,帶殼的麥粒浮起來,於是它輕輕鬆松就能撈到麥粒。 這讓研究人員再次目瞪口呆,而其他雪猴也很快跟著學會了這一絕招。 禦姐不用模仿人類,就能自創這些技巧,令不少人驚歎雪猴或許是最接近人類的猴種之一——它們的手指比例、抓握能力都和人非常相似。
信島的雪猴還給研究人員留下了更“腦洞大開”的想像空間:有人做過實驗,把一大堆紅薯倒在地上,雪猴們立刻蜂擁而上。 為了搶到更多紅薯,一些雪猴抱著好幾塊紅薯時,竟然會站起來奔跑。 也許是它們天生平衡感好或身體比例適合,這樣一來就能搶到更多食物,養育更多後代。 雖然研究人員不會一直這樣喂紅薯,但大家不禁聯想:如果它們世世代代“靠搶紅薯”為生,直立行走會不會也變成理所當然呢?
說完泡溫泉的雪猴、洗紅薯的雪猴,再看看另一群耐人尋味的雪猴。 京都有座山叫鹽田山,這裡的雪猴有個奇怪愛好——玩石頭,而且能花費大量時間在這件事上:有的拿兩塊石頭互相碰敲,有的捧起一把小石頭在手裡不停地搓,還有的喜歡把一堆石頭在地上反複摩擦。 幾乎每只雪猴都有自己獨特的“盤石頭”管道。 這玩意兒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為啥這麼著迷? 如果只有小猴子玩還好理解,就像它們喜歡滾雪球、跳水等遊戲,但鹽田山的雪猴從小猴到老猴全都“盤”,搞得跟一種流行文化似的。
動物學家自然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有人提出,或許和聲音有關——兩塊石頭相互敲擊,或者在地面上摩擦石子時都會發出各種聲響,雪猴也許沉迷於這些聲音。 要真是這樣,這會不會就是某種“音樂起源”呢? 聽著有些天馬行空,但不無可能。 京都大學的邁克爾·霍夫曼教授還專門研究此事,他認為這可能是雪猴鍛煉身體與大腦的管道:小猴通過“盤石頭”來提升手指靈活性、抓握精度,從而促進運動神經發育; 成年猴乃至老年猴則用它來保持大腦活性、延緩衰老。 這就跟老年人打麻將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些相似,聽起來就跟“懂音樂”一樣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雪猴“盤石頭”現時仍是個未解之謎。 雖然動機不明,但有人聯想到另一種可能:有些雪猴會拿石頭對撞,或者在岩石上打磨,看上去像是在製造石器。 也許它們並不是有意為之,可萬一碰巧得到了適合切割的石片呢? 也許當初人類的第一件石器也是一次機緣巧合產生的。 更激進的猜想是,如果它們拿到兩塊火石,正好擦出了火花,點燃了附近的枯草,感受到火的溫暖——會不會連“點火取暖”也流行起來? 越想越離奇,這件事只能交給時間去檢驗了。
再說回“悲催”的公猴。 母猴和小猴子們都在享受溫泉,身為猴王的公猴怎麼反而享受不到呢? 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成年公猴在猴群中數量很少,還肩負打架、保護群體的重任,泡在水裏就難以及時應對外敵; 第二,公猴可能在意“面子”,尤其猴王習慣以魁梧體型為資本,如果渾身濕透、毛髮貼身,就顯得瘦小,沒有了自信。
也由此看出雪猴社會結構的特點:一個猴群通常由最強壯的公猴當猴王,其地位最高,其他成年公猴很少,大部分都是母猴和小猴。 而那些未成年的公猴往往會“離家出走”去別的猴群尋找交配機會,以避免近親繁殖。 每逢交配季,猴王便大聲嚎叫、瘋狂搖晃樹枝,盡力展現威嚴,可這種“示威”效果往往有限。 動物學家發現,母猴更喜歡外來的公猴,經常背著猴王偷偷跑出去幽會,哪怕被猴王發現後暴打一頓也不改初衷。 平均一個交配季下來,母猴可能會和四只公猴“約會”,甚至還會與鹿發生一些“難以啟齒”的事,讓猴王相當焦慮。 基因檢測也證明,猴王的後代數量確實比外來公猴的後代少得多——雖然這對猴群的基因多樣性有利,但也難免讓猴王顯得“黯然神傷”。
除了猴王自己吃虧,似乎沒有其他壞處,所以也只能希望這些研究結果永遠別被猴王知道吧。 最後再說說雪猴與人類之間的“恩怨”。 對日本農民而言,雪猴一直是讓人頭痛的“害獸”,每年造成的農損僅次於鹿和野豬,位列第三。 它們擅長爬樹,輕鬆就能把果園裏的果子洗劫一空,莊稼和蔬菜也很合它們的胃口。 更讓農民抓狂的,是在冬天食物匱乏的時節,雪猴還愛啃樹皮,經常把整塊樹皮都撕下來,害得果樹直接死亡,比僅僅偷果子嚴重得多。 加之森林砍伐擴大,雪猴棲息地縮小,它們只好往城鎮遷移,引發更多衝突。
例如,去年山口市就出現一群雪猴,在二十來天裏造成了五十多起抓傷、咬傷事件,雖然沒有重傷,但它們有選擇性地攻擊女性、老人和兒童,引發了極大恐慌。 由於日本法律禁止隨意捕殺雪猴,而很多獵人也因為它們長得太像人類而不忍開槍,現時只能主要通過驅離管道來應對。 為此,日本在許多山裡設立了雪猴棲息地,通過一定投入來吸引它們留在山上,减少對城鎮的侵擾。 其實最初提到的雪猴溫泉,也有類似作用——當你給雪猴創造更舒適的環境,它們自然就不會跑下山與人搶地盤。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保護雪猴的棲息地,讓它們在山裡安心地“盤石頭”,不被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