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海洋奇趣:虎鯨與翻車魚的不解之緣

讓虎鯨顯得既霸氣又迷惑,傳言它們在與翻車魚互動中竟具備治病之能。 今天,我們將帶您探秘這段神秘關係,以及翻車魚那令人稱奇的奇特生物學特性。

海洋奇趣:虎鯨與翻車魚的不解之緣

咱們曾談及虎鯨,這種生性囂張的海洋霸主不僅能嬉戲般捕獵海豹,還能毫不留情地虐殺大白鯊,取食其肝臟。 更有甚者,它們竟敢招惹灰鯨和藍鯨,無怪乎被冠以“殺手鯨”的稱號。 然而,近日一段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一隻虎鯨竟像一條巨大的吸盤魚般,溫順地依附在一條扁平的魚身上,仿佛享受著貼近與親昵的過程。 虎鯨如此迷惑的舉動究竟是何用意?

答案的關鍵,正藏在那條讓虎鯨如此傾心的翻車魚身上。 翻車魚,又稱慢波魚,以其誇張的大魚頭著稱,以至於看似沒有真正的身體,只剩下“巨大的魚頭”。 這種奇特造型使其成為海中易辨的標誌性生物。 據統計,它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硬骨魚,體長可達2.7米,體重約2.3噸,僅有軟骨魚類中的金鯊和老鯊能與之比肩。 若將其用以做成剁椒魚頭,似乎連炊具都難以匹配。

翻車魚除了全身近似魚頭的構造外,其標誌性特徵還體現在那對不對稱的鰭上。 雖然兩側鰭看似對稱,但實際上,一側為背鰭,另一側為豚鰭,在遊動時正是依靠這兩片鰭來掌控方向。 它們的遊姿頗為滑稽:兩鰭僵硬地左右搖擺,恰似小船般搖曳悠閒。 至於胸鰭,顯得嬌小得幾乎隱藏在眼前,而腹鰭則乾脆不見蹤影; 而那類似尾鰭的部分並非真正的尾鰭,而是背鰭和豚鰭融合而成的“舵鰭”,用以精准控制遊向。 更有意思的是,這塊舵鰭表面似褶皺狀,宛如保姆裙擺,囙此在日語中便有了“幔飽”的別稱,與保姆曼波的特性也頗有幾分關聯。 同時,翻車魚的學名寓意“石墨”,既形容其圓扁似磨盤的外形,也點出了其粗糙砂紙般的皮膚。

翻車魚還有一個別名“sunfish”。 這種稱呼緣自其曬太陽的習性:常常浮出水面,四仰八叉地“躺”著,彷佛享受著溫暖的日光浴,因而得名“翻車魚”——水下時姿態立如車輪,一旦浮至水面便似翻覆。 人們普遍認為它們遊動笨拙,隨波逐流,似乎是極度懶散的魚類。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衛星定位科技表明,翻車魚每日可遊動二三十公里,約3公里每小時,對於如此體型來說,這速度已屬不俗。 而這一現象也揭示了一個秘密:翻車魚之所以頻頻浮出水面曬太陽,是為了在深水區覓食後趕走低溫的侵襲,為身體迅速“充電”保暖,然後繼續下潜捕食。 所謂“懶散”不過是勞逸結合的智慧體現罷了。

再來談談翻車魚的起源。 在生物分類上,翻車魚屬於翻車豚科,與河豚同族。 儘管體型迥異,解剖結構和基因研究卻證明它們確屬一系。 據2016年中國和新加坡的科研團隊聯合發表的論文,通過基因組對比,推測翻車魚大約在6800萬年前從河豚類中分化而來。 也許彼時一群厭倦珊瑚礁生活的河豚魚,决定直奔廣闊遠洋,尋找屬於自己的詩與遠方; 而那殘酷嚴酷的海洋生活,則將它們塑造成了如今這副面目全非的模樣。

外形特徵上,翻車魚與河豚同宗同源,共亯著小巧精緻的櫻桃小口和融合成鳥喙的牙齒。 儘管體型龐大,但其家族的顯著特徵卻保持得十分協調,既顯得呆萌,又充滿食欲感——魚口總是半張似乎隨時準備一吸即食。 平日裏,翻車魚主要以水母、魷魚及其他軟體小生物為食,其進食管道更似吸塵器般高效。 與之相似的生物發展現象在自然界中並不罕見,就如同剛孵化時無吸盤的吸盤魚、與蝦狀螃蟹般的幼體,經過幾次蛻皮後才呈現出最終成熟的模樣。

翻車魚的繁殖能力同樣令人驚歎。 據傳,雌魚一次能產下多達三億顆卵,雖然這一數位源自1921年的論文細節稍存爭議,但無可否認其多產的特性。 從孵化時僅2.5毫米、不到一克重的幼苗,到長成一兩噸重的海中巨物,翻車魚的成長速度可謂驚人。 最可靠的記錄來自蒙特利灣水族館的一項觀測:一隻少年翻車魚從26公斤猛增至399公斤,僅用了不到15個月,每天平均增重1公斤,成長速度堪稱離譜。 這也解釋了為何幼體翻車魚喜歡群居,而成熟後則各自分道揚鑣,似乎與覓食競爭、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虎鯨與翻車魚的關係則更具戲劇性。 理論上,虎鯨是翻車魚的天敵之一,但實際觀察中,虎鯨與翻車魚的互動更多表現為“玩耍”而非捕食。 虎鯨會主動靠近翻車魚,圍繞其遊動,甚至輕輕推撞,仿佛兩者正在進行一場溫柔的嬉戲。 日本一傳說頗具趣味:據說何格山市立博物館藏有一幅江戶時代的版畫,畫中呈現翻車魚和旁注“漫播”二字,而版畫旁還書寫著“么凱疫病去除”。 在日本傳說中,翻車魚被視為能消除疾病的神奇生物。 新冠疫情暴發後,該傳說再度引起關注,許多人祈願博物館能重新展出這幅版畫,以寄託美好願景。

然而,嚴格從科學角度來看,現時尚無充分證據證明翻車魚具有治病功能。 相反,其渾身常年寄生著四十多種寄生蟲,且覆蓋著類似砂紙質地的黏液層。 偶爾,翻車魚會躍出水面重重拍打,以試圖甩掉附著的寄生蟲; 有時亦需尋求清潔魚的幫助來清理頑固的寄生蟲。 如此看來,翻車魚“治病”的說法更像是一種美麗的傳說。

此外,2019年,翻車魚專家澤景博士與水熊蟲研究專家鈴木教授曾聯合舉辦講座,圍繞“最弱生物與最强生物”展開討論。 水熊蟲因其驚人的生命力常被譽為最强生物,但同時網絡上也流傳出翻車魚因易死亡,被冠以“離天國最近”的諢號,各種奇葩死法層出不窮:有因躍出水面摔死、撞擊岩石致死、因溫度驟降凍死,甚至被日光曬死、被海鳥啄傷後化膿等種種理論。 這些新奇的說法通過自媒體迅速傳播,引發大量討論和點贊。 澤景博士與鈴木教授也趁機出面澄清,普及翻車魚的正確資訊,試圖消除不實傳聞。

最後,有關水熊蟲的傳說亦甚為廣泛。 人們常說,水熊蟲即使完全脫水也能在有水後復活,並能耐受高溫、低溫與放射性,被譽為地球上最强的生物,甚至有外星生物之稱。 不過,鈴木教授指出,其實苔蘚中的輪蟲、線蟲等許多脫水生物同樣具備這種極端生存能力,水熊蟲之所以名聲大噪,更多是因為被話題化運作所致。 就如同若說虎鯨喜歡圍著翻車魚進行保健療養,確實能吸引大量討論和點贊,進而成為網絡熱點。

在這錯綜複雜的海洋生態中,虎鯨與翻車魚的互動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爭議、戲謔又不失科學探索精神的奇妙畫面。 正是這些看似荒誕的傳說與真實觀察的碰撞,才讓我們對海洋世界生物的多樣性與生存智慧生出無限遐想。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