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我們一直在努力

金星:現實中的天堂與地獄——來自天外智慧的啟示

讓人聯想到天神居所的地方,金星便成了現實版的天堂與地獄!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是金星。 上期節目中,我們探討了蓋亞假說,認為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生命體,人類或許扮演著類似“精子”的角色。 而人類現在正在開展的火星改造計畫,可能正是地球延續後代的一部分。 既然地球可以孕育後代,那麼一個問題不禁浮現:地球又是由何物孕育而出的呢? 考慮到太陽亮度逐年增强,太陽系的適居帶正呈現出逐步向遠離太陽的趨勢。

金星:現實中的天堂與地獄——來自天外智慧的啟示

在上期節目的尾聲,我們曾推測:數十億年前,太陽系的適居帶可能位於比現今地球更靠近太陽的軌道上,而在那條軌道上最接近太陽的,便是金星。 囙此,本期我們便以地球為生命體,火星為地球之子來探討金星究竟扮演著何種角色。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金星的現狀:金星的大小和質量與地球非常相似,其直徑僅比地球小六百多公里,質量也達到了地球的80%以上。

金星表面酷熱,平均溫度高達462攝氏度,是太陽系中最炙熱的行星,表面沒有任何液態水。 從距離上看,水星才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那麼為何金星溫度卻遠高於水星? 原因在於金星濃厚的大氣層,其地表大氣壓是地球的92倍,相當於地球海平面下約900米的壓力; 再加上大氣中96%為二氧化碳,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溫度急劇攀升。 另外,通常我們肉眼看到的那顆金黃色的金星,其實並非金星真實面目。 實際上,金星的真實色調應當是偏白的,這主要歸因於其大氣中濃厚的硫酸雲,這些雲層能反射超過90%的太陽光。 囙此,在夜空中金星總是最為耀眼的那顆星,甚至在白天也曾被裸眼觀測到——著名事例如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招待會以及美國總統林肯的就職演說中均有出現。 至於其中蘊藏的奧秘,仍然令人困惑不已。

有星象學知識的朋友也許能進一步解讀金星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它的自轉與公轉。 金星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約為224.7天,而自轉週期卻長達243天,甚至比公轉週期還要長,這使得金星真正體驗到“度日如年”。 更加神奇的是,金星不僅自轉極其緩慢,而且其自轉方向與其他行星截然相反。 這一現象讓我們不禁大膽設想:數十億年前的金星環境也許與原始地球無異,同樣存在海洋; 當時儘管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低,但溫室效應尚未達到使海洋完全蒸發的程度,而金星的自轉也與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無異。 然而,後來一場劇變降臨——一次小型天體的猛烈撞擊,不僅令金星原有的自轉停止,更使其以極緩慢的速度反向轉動。 自此,金星開始出現“太陽從西邊升起”的奇异景象。

這次撞擊不僅改變了金星的自轉,還引發了兩個嚴重後果。 首先,撞擊使金星的地核逐漸停止旋轉,內在磁場隨之消失; 其次,地殼破裂引發了大規模火山噴發,將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導致失控的溫室效應,溫度迅速升高,海洋開始蒸發。 蒸發出來的水蒸氣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而大氣中的水分子又被太陽輻射分解成氫和氧,因無磁場保護,這些輕質離子被太陽風帶走。 此外,部分水分還與二氧化硫反應生成硫酸,從而在金星大氣中形成了濃厚的硫酸雲。

這裡可能會有人疑問:既然金星失去了磁場,那麼按照上期我們談到火星的理論,大氣層應該早已被太陽風剝離了,何以金星仍擁有如此厚重的大氣? 原因在於,太陽風主要驅散氫、氦及輕質氧離子,而對於質量較大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分子,則不易被吹走。 對金星大氣成分的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被剝離的大氣中主要成分是氫、氦和氧,其中氫和氧的比例正好是2:1,這表明金星的水就是通過這種管道流失的。 另外,由於金星持續不斷的火山活動,幾十億年來不斷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補充到大氣中,加上金星質量遠大於火星,其强大引力更能保持大氣完整,於是金星的大氣比火星豐富得多。

今天我們的主題無疑是探討——地球上的生命是否有可能起源於金星? 以當今金星惡劣的環境來看,現今金星上幾乎不可能存在生命。 那麼,數十億年前,金星是否曾孕育過高等智慧生命,並在其毀滅前將生命種子移植至地球呢? 要探討這一問題,我們只能努力在金星上尋找一些生命曾存在過的痕迹。 人類對金星的探索主要發生在上世紀,由於金星地表溫度極高,多數探測器幾乎無法堅持; 而堅持時間最長的僅存著陸器,也只維持了127分鐘。 囙此,要在金星地表直接搜尋線索顯得幾乎不可能。

1990年8月10日,NASA的麥哲倫號探測器進入金星軌道,開始繪製金星地圖。 由於金星表面被厚重的硫酸雲覆蓋,無法直接觀測地貌,麥哲倫號採用了雷達成像科技,用四年的時間繪製了98%的金星地表。 這份來之不易的地圖引起了人們的深入研究,試圖找尋是否存在生命遺跡。 儘管NASA方面聲稱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迹象,但國外一比特外星探索者卻在麥哲倫號的地圖上發現了些許蛛絲馬跡。 他首先在原始地圖上標記出一些可疑區域,再利用建模手段將模糊的地形還原得更加清晰。

他發現了許多疑似人工建築的痕迹:例如那些帶有明顯直角的幾何輪廓,這種完美的直角和平行線在自然地形中極為罕見,尤其是在火山口區域,他還觀察到一些火山口中心存在不尋常的凸起,這些凸起呈現出橫平豎直的形態,完全與自然火山口的形狀不符。 雖然從常理上看,人造建築難以建立在火山口中,但或許可以大膽猜測,金星上的高等文明可能掌握了利用火山能量的科技,火山口內的建築或許正是某種發電裝置。 最後,他注意到麥哲倫號原圖上有五個極為明亮的點,這五個點亮度一致,形狀上呈現出五座高度完全相同的高塔,排列成一條直線且彼此間距完全一致。 自然形成這種地形的概率極低,從這些迹象綜合判斷,不排除金星曾經出現過高等文明的可能性。 光是火山口內的建築就已讓人感受到,金星文明的科技水準可能遠超地球; 如今,人類已開始考慮火星改造,而若金星文明存在,他們將地球改造成適宜生命居住的環境也絕非難事。

另一則關於金星上有都市的都市傳說甚至稱,俄羅斯科學家曾在金星上發現兩萬多座廢棄都市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遺跡,不過這些內容的真實性仍充滿疑問,暫且不予展開。 若未來有了更確鑿的證據,或許我們可以再深入討論。 結合在金星上發現的疑似人工結構、太陽系適居帶擴展趨勢以及蓋亞假說的理論,我們是否應對著那啟明星大喊一聲“父親”呢? 倒映出數十億年前的場景:那時金星氣候壯麗、生機勃勃,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而當金星邁入“青春期”後,逐漸誕生了金星人。 經過數百萬年的演進,他們不僅在火山口內建造了發電站,甚至開始對鄰近的地球進行改造。

據設想,那時地球大氣稀薄、主要為二氧化碳,液態水極為罕見,遠不能滿足金星人的生活需求。 於是,金星人靈機一動,計畫引導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借此撕裂地殼引發板塊運動、釋放地熱,使地球溫度上升。 當那顆巨大小行星精准撞上地球後,果真使地殼瞬間開裂,且出人意料地從地球上剝離出一大塊岩石,這塊岩石恰好形成了地球的衛星。 隨後地殼破裂引發了大規模火山噴發,大氣中溫室氣體大量新增,地球溫度隨之上升,南北極冰層開始融化,液態水最終在地球上出現。 正當金星人將他們金星上的藍藻、苔蘚等生命體移植至地球,利用光合作用降低二氧化碳含量、新增氧氣時,他們原本計畫等地球環境完全適宜後再遷移全族。 然而,一年後,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正朝金星疾馳而來。 由於這顆小行星質量巨大,金星人竭盡全力也無法將其引開,後續情况大家皆知:金星上的太陽開始從西邊升起,金星逐漸走向今日的慘澹境地。

如果有觀眾不願意接受金星為“父親”的說法,也不妨留意另一種可能性。 NASA系統分析與概念局提出了一個名為“高空金星作戰概念”(Hawork)的設想,研究人類移民金星的可能性。 面對金星地表惡劣的環境——著陸器往往僅能堅持不及兩小時,直接在地表移民似乎不現實——NASA考慮的是在金星大氣層中建立居住區。 按照研究小組的說法,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正是金星大氣層中距離地表約50公里的高空區域,那裡的溫度、大氣壓力、重力及太陽輻射與地球極為相近,特別是金星大氣密度極高,假如用地球大氣充填一個巨大的氣囊,恰好能懸浮在這一高度。 若構建一個直徑約兩公里的氣囊,其承載力可達600萬噸,足以打造出一個迷你都市。 有人擔心氣囊若遭破損會迅速洩氣,但事實上氣囊內外壓強均相等,即使出現破洞,也不會立即失壓,我們有足够的時間予以修補。

此外,考慮到金星大氣中充滿硫酸,囙此氣囊必須選用耐腐蝕資料,現有資料中,特氟龍便是理想選擇——正是我們不粘鍋上那層耐腐蝕塗層。 更妙的是,氣囊內的硫酸還可以用來製備水,為我們提供氧和硫元素。 相較於火星那因重力過低(僅有地球的38%左右)而可能引起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的風險,金星在重力方面更具優勢; 火星生態改造雖有其潜力,但重力問題短期內難以解决。 金星與地球相似的質量意味著更佳的重力條件,而在金星高空居住的同時,我們還可派遣機器人進行地面工作、資源開採,並隨著科技進步,逐步改造金星地表,終有一日實現人類的陸地居住夢。

綜上所述,如果人類有朝一日能重塑一個充滿生機的金星,那是不是可以說蓋亞又迎來了一個“二兒子”呢?

贊(0)

評論 搶沙發

摩文特

精彩的事、有趣的事